大周聖歷元年(公元698年),當今聖上已正式登基八年。大周天下一片海清河晏,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對外,大周雖與突厥偶有爭端,但整體維持和平狀態。然而,這僅僅是一個外在的畫麵,大周朝堂深處卻正醞釀著權謀的暗流,宮廷內外湧動著不可見的暗潮。 當今聖上對於李氏一族持續多年的打壓,使得李氏一族內外都感到壓力重重,眾多李氏親王及李朝的擁護者遭遇了嚴厲的打擊,或削籍,或軟禁流放,更有眾多人被處死。 李顯,雖然是李唐一脈的精神領袖和支柱,但是其被母親廢黜的經歷和持續多年遭受到當今聖上的敲打,使得其早已變得懦弱,聖歷年更是上書當今聖上,請求賜姓為“武”。由此,李唐曾經的榮光和影響力逐漸消散,宮廷內部的支持也變得岌岌可危。 李重勛,作為李氏一脈的族人,其父幼年時起兵反周,後兵敗自殺。李重勛因年幼,且通過李顯和眾多李氏族人的大量活動,才最終幸免於難,被收養於李顯身邊。後當今聖上登基,大赦天下,李重勛被赦免,被當今聖上安排於李顯身邊讀書。李重勛自幼聰慧過人,所作詩詞深得當今聖上賞識。 聖歷元年,春,當今聖上為展現自己的文功武治,邀請皇室宗親,百官大臣下一個新年於宮內舉行盛大的宴會。表麵上,這是一次彰顯功績的宴會,但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女皇有可能在此次宴會宣布一個重大的決定。自從女皇登基後,太子之位一直懸而不決。近期,群臣要求早立太子以安定天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女皇麵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一方麵,她本身年歲已高,確立太子是民心所向,另外一方麵,選擇兒子李顯為太子還是選擇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為太子則讓她舉棋不定。這一次,她想通過大宴群臣,皇親貴族的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見,並對冊立太子的事做出一個初步的決定。 李顯,武三思怎麼可能會不了解女皇的心思,李顯曾經的堅韌已經被歲月和挫折打磨成懦弱,疊加性格原因,對於太子之爭,早已沒有那麼執著,現在的他,隻想安全的活下去。武三思則通過大力迎合女皇翦除唐朝宗室的需求,並且武氏一族也沒有更合適的人能被立為太子,從而對太子之位誌在必得。 李重勛作為李氏一族,一直在勸誡李顯不要放棄,他對於當前的時局有著清晰的認知。表麵上看,武三思現階段權勢滔天,太子之位仿佛觸手可得,但是,他清楚,天下民心,一直希望的都是李顯能夠再次成為太子以恢復李唐天下,但是礙於女皇對於李氏的殘酷打擊和鎮壓,支持李顯的聲音沉默了,但是沉默並不代表消失,隻要經營得當,一切都還有機會。 還有一年不到女皇即將召開宴會,各方勢力都在試探聯合,平靜的表象下,誰都不知道,有多大的陰謀正在徐徐展開。
第1章:帝國微瀾-聖歷元年的麵紗(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