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裝作為各類製服中的特殊品種,對軍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彼時我們配發的是87式及99式服裝。在我的記憶中,第一次領服裝時,多數人都被配發物資的種類小小震撼了一下。 配發物資的範圍基本上涵蓋了學員們從頭到腳的全部所需。頭上戴的帽子,有大簷帽(俗稱大蓋帽)、迷彩帽、貝雷帽、雷鋒帽;身上穿的衣服,有迷彩服、夏常服、冬常服、長短襯衣、夏褲、體能訓練服、八一大褲衩、內褲、秋衣秋褲、絨衣絨褲、棉衣棉褲、棉大衣、雨衣;腳上穿的,有迷彩作訓鞋、解放鞋、皮鞋、棉鞋、夏襪、冬襪;其他的配件,有領花、肩章、校徽、腰帶、武裝帶、背包帶、挎包、水壺;床上用的,有被子、褥子、涼席、蚊帳;洗漱用的,有口缸、毛巾、黃臉盆,用來裝這些東西的,還有前運物資袋和背囊。總之一句話,除了牙膏、牙刷、香皂、洗發水以外,學員們其他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的東西,幾乎全都包了。 但配發的東西雖多,受限於那時候的條件,還是會給人帶來一定的麻煩。 由於當時國家還不富裕,發給我們的夏常服和皮鞋都隻有1套(雙),而且並不是一次發1套(雙),而是本科四年期間隻發1套(雙)。考慮到軍校學員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上課,穿夏常服和皮鞋的頻率十分高。因此,夏常服和皮鞋紛紛表示不堪重負。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很多隻配發了一次的東西紛紛開始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那時,在十分注重資歷的三號院,我們都練就了一份獨特的本領,可以通過觀察學員肩章的發白程度來判斷對方是哪一屆的學員。為此,一些低年級的學員甚至不擇手段的將自己的紅肩章進行反復漂洗,以掩飾自己的低年級身份。某一次,我們區隊在整隊前往食堂的路上,與另一支隊伍狹路相逢並互不相讓。對方熟練的判斷出我們是大一的學員,遂用居高臨下的語氣說:“大一的有什麼了不起,讓一讓。”被發現身份的我們當然不甘示弱,馬上有人回擊道:“大二的有什麼了不起啊。”對方急忙辯解:“我們是大三的。”看到大三的師兄這麼在意自己的老學員身份,我們隻好本著尊老愛幼的傳統,忍住笑聲做了讓步。 學員在什麼季節穿什麼衣服是有嚴格規定的。11月份左右,學員們統一換著冬常服之後,即使秋老虎的回馬槍把溫度殺到了30度以上,大家還是要老老實實穿著冬常服。所幸那時學員冬常服不需要打領帶,隻要把風紀扣一扣,裡麵穿什麼別人完全看不見。於是,我們常常看到一群戴著紅牌的,盡管外套裡麵什麼都沒穿,但仍一絲不茍地穿著嚴嚴實實的冬裝,萬般無奈地扣上風紀扣,在晚秋的烈日下汗流滿麵。 另外,條令對軍人的著裝進行了嚴格的規範,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戴什麼帽子、穿什麼鞋子都安排得一清二楚。而學員們的日常活動偏偏又被各種計劃安排得五花八門,往往早上是五公裡越野,要穿迷彩服;上午是文化課程,馬上換成當季常服;下午按計劃進行體能訓練,立刻切換為體能訓練服;到了晚點名時間,常服表示該我上崗了。在這種情況下,學員們不得不練就一身不輸於專業模特換裝速度的本領,不停地上演永不停息的製服秀。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於動腦筋的學員總結出了一些快速換裝的辦法。有時候,學員們一絲不茍的夏常服之內,完整的穿著一套體能訓練服。當學習結束,即將進行體能訓練時,大部分人都發一聲喊,跑回宿舍換衣服。一些學員則嗬嗬一笑,不慌不忙的解下領帶,脫去外套,露出裡麵的全套體能訓練服,深藏功與名。在這種情況下,某一次體能訓練結束後,一名學員以頭戴大簷帽、上著內襯衣、脖掛領帶,下穿體能訓練短褲,腳穿皮鞋的狀態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可惜那時候大家都沒有可拍照的手機,沒有辦法記錄下他的光輝形象,否則他也許可以在網上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