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12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新成果新聞發布會,現在已經九成把握二裡頭就是中晚期的夏朝了,商則是同時期河北地區的下七垣文化。關於甲骨文沒有記載夏的問題,其實是因為甲骨本來就不是記載歷史用的,在甲骨上找“夏”就像是在寺廟裡的求福簽上找“大清”“中華民國”這樣的詞,可能性當然微乎其微 玉與龍蛇、稻田圖騰,是夏記錄載體 早商的考古證據表明,商人南下消滅了一個黃河流域大型的部落聯盟。夏究竟叫什麼名字不要緊,他一定存在。 回復:但是要求嚴謹,不能冒然定義'夏',所以先不急著下結論,反正也沒人搶 回復:但某些人搶不到了會怎麼樣?我隻能說人心難測。 比如知乎上最近就有關於白馬寺的“爭論”,說“白馬寺是假的”。更早以前,他們還對“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俗話美譽進行過攻擊,還拉上了人家與世無爭的菏澤。得不到,就擴大爭議,搞臭對方,有些人,比你想象的惡毒得多。 回復:在證明夏不存在之前,夏就是存在的,就是商之前存在的朝代。 你這個類比是錯的,不是說在甲骨上沒找到夏,而是沒有自稱為夏的明確證據。非要類比的話是所有的文物和文獻上都沒有大清這個詞。考古學是嚴謹的現代科學,沒有實物證據,隻能說可能性很大,不能完全肯定。萬一改天挖出來點什麼,那個古代文明的自稱不是夏,那你現在把話說死了不尷尬嗎 回復:我和不就是輿論戰嗎?最近知乎某些類人生命體,把我國古代貶低一塌糊塗,嘿嘿。 回復:商人滅夏的時候,中原早就進入城邦時代至少一千年了,還提部落聯盟這種老掉牙的觀點。 萬一這個所謂的夏就是個小部落呢,那就不能代表中國正統放在商前麵 回復:單單一個二裡頭遺址就已經證明商滅掉的那個朝代不是小部落了 回復:那你得看規模群,一個小部落能留下多少文明遺跡?二裡頭發掘出來的遺跡越多越是說明當時部族的強大的,如果同期的文明找不出一個可以匹敵的,並且有當時各地存在聯係的證據,基本可以認為該部落就是當時各部落所認可的老大,這本質就是分封的含義了,後麵分封國勢大滅了主國在歷史上也是常見的事情,實際按照西方的觀點來看,金和遼當時也是宋的分封國,因為金遼的國君都接受過宋的官職,雖然本質上虧的是宋,但是分封的人卻是宋,所以分封分封,真實操作起來操作空間相當之大,隻能說中國的歷史記載讓這種所謂的分封製裡隱藏的東西全都暴露出來,如果中國沒有史書,隻靠口口相傳,那麼到現在誰能知道作為宋的分封國的遼和金,西夏實際上都是實力不遜色於宋的大國,接受分封也隻是因為有利可圖呢?就算有人懷疑也拿不出確切證據,西方的分封就是處於這種境地,導致懷疑主國影響力沒有說服力,反向襯托出分封製主國的權力無窮大,但製度上又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進而引發的所謂“偉大的文明”的影響,從而導致其他國家心服口服,而這種文明足夠強大導致周邊國家主動臣服的說法實際本身就是來自於中國古代幾個強勢時期,秦漢唐明加清早期,但這種說法結合中國的史書來看本身就是騙騙小孩子的,因為實際奠定地位的基本都是靠強大的武力來實現的,秦的北擊匈奴,漢武帝時期的西征,說白了,先有強大武力,其次才有可能有所謂的偉大影響,元朝在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武力強大但不被中國人認為是有個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因為變相的種姓製度一直沒有被人民所真正認同,清早期也同樣如此,對於西方文明來說元代表的隻是毀滅,甚至不知道毀滅他們的是誰,而不是像前麵幾個朝代一樣讓西方世世代代都知道東方有個神秘而強大的國家,毀滅帶來的影響固然大,但是卻達不到淵遠流長的的程度 回復:二裡頭要是有良渚的規模和城池,早就被斷定為文明了,就是因為規模小,沒有城池,也沒有發現嚴格的等級製度存在的痕跡,所以沒法斷定為文明 回復:你這邏輯就是不對,證有不證無懂嗎?因為按你這種邏輯,你證明不了上帝不存在。 回復:二裡頭也沒說自己叫夏啊。就好像你家家譜上寫了個特別牛逼的爺爺叫小明,說爺爺不存在當然不對,但找到爺爺的身份證之前也不能肯定爺爺一定叫小明 回復:我懷疑你根本沒看過地圖,二裡頭文明是突破地理單元的廣域王權國家,不是隻有偃師二裡頭村這一個遺址,它包括河南全境、部分山西、河北、山東、陜西、安徽和湖北地區,能夠調動這片廣大區域內的糧食和金屬冶煉資源,比良渚(僅部分浙江和江蘇一帶)大多了。 除非你認為出土的二裡頭文化遺址在當時全是飛地,否則規模方麵必然全方位大於良渚。 如果沒有夏,韓國可要行動了 說的是城邦規模,你說範圍沒用的,紅山文化範圍更大,紅山文化分布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 咱們越挖,它們越受不了,畢竟,它們往下挖,隻能挖到印第安人的頭蓋骨 回復:紅山文化的影響區域雖然較大,但其是新石器時期文化,在社會組織、生產力技術水平、手工業分化程度等諸多方麵跟二裡頭文化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二裡頭文化屬於廣域王權國家,良渚是區域王權國家,紅山文化是文明的更初級的形態,大部分遺址都算不上國家。 回復:不是這樣說,應該說是“夏”是現在用作代表商前文明的稱號;而春秋左傳等早期史書都有側麵對夏的記載,比如衛國“夏公”是被寫進論語裡的,由此商前文明被認定稱作“夏”,因此史記等史書都會按照當時的既有文獻記載上去寫,到了今天就默認為“夏”。好像說二裡頭已經挖出一些符號載體出來了,是否為文字還需破譯。 現在主要問題就是史學界現在認為夏商西周時期是多政權並立,隻是它們3個實力最強讓大家臣服而已;也就是說,夏朝時,商文明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夏商的建國具體時間未有具體記載也暫未發現其他可以推測的證據,才引發爭議。西周的牧野之戰因為有木星沖日記載甚至已經通過天文手段精確到了小時,足以說明西周滅商的真實性,所以沒有爭議。 夏不是國家是城邦部落聯盟,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夏都應該不止一個 回復:發展到城邦文明了,幾百萬平方米的大城都好多個了,還非要硬套什麼部落聯盟。 回復:叫不叫夏重要嗎,而且多半第一王朝就不叫夏,商朝的文獻隻提過先朝,周朝才說叫夏,完全有可能因為當時周族比較偏僻把中原王朝記載為了自稱“華夏”的夏而已 回復:所以說有些人言之鑿鑿地說二裡頭是“夏都”不太嚴謹 那哪是禪讓,最大可能性就是軟禁 甲骨文本來就是用來占卜的,怎麼會出現夏 回復:錯誤的,印第安人頭蓋骨在印第安日的篝火上 回復:你這完全就沒學過舉證啊。世間萬物,皆證有而不證其無。你這邏輯換個說法不就是“既然你們都沒辦法證明夏朝不存在,那我隨便瞎編你們都得認”嗎? 歷史真的太有意思了。一個字、一句話、一篇文章、一本書,每一個人都能解讀出不同的看法,給出自己的邏輯,但很可惜的是,歷史不是題目,它沒有答案。時間越加追溯而上,迷霧也就越多,人們總想要一個準確的答案,但不可能,因為歷史是人定義的、記錄的,人的本性為私,歷史的定義為公,公私之間沖突是必然的,沒有人可以在自己的利益中記錄下不利於自己是史實,太史公考據記錄難確真假唯有參考,而本朝記錄的則會自然而然的美化,起義者對於前朝的記錄難免惡篡取義。所以,隱去就是最大的公正,美化則是常見的手段,篡改則是歷史的覆土,蓋住了真實,使得歷史如同黑夜中的星星,唯有思想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