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家爭鳴(1 / 1)

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一次大的爆發,奠定了中華文化的主基調,也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積極求變,新文化運動與其有相似之處,但宏觀與深度上不及百家爭鳴。   《道德經》裡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因為有了孔子勇敢站出來周遊列國,後麵就出現很多企圖超越他的人,就有了百家爭鳴。   孔子決定周遊列國,他就不會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裡是美還是醜惡,是善還是不善。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你反過來說也對:大盜不止,聖人也就不死。   隻要孔子站出來,就會有人把他捧成聖人,也會有人把他貶低成大盜,聖人與大盜這個有無相生的過程就會被觸發。孔子本人不會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是聖人還是大盜,他隻是想要觸發這個有無相生的運動過程。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無論朝代和版圖如何變化,隻要這個族群還在,孔子就會一直被後人記著。   讀了那麼些書,隻有讀荀子時才知道什麼是心靈的震撼。世人對其的了解多止步於“性惡論”。   天論篇,正名篇,非十二子,解蔽篇,勸學篇…罵百家,包括儒家,說道祖貴柔是於此方天地的委曲求全,說莊子的至德之世不過空想,蔽於天而不知人,說老革命家墨子的那一套不立於人性,不用名家詭辯,他們隻是在術上鉆牛角尖,罵自己儒家,給儒家分門別類更是早就有了“讀書人”和“翻書人”的區別。。。。   一套學問為一個民族兜底2000年,以後還會繼續下去,千年一出的大才。   老秀才才可通天。   得結合時代來討論的。百家爭鳴一騎當先的自然是儒家,禮崩樂壞伐交頻頻的年頭,儒家的理念是一桿大旗,朝著這個方向走,你有可能挽救這個世道。隨後而來的,便是對儒家理念質疑和思考:如今這世道,儒家真的還能挽救嗎?故此墨家道家法家理念誕生,彼此爭論但也彼此融合求同存異。然後又有其他有用無用的理念誕生,爭來爭去爭的無外乎是誰能讓自家理念實現,誰能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百家爭鳴不可能有退讓,因為這是道統之爭。   搞科研的應該能理解,一個在用名詞的解釋和定義有多重要,一旦出現對這個名詞有異議的科學研究,撲滅它都是第一念頭。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個時候能參與或者旁聽爭鳴的人不會是平民流氓之類,多少都是能讀得起書的。讀書人總有那一份傲氣,覺著自己努努力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所以也不會輕易認同別家的理念。   百家爭鳴的出現,必是時代巨變,新舊理念的爭論。太平年間,人人安居樂業,隻會有一種主流並夾多個支流。   你為什麼喜歡歷史?   因為你隻活了一場人生,你的父輩們也隻活了一場人生,他們能告訴你的,不過是他們那漫長且平淡的一生。   而在歷史裡,你見到了無數人的一生,他們並不是史書裡冰冷的名字,而是如同你我一般,真真正正一秒、一分、一個時辰、一天、一年的活過,有血有肉的活過。   你能從史書中見到他們的快樂、悲傷、猶豫、恐懼、欣喜、幸福和痛苦,也能見到他們的理想、生活、愛離別、求不得。   沒錯,歷史上的許多人也像我們一樣追求權力、金錢、美色,但除了王侯將相、金錢美女之外,你還能看到那些為國為民不懈奮鬥以至於以身殉道之人,抑或是視金錢如糞土甘老林泉之人身上存在的另外的一種東西:道。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那是多少金錢都不可以改變的東西。除了道,還有他們的能力、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堅持、他們的氣節、他們那波瀾壯闊的一生。你見到了,也見證了。你會知道,這世界上除了金錢、權力、美色,還有比它們更高的存在,還有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那是超脫於動物性的本我與社會性的自我,為之可以奉獻生命的超我。   然後,你也會開始學會理解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堅持、他們的氣節、他們的人生,你是他們理想與堅持的見證者,而他們的理想與堅持反過來,會影響並改變你的一生。   通過讀史,足不出戶,你便多活了無數個人的的一生,而你生命的寬度與廣度,也隨著你了解的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廣大。   那些曾經無數人的夢想,如星空般璀璨,漫天的繁星之下,會映照出你的人生。   你和那些不喜歡歷史的人不一樣,你經歷過無數個人的人生,你見識了他們沒見識過的風景,聽過他們從沒有聽過的故事,也見過了他們從沒見過的精彩,也有了他們所沒有的認識。   拋開那些有的沒的,讀歷史最大的意義,就是在此了。   所以,多讀歷史吧,在歷史裡,每一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你,也和所有人都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你都比他們那些不喜歡歷史的,多見識了無數個人的一生。   你見證他們的一生,而他們也因為你的見證而存在。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見證過這麼多人、這麼多故事的你,也是了不起的。   名家,陰陽家,農家,兵家,小說家,楊朱學派,就這麼沒有牌麵的嗎?楊朱是天下顯學,五霸七雄都用兵家四派的學術,陰陽家的學術影響了中國人的世界觀生死觀,小說家雖然是十家九流之末,但其承續史家,可以說是延續華夏文明的重要支柱。   牌麵肯定有啊,但是誰讓它們不符合時代呢?經過歷史大浪淘沙,隻有儒道兩家昌盛千年,其它的要麼消失於歷史長河,要麼被儒道兩派吸收,隻能成為諸子百家中的“之一”。   回復:楊朱學派雖屬於道,卻被莊周排斥,盛於戰國,秦漢卻銷聲匿跡。到了現在,知道“楊朱學派”這個詞的都沒幾個,比名家、小說家都不如,哪還有什麼牌麵?   至於法家,李斯一句“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試圖以一己之力壓製儒家,禁絕百家。而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隻是把儒家淩駕百家之上,卻不禁絕百家,隻是任其自生自滅,成為儒家生長的養料。   於是秦二世而亡,法家迅速沒落,董仲舒春秋決獄又徹底把法家吸收入儒家,於是儒家歷經王朝更迭,傳承千年。其高下之分顯而易見,僅僅是漢武帝拉偏架可形成不了如此局麵。   新文化運動有馬哲一枝獨秀。   而百家爭鳴各家有各家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不同流派碰撞交匯。   回復:我們走得是本土化得馬列主義,再好得思想都會依附文化或者形成文化,諸子百家得思想兩千年都刻在中華民族骨子裡。   都是尋求可行未來,一個是鐵犁耕牛農業大發展,百家爭鳴,一個是工業技術大發展,新文化新製度,煮酒論英雄,何人可為英雄。   諸子百家的學派基本都有道理,區別在於合不合適而已,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生產力就有不同是學派去適應。   我們現在學的大部分也是儒家,尊君愛國,君愛民,民愛君,子愛父母,父母愛子,可惜,人們做不到,就全怪思想,而且諸子百家按現在來說偏向於思想品德,是君上對民的方式,他不能當政治,所以是一種學說,思想肯定有對有錯,但能傳到現在,就說明這是有用的,沒用的,早就在歷史中淘汰了。   回復:“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這句大白話意思不就是有能力和機會就發展乾事業,缺乏機會或者能力就蟄伏修養學習,怎麼和階級扯上關係了?而且說沾點道就顯得擺,那把黃巾起義放拿了?張角可是正兒八經的太平道創始人,要是沾點道就擺,他造個錘子反。另外道家的無為是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擺爛,還是遵循‘道’,也就是客觀規律、法律,就能無所不為什麼都可以做。全看個人怎麼去理解,就像儒家學的都是論語,後麵也能發展出心學和理學。魏晉南北朝的士大夫們非把道的無為理解成擺爛,也純粹是士大夫們水太涼頭皮癢的固有傳統。既不敢豁出性命去死諫,也不敢提著腦袋去造反,就隻好打著道的名號不談政治的‘清談’。典型的‘我打不贏你,我就不理你,甚至還要在心裡BB你’的精神勝利法。但這和人家‘道’,又有什麼關係呢。   私以為百家爭鳴爭得是一個未來,每個派係對未來有自己的理念與架構,認為自己所堅持的更能讓未來美好,能改變整個“天下”,隻是這未來到底能包括著誰、利惠著誰,在時局的漩渦中實在是很難究其根本。   當時禮崩樂壞,百家爭鳴是一些有思想有能量的人,想要重新給世間萬物的運行找一個規律。   說的好,其實就是每一家的思想都想成為時代的主流,用自己發揚的思想改變世界,改變天下。   我未曾親眼看過,也未曾親耳聽過。   但我可以想象,那是一個人人有夢想的時代。   老子想授人以漁,但是孔子看到的是大家都快餓死了,他們現在需要的是一條能吃的魚來維持神誌,而不是現學釣魚。所以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那個混亂時代維持秩序的最好良方。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   規矩是工具,是引人向善的工具,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不用工具也可人人向善。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是必要的,隻是現階段離不開這個工具罷了。所以那些為了秩序把對的事判成錯的,本來就是本末倒置,隻是不想負責罷了。如果緊緊隻為秩序,那大清遠超世界百年,工具永遠都是工具,是被人用的,不是使用人的。孟子的性善論也好,荀子的性惡論也好,爭的緊緊是人性本善(惡)?爭的是到底應該以勸導為主還是應該以約束為主。   春秋時期還可以,戰國那會各國徹底放飛自我儒家已經不夠了,得靠法家這味猛藥。   回復:再怎麼變他的內核還是仁義禮智信那一套,亂世講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儒家那一套守天下用的,打天下用處不大。百家隻是互相融合了,並沒有消亡。天文歷法,兵法醫法都有傳承,甚至名家那一套詭辯思想都在外交中大放光彩。   道術為天下裂,百家為天子合。孔子三月無君則惶惶如,莊子曠達猶自寫應帝王。墨家為諸侯座上客,孟子欲做天子王公師。法家尊君,臣民卑卑;縱橫遊士,朝秦暮楚。然天下太平,則處士不議。六國盡滅,天下歸一。故秦焚詩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罷百家,獨尊儒術,霸王雜之。大家向往百家爭鳴的思想璀璨,別忘了禮崩樂壞,殺人盈野,累累白骨。所以我還是喜歡生活在盛世,盡管意識形態一統,思想平庸。   孔子的最大功績應該是開了私學之始,他是第一個大規模向下傳授知識的人,這讓原來的世官製開了一道裂縫,讓血統不再是唯一的選拔條件,沒有貴族身份的沒落士族、商人等有產者可以參與到社會治理中,而當時的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也需要更多的管理者,僅憑貴族無法滿足這樣的需要。孔子的儒家本質上是學習模仿貴族的行為,比如最有名的儒家六藝就是對當初周公給貴族定的任務整改的,這個過程中孔子加了大量的私貨,他把貴族的品質無限拔高,把一切美好的品德行為都歸於貴族,比如儒家對一個人的高評價就是君子,但是這個如今大眾化的稱謂在過去和公子隻能指公爵之子一樣指的是封君之子。但這個看起來僅僅是拍馬屁的過程其實把貴族的高貴與血緣鬆綁了,默認你哪怕血統不高貴,隻要像貴族一樣守禮(儒家加了私貨的版本)、有貴族一樣的品德(由儒家定義),你就是可以混進貴族圈子的人。而結果就是孔子雖然自己到死做的官也不算大,但是各地封君在認命官員的時候除了貴族會優先從儒家之中挑選人才,後來百家興起這個範圍又從儒家擴大到百家,可以說孔子的儒家是諸子百家興起的決定性因素。從影響上這是一條對底層相當難得的上升渠道,百家興起的影響可以說不亞於科舉製,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秦朝完成大一統,這都需要大量的官員,至於後人如果把儒家儒教化,讓儒家士族成為新貴、封建禮教荼毒的鍋全扣到孔子頭上,個人認為有失公平,如果沒有孔子的話,貴族的統治隻會比儒家更黑暗,這一切並非沒有樣本,西方的黑暗中世紀擺在那裡呢。   而說到西方,其實西方的紳士文化和這個過程就有點像,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同樣是把貴族的行為和品質無限拔高,然後模仿他們的行為,新創了一個叫紳士的階層,來擠進上流社會。這種行為現在也不少,普通人追求奢侈品、輕奢期望混入上流圈子,但是對事物的評價是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的,後者無疑是需要批判的不能和孔子的私學混為一談。   儒道兩家理念是兩條不同源流,後來其他理念都是出身其中。合格流派代表人物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儒道理念在。最典型就是韓非,儒門弟子,法家名士。   所有支流最終目的都是流入那不知在哪的大海,而這過程中則避免不了大流融合小流,小流自行壯大的情況。   融合才是所有流派的選擇,如果哪條支流能率先到達大海,無論它當時是大是小,最終都是其他支流湧向它的結果。   然而事實是,所有支流都不可能到達大海或者說根本找不到,因為那海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最終結果就是——大的支流停止運動,自成一界,成為其他小流的大海。這樣大海就出現了,但卻不是所有支流最開始尋求的大海。   亂世而出百家,紛擾而盡爭鳴。亂歸於安,安而長久,勢必爭鳴。萬馬齊喑,唯上唯書,離亂不遠。   一群精銳之師的團隊在華夏大地互相傳道,從文化,精神,肉體的爭鬥。與天時與地礙的抗爭,與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不停的推出新的道理,新的知識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春秋戰國時學術思想界自由爭論的局麵。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製度發生巨大變革,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形成了儒、道、墨、兵、陰陽、名、農、雜、縱橫等學術流派,各學派圍繞著天道觀、認識論、禮法製度、社會倫理、名實關係、政治主張等展開激烈論戰,百家爭鳴對文化和學術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對後世的思想有著極深的影響。   這概括的一段話,卻是蘊含著無數人輝煌燦爛的一生。   墨家有點可惜,是最有科學精神的一家。   簡言之就是道家有世界觀但缺乏配套的方法論,可以看到大勢之興衰但卻無法用一個個小事的堆積去完成量變積累,所以道家總是強調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而法家正相反,或許他們沒有觸及到更高一級的世界觀,但他們確走出了基於現實的路,在蠻荒的春秋戰國,用樸素的實踐在試錯中艱難的推動文明的進步。   道家是天上龍,法家是手裡劍。天上的龍是所有人的夢想,但處理眼前的事還是需要手裡的那把劍。   後世許多人不知道老子真正的思想,隻會借他的話來開擺(指民國時期某些頹廢的人),魯迅為了反對這種假無為的思想,寫了《出關》這篇文章。如果老子知道這件事,估計也隻是會笑笑,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都是道自然而然的,一切的混亂最終都會隨著時間化解,回到道的正軌。   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儒家,推崇的都是以仁愛為主,人生在世,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如父,愛護弟妹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哪怕是一個陌生人,也要做到恭恭敬敬的,做人要腳踏實地,不存僥幸心理乾壞事,總之一句話為人要光明磊落就行了。   原來老子他本人並未想過,什麼開宗立派,為天下統一努力,他隻是把自己的思想精華表露給世人,也就是道的理念。這是一種哲學上的思考,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故而可以用在萬事萬物上,他並未指名道姓要為了某事應當怎樣做。隻是講了思維。   莊子中所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否就是因為世人太過強調於聖人這個“名”,造成了“有”在整體中的突出,同時與之對立的“無”也就是大盜,在整個社會中層出不窮。   楚國帛書出土了兩千多年前的,但是叫德道經,相比現在的內容稍有差異,可以認定為最接近老子原書的抄本。   孔子衍生出的“禮”“儒家”“儒學”,雖然在漢唐成就了封建製的穩定,但也在宋明清導致了故步自封,以“禮教”吃人。讓中國落後於西方。這也符合視頻裡的對“反者道之動”的描述。隻執著於“禮”的名,而使得很多打著“禮”的名吃人的惡行束縛了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道家在先秦發展出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這意味著他有了認識世界的工具,但限於生產力,他沒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道家能看到很遠之後的未來,卻無法走出腳下的路,能明了數百年的興衰存亡,卻依舊不能改變眼前的亂局,於是逐漸變得平靜而淡漠,直至消極自守,無為正是道家的這一層保護色。   但隻有深入了解之後你才能明白無為的外衣下,是深沉浩淼的宇宙時空,是博大精深的造化循環,是超然物外的客觀真實,人類本身與之相比,都顯得小了。   不超脫,無逍遙。對自我的超脫和解放就是逍遙。   就如同上樓梯,拾階而上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相對於之前自我的超越。步步而上,步步超越,也就是步步覺醒。。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絕大多數人甚至意識不到這一點。。有句話說,人心中的成見,如同一座大山。這所謂成見,就是積累下來的見識,規則,就是視頻裡說的成心。   於此,就需要超脫二字中的脫字,它是達成逍遙的手段。如同蟬脫蛻,蝶脫蛹,脫去舊我,也是脫去舊的認知和成心。一直脫到不為外物所動,也就到達逍遙了。   當你超脫市井,不為物欲所迷。   當你超脫廟堂,不為權利所惑。   當你超脫俗世,不為人情所困。   你就是逍遙的。逍遙塵世一閑散人。   當你超脫死生,不為生死所怖。   當你超脫天地,不為萬物所悲。   你就是大逍遙的。逍遙天地無所欲者。   大逍遙,大自在,大超脫,大豁達。   古往今來,逍遙者偶爾可見,大逍遙者屈指可數。像莊子這樣,精神世界富足,樂生樂死,豁達齊物者,少。   絕大多數人還是為生活所困,為社會所羈。如同蛛網上的塵埃,沉淪物欲,迷失權利,追逐理想。在風的吹動中,混沌搖擺一世。   但逍遙自在者,凡塵俗子者,說到底,也隻是兩種不同選擇,不同境界。又有多少人願意如同莊子清苦一世,借糧飽腹呢?   你所感知的清醒在外人看來可能是迷夢,就像世人看莊子困厄於生活。而外人所推崇追捧的在你看來可能不屑一顧,就像莊子遠離俗世,遠離廟堂,逍遙天地間。   冷暖自知。   孔子要恢復禮樂製度,一言一行都有禮法為準,所以穿著禮儀舉手投足都有規矩,先律己才能律人。老子在東都洛邑生活多年看多了以下克上違禮僭越,知道周禮已不可行,所以推崇返璞歸真少私寡欲,隨性瀟灑但心存道義。要說哪個強一些是比不出來的,隻能感嘆道不同了。   事實上,正是孔子確定的禮製讓中華文明連續兩千多年不斷絕。從當時的情況看,這種禮製正是適合大眾的,把人們直覺之中的道德觀念用文字具體化、細化,給當時喪亂的人心套上了一層保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思想的自由,但優點是在古代可以保持領先的生產力和文化。   而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十分超前的,隻適合極少數人,但的確是最根源的正確思想。你跟鄉下農夫說道生一,一生二,他會說聲什麼狗屁然後叫你滾蛋別打擾他乾活;你要跟他說長幼尊卑,那他可就理解了。人心的規則就是這樣。   回復:禮製使得中華文化不斷絕可還行,單說五代、元、清這幾次,能不斷絕純屬是文化厚度和製度積澱,說穿了秦始皇的貢獻都比孔子大得多,你單歸到儒家就離譜。   老子認為人最符合自然的狀態是嬰兒時期,嬰兒時期想哭就哭,想睡就睡。沒有自我意識,完全是順應自然。老莊之道給人啟示是如果你痛苦或者不自然,是因為自我意識在抵製自然。想要自由,就必須順應自然。   劉邦,最看不起儒生的劉邦,見了儒生就各種羞辱。史書有記載,到漢武帝時,獨尊儒術,這就說明到了統治地位以後,又要把孔子請回來,為什麼呢?要用他那套理論管理國家。宋太祖趙匡胤他搞陳橋兵變,軍事政變,發生在河南,把皇帝推翻,皇袍加身,自己當皇帝,這不符合孔子的理論,他肯定不符合。但他當皇帝以後又把孔夫子請了回來。造反的時候批孔,治國時尊孔,都是這樣。成吉思汗他讀過論語嗎?他的鐵蹄殺遍歐亞大陸,見人就殺,簡直是要把所有的農業區都變成牧區、草地。可是到了元朝後邊皇帝,到山東去祭孔啊,給孔的地位那麼高,戴高帽,封得很高,好像元朝皇帝給孔子封的帽最高,朱元璋起兵造反,你不批孔,造反有理嗎?沒理,他很反孔。但朱元璋上臺以後,要到曲阜祭孔。清朝也一樣,努爾哈赤讀過什麼書,滿清入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符合孔子的理論嗎?可是等到清朝皇帝入位以後,要把孔夫子請出來。太平天國洪秀全也是從批孔開始,不批孔他敢造反嗎?可是等他到了南京做了天王以後又要尊孔。   歷史告訴我們,孔孟之道屢屢充當統治者的統治工具,又次次成為統治者的報喪鐘。   老子的思想是給社會徹底去組織化,把淩駕於百姓頭上的統治者拿掉,讓大家成為一個個平等的人,各過各的小日子,互不欺淩掠奪!孔子的思想恰好相反,他認為應該讓社會高度組織化,讓所有百姓都處於組織之中,讓社會在某種合理的組織中趨於平衡,誰都無法掙脫出這種組織,每個人安於本分,認清自己在這個組織中的位置,不要試圖改變,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原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決從幾千年以前就開始了,真是為先賢的智慧感到感慨。   歷史的發展是不可逆的過程,所謂三代以前的理想型大同社會,即使有,也是由其生產方式決定的,那時生產力的低下決定了人類隻能同過團體的方式進行生產和爭奪資源,團體內部的利益一致,產生的矛盾是團體之間的爭鬥,部族、國家之間雖然有爭鬥,但部族內部的社會秩序井然。但生產力要發展,必然產生社會分工,分工不隻會產生效能,還會形成團體內部的階級對立,大團體內部的小團體甚至個人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最終社會秩序崩潰,即禮崩樂壞。   儒墨道三家麵對這樣的現實,提出的解決辦法其實都是使社會倒退回原來的狀態,隻是倒退的程度不同,儒家最近,復至周禮即可,墨家稍遠,要復至想象中的三代以前、人皆聖賢的時代。道家想得最遠,認為任何發展都是違道,所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老子認為如果到了要人守禮的地步,那離天下大亂也不遠了,道失了固然是沒辦法的事,但人要守住德的底線。   唯獨法家不提此種復古的主張,而是從實踐入手,主張強行建立符合發展的新秩序,所以歷代無一都在用法家加強對社會發展的控製,使其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所處的角度不同,老子的思想更像是一種自然科學,追求事物本源,以一種超客觀的態度,將自己作為觀察者,來觀萬物,不以己身出發,因此,在追求大道上更客觀,超脫了人本身的主觀思想偏差限製:孔子的思想更像是人文科學,以人的角度出發,探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當社會一片亂象,想要改變,總要有人要去做些什麼,不試試,不去做,怎麼能慢慢變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就像明知道有些東西注定不能完全改變,但是隻要能改變一點,就有了價值。因此,角度不同,其實都沒有錯,沒有誰比誰高明之說,一個是看破萬物,融於萬物,適應自然法則,另一個是為了人類進行探索,我敬佩老子的無為境界,具有神性,但我更敬佩孔子的思想,以渡天下人為己任,所以稱聖。孔子的儒學,並不是為統治者創辦,隻是被統治者利用的一個手段,閹割版的儒,但不管怎樣,其體現的思想總體是好的,是文化瑰寶與精華,局限性被統治者放大,被後人廣為詬病,儒,應該像馬克思主義一樣,與時俱進,包容,接受先進思想,剔除局限思想,因此,對了傳承了幾千年的思想文化,不能籠統的討論要或不要,而更應該進化,為全人類服務,最後現在人類處事哲學上的角度,我覺得孔子和馬克思是當之無愧的聖人。   孔子就是按著規矩來,在規矩中修行。比如以“君子”的行事方式慢慢達到目標。他的目標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即本能皆不會逾越規則。   老子就是按著規律來,在規律中修行。比如以自己理解的事情最好的處理方式處理。他的目標是不拘泥於事物,當動則動,當靜則靜。   規矩是人定的,它具體而明確;而規律是客觀的,它因人而異;孔子的方法更利於統治,變數在可控範圍內。而老子的方法雖然更加本質,但變數太大,並且會讓誤解的人誤入歧途。   中國那些真正的思想家,大家,真就是用直接的一生去悟道一般,一輩子活出了一種思想,其深邃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