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森林覆蓋率是很高的,甚至是西北地區都是一片森林。 有史料和氣候學家研究的,古代是八水繞長安,水草豐美。 回復:3000年前的中原地區,氣候非常溫暖,甚至在塞外,西北一帶,並不是現在的景象。深林覆蓋率很高,還有大草原。有大象,犀牛,獅子出沒。 回復:這個是一些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知識點,確實,當時北方的森林氣候和森林覆蓋率都很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比較輕微。另外,當時氣候處於溫暖期。對森林生長也有促進作用,當然,也有學者主張戰國時期是寒冷期,但無論如何,北方多數地方都不會這樣荒涼。 吳越世仇可不是闔閭勾踐這兩代開始的,吳國發源地是寧鎮地區包括皖東南地區,小丹陽橫山是吳國龍興之地。吳越分界是淹城地區今常州,無錫梅裡是越國內地。吳國向東發展攻取梅裡再打下姑蘇,打下一個地方都城就往東移,最後打到杭嘉湖平原歷史上的知名人物登場。 我是蘇南人,我的理解是吳是接受了王化的越人,類似生苗熟苗一般,吳國貴族是中原過來的,而越國貴族是土著,越人的傳統是斷發紋身,而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吳人開始遵循華夏禮儀,後來被越國反推,越王接受周天子冊封,越人也正式進入華夏文明序列。 越人不等於越國人,春秋戰國,諸侯的統治力隻有城池以及周邊。 考慮到太湖流域的幾座城池,都是吳國建的,之前沒有,說明越國之前並沒有能力去征服,以及統治當地的越人部落。越國早期的統治範圍,還是紹興那一塊。 雙方國民人口不多。 實際上野人問題,到漢朝都有,後來才編戶的。 西周跟春秋,隻有一個城的城邦國家也不少,後來相互吞並,大國的城池才多起來的。 楚人則是羌人的代表,同華夏代表的周王室,越代表的越人(夏,商都是越人王朝),共同構築起如今的漢民族。 回復:夏是良渚越人北上,商和夏同族,但殷不是,殷隻是打著商的招牌,借殼上市。 所以周人稱商為殷,因為他們長期和被殷驅逐到陜甘的夏人共同生活,比殷人更懂夏禮,也知道殷人的老底。 回復:吳越的文明發展超過你的想象,常州出土的越人城池淹城遺址是目前發現春秋最完整的城池遺址,已經是三層城池各種完善的設施,這座城池是西周建城春秋中期吳越攻伐被越人廢棄。才春秋中期離吳越稱霸至少還有一百多年。 回復:衣冠南渡的文化變更遠大於人口變更,更多是類似於古代的“推普”,對於寧杭而言,戰亂遷徙等影響最大的是城區內的人口,郊區損失相對小一點且在結束動蕩以後也往往是郊區和周邊地區人口繼續填充(如南京周邊淮東的揚淮、皖東南甚至是部分鎮江和毗陵地區,杭州周邊的紹興、舊嚴州、徽州、金華地區)。 回復:左傳記載,太伯用周禮治吳,不行,仲雍斷發紋身,用當地習俗治吳,屬於以夏入夷了,吳越應該沒多大區別。 不過西周時期吳地的墓葬好像有不少像周室風格,陪葬品有不少中原風格青銅器,和越地以陶器陪葬很不一樣,可能還是保留了一些中原習俗。 回復:漁獵鮮卑就是東北誕生的,最有名的鮮卑慕容家族,後燕慕容垂啊。東北大興安嶺鮮卑最後統一了中國北方,北魏。隋朝的大敵是高句麗山城堡壘的東北農耕文明,還有遼的耶律誕生內蒙赤峰,曾經關外東北四省之一熱河省,後被劃分到內蒙。還有金的女真完顏家族,在影響中國歷史上,東北一直扮演的重要角色。 吳王夫差長期過度濫用民力和軍力,修南北運河邗溝等,遠征魯國齊國等窮兵黷武,把吳國的強勁實力消耗殆盡,在黃池會盟時已是最後的強勁了,說是強弩之末也不為過呀。不過當時吳國的確體現了超強實力,修的溝通南北的運河邗溝等是後世隋煬帝修的大運河的前身,遠征齊國都能把齊國打服了。 秦朝隋朝都經不起國君這麼折騰,何況一個吳國,光修的諸多運河水係就足以令後世震驚。 齊國對南方國家一向戰績不佳,加上趙鞅又收割了齊國一波,之後越國也多次打敗齊國,讓齊國懼如猛虎。 回復:感覺齊國被吳國打敗是戰術上出了大問題,吳國留了預備隊是第一次有史書記載的預備隊精銳出戰;估計和田氏的力量也有關係,畢竟齊國被削弱田氏可以趁機擴大勢力。齊國打不過越國可能也有田氏的原因。最逗的是韓趙魏三家攻齊田氏在齊國內部配合,讓三晉軍把齊國國君齊康公抓走了,給周天子獻俘,隨後就是田氏代齊。也就是在這春秋戰國之際約百年的時間裡齊國被打擊的是忠於薑田國君的軍力的勢力,田氏坐壁上觀添油加火最後坐收漁利奪取齊國。 夫差:你真是搞笑,好不容易來了伍子胥跟孫武子兩個有大本事的人才,不打等沒了人才想打都沒機會了。 回復:孫武早走了,夫差時就一個伍子胥。況且打仗不先滅越國,反而去出師幫助沒用的魯國,這才是真的搞笑。 越國太弱後了,勾踐打敗了夫差,但是治理不了那麼大地方,就把地盤送出去了。 回覆:吳國本土體量就是越國兩倍左右加上後來擴張的領土得是越國四五倍一口氣全吞下是不太可能的。 回復:感覺吳國就是自己作的同時把自己累死的,越國為了報仇不僅和楚國結盟抗吳,還主動和晉國齊國交好年年進貢錢財寶物美人,而吳國是先把齊國在艾陵之戰打的慘敗,後來又和晉國在會盟上爭盟主之位,把強國都得罪遍了得罪透了。越國在滅吳國後,還一直長期和晉國交好,並和晉國聯合攻打齊國,直是會抱最大腿。 回復:這也掩蓋不了當時的情況,伍子胥討伐楚國時發展了那麼久,國庫是充盈的,但伐齊後吳國國力已經支撐不起戰爭。哪怕伍子胥還活著,吳國也大概率會滅,除非伍子胥能打出速決戰,不然吳國撐不住,可吳王二次伐越時,越就擁有能造成吳王較大損失的實力,隻是越明白能撐但必輸才投的,臥薪嘗膽後的越不論實力還是國庫都有較大增長,伍子胥通天的本領也贏不了呀,何況當時還有楚國虎視眈眈,吳國失敗在伐齊後是必然的。 越國海岸線是列國最長的,從山東青島到廣東,幾乎都是越國地盤。越國實際控製的版圖不亞於楚國,兩廣都是越國腹地。 歷史上北勝南其實是實力的體現,很多網友不知道在古代沿海地區不是現代交通樞紐,而是邊陲荒無人煙之地,由於地處南方丘陵河網地帶,並不適合戰馬兒生長,缺少騎兵。實質就是南方地區兵力弱少的步兵對抗北方兵力眾多的騎兵,由此才有了遂鹿中原這名句(古代北方平原,人口資源眾多,誰控製誰就取得優勢)等到了近代,由於熱兵器的產生,南方就從末勝跡變成了正常的勝負各半(原因是火器能壓製騎兵的優勢,南方的人口也上來了,四場勝負明清北伐解放戰爭)。 其實就是中部平原碾壓周邊,南方在核心平原占比不多,過了湖北往南都是山溝丘陵,這種地域的開發進度慢難度大。。。再就是古代很多地圖誇大了南方勢力的範圍,把山越蠻夷都劃給了南方勢力。楚國的範圍就是沿江沿河的一些區域而已。 回復:其實從圖中就能看出來了,先秦華夏體係的南端就是長江及其支流沿岸了,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浙江。後世的南朝政權基本也就是隻有吳楚蜀三地是能夠調配資源兵力的,以三地之力對抗整個北方很明顯困難重重。。 北方的動員能力比南方強得多,南方最厲害的幾個政權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過能調動四川+江浙+湖北這四個省的人口,大多數南方政權估計四川和江浙都不是一塊版圖,所以跟北方一比顯得羸弱,其它南方地區在明清之前都沒有什麼動員能力,南宋衣冠南渡時江浙地區人口已經飽和才轉向輻射的地區。 吳越之爭可以說是最早的代理人戰爭。晉楚真的是殺紅眼了。什麼盤外招都出來了。說實話。我看春秋戰國的歷史就是誰說中國人不會外交。這玩的出神入化的。 其實晉楚爭霸早期也有代理人的戰爭,就是夾在他們之間的那些小國受晉楚的命令互相打。 春秋戰國的外交和各種陰謀格局反倒是之後的亂世少見的,代理人,盟國,經濟和戰略封鎖,各種間諜,聯姻外交。甚至田氏代齊都不是單純的軍事政變,因為沒有外交基礎早就被群起攻之了。因為有天子和“名”這種大前提,加上縱橫家的流派,春秋戰國的外交手段是真的多。而且外交記載也多。蘇秦張儀毛遂晏子藺相如……遠交進攻合縱連橫…… 我之前看人講過韓,魏兩家站隊趙氏是因為他們兩家的利益最大化是趙,智兩家兩敗俱傷。因為趙,智兩家勢力最強,所以對於韓,魏來說最強的兩方兩敗俱傷才是最好的。而智氏水淹晉陽讓趙氏元氣大傷而自己卻損失不大,所以韓魏兩家才會選擇站隊趙氏。 當時秦國都被吳起乾廢了,而且奪秦國的地,還不如奪齊國的地來的戰略資源意義來的大,於是向東發展,沒想到後來被兩線打爆。 回復:主要還是戰略位置太差了,身處四戰之地,周邊全是危險,沒遷都前在安邑好歹秦國韓國還能壓製住相對安全點,遷都後直接對上了齊楚兩個大國,又沒關隘縱深,很容易就讓人打到家門口,管你打誰,阻止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圍你都城,你明知道他想乾什麼但是你還是沒一點辦法。 商鞅變法,一個左右了中華文明走勢2000多年的變法。 回復:比如秦莊襄王就已經滅了東周,大致是公元前249,但是一般認為戰國結束是公元前221秦始皇統一,所以戰國的結束要比東周結束更晚。 三晉如果交換領土,讓自己都有一個確定的發展方向,可能會比現實中混的好。三晉領土犬牙交錯,都是四麵受敵。 把範雎說的太好,而把趙括說的太差,範雎相比之前的商鞅,張儀等人水平差了很多,卻隻是個勢利小人! 長平之戰趙之所以會敗,取決於國力,主要就輸在國力上,或者說商鞅變法後秦國強盛,而趙國不夠強,趙括並沒有那麼差,當然跟廉頗比是要差一些。 秦朝大一統是華夏文明的倒退,是野蠻征服文明,本來華夏大地的諸侯國也可以像希臘城邦孕育出更燦爛的文明和技術,孕育出更有益於百姓的民主製度像是孟子所說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卻被一個野蠻的政權和一個野心家打斷了,變成了外儒內法的: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家天下思想,人民徹底淪為大一統帝國的奴隸和生產工具,思想被禁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先秦時代詩經裡那種美好的獨特的風俗文化再也沒有了。變成了一潭死水。 歐洲是近現代才發展起來的,中國自夏商周到清朝前期都還處於世界先列,唐朝更是達到了世界第一,不要以現在的視角覺得我們戰國沒有像歐洲那樣而覺得是倒退,以當時的世界環境來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製度才是最符合時代發展的,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回復:做不到,大一統是無法阻擋的,天朝的地形被海洋、草原、荒漠和熱帶雨林包圍,適合統一,黃河、長江附近妖孽的肥沃土地,再加上鐵器生產工具的提升,這創造了統一的所有條件。 在同樣是農業文明,中華文明可以供養更多的脫產人員處於世界先列水平,它可以一次次有資本主義萌芽,但就靠它永遠無法達到觸發條件,這就是黑格爾說中國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的,有的隻是朝代的輪回。 秦朝之前才叫封建製度,後期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製度。 封建王朝是分封製,後麵的郡縣製是中央集權製,秦之前都是分封製,秦從秦獻公開始就有郡縣製的雛形,始皇帝定為國家製度,後續百代皆行秦製,後麵也都是中央集權製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超過了三國。三國時代的確人才鼎盛,成就了一大堆名人,發生了一係列驚天動地的故事。短短幾十年產生了上百位讓我們現在都耳聞能詳的名人,三國演義裡麵的人物故事都成了典故。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越是亂世,越能成就英雄。從炎黃時代到如今,幾歷戰亂,那個時期人才是最多的。個人認為春秋戰國時候人才最多:、東周末年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眾多,戰亂不休,再加上那個時候諸子百家湧現的文化人物,數量和質量都是中國歷史之最。隨便舉幾個例子:孔子、老子、孟子等都是文化界的老大級別的人物,秦始皇、齊桓公等春秋五霸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帝王,管仲、屈原、商鞅等都是一代名臣,樂毅、孫武、孫臏、吳起都是被後世尊為兵家最頂級的人物,戰國四公子更是屬於這個時期的特別人物。可以說中國最多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時期沉澱得最多。我們來分析下:三國時代由於戰爭人,人口平均也就500萬人口(漢末5000萬,黃巾起義和董卓亂京特別是赤壁之戰後人口也就剩下200萬左右),在這麼少的人裡還能湧現出這麼多英雄,三國的確可謂人才輩出,如果論“人才率”可能是各個時代第一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口應該在2000萬左右,這麼少的人口出現幾百號甚至上千名人,可以說是人才鼎盛的時代了。 所謂亂世出英雄隻要是亂世都會人才輩出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亂世都有很多人才。 春秋戰國五百年,三國從諸葛亮27歲出山到54歲秋風五丈原才27年,加上黃巾起義的前奏與薑維九伐中原的結局,滿打滿算也不過一百年,怎麼比吶。 其實秦朝時間特別短的原因根本就不是法令太嚴酷,而是之前太亂了,人心沒有安定,五胡亂華後統一的隋朝法令嚴酷嗎?不也是很快滅亡了。所以這是自然的規律,像邵雍的“皇極經世書”裡學的一樣:30年為一世,自極亂至於極治,必三變矣。也就是方法完全正確都要經過三代人,90年,天下剛剛統一時大家本來都有仇好鬥,亂世時皇帝兵強馬壯者為之,隻有讓這些人裡麵最好鬥的再打一架,互相消耗掉,後麵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長大了,才更容易安定,所以長期混亂後的第一個朝代很難長久,這是人心,也是天道。 秦雖然統一了六國,但大家都有仇,隻是打不過被迫服的。大家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項羽說“我也可以取代他”,隋朝李淵說不定也覬覦他表弟的位置多長時間了,可能大家並不覺得皇位難得吧,所以特別容易造反,如果秦朝已經統一兩百年,可能它的法令嚴苛一倍都不會滅亡。 因為秦一統天下之前,六國大都法律寬鬆,甚至可以說是基本沒有法律,對於這樣生活了上百年的幾代人來說,突然要遵守法律,他們就會覺得處處受限製,從而覺得秦法嚴厲。 秦朝的法律雖然嚴,但不至於是嚴苛,隻是始皇死了以後,他也沒料到秦二世是胡亥。 其實還是秦始皇不夠狠,要是殺盡六國貴族隻留下百姓就算叛亂也翻不起什麼浪,還有就是繼承人也是一言難盡,一個胡亥純廢物,一個扶蘇受儒家思想極深,上位也搞不好會繼續分封製那一套,這可能也是他一直沒有選擇繼承人的原因,確實選不出來。 回復:告訴你原因吧。因為改朝換代過程中幾乎所有必須經歷的臟活、累活,包括殺人打架等等大破大立的事都是項羽乾了。項羽的功勞最大。結果是劉邦這個老六摘了果子,劉邦還心安理地得了一個“仁慈”的君主形象。要不是項羽打的天下,他上哪兒演仁慈去?劉邦當了帝王之後,又把之前幫他的所有同盟軍首領全都殺了,我隻能說算盤打的響,打的真不錯。鷸蚌相爭,最後是漁翁坐收不勞而獲之利。 所以道家沒錯,隻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無為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提出了一條難走的路,倡導大家清心寡欲。莊子裡麵有一篇寓言,混沌之死。欲望的最後就是秦國滅亡的下場,而儒家是於道家最親的,用相對比較寬鬆的道德來約束百姓,但明顯不管用。約束不強百姓難以遵守,約束太強反而使欲望更加強盛。欲望的確是災難的源頭,可惜及大部分人是無法做到清心寡欲的,所以道家三聖都懂,都不說話,不理會政治。簡單講,那個時代,亂是必然的,大勢所趨。欲望越來越大也是必然的,變法成為主流也是必然的。道家從來就沒想過所有人都清心寡欲,因為根本不可能。隻要統治者能夠做到就行,但很明顯,那個時期的統治者做不到,那不是道家的時代。 上古思想才是牛逼的,想想中醫和諸子百家的思想怎麼來的呢?都來自真正的聖人、自然界中的隱士。而老子給這些上古的牛逼思想取了個名字:道!看似這些無形的東西卻潛在的影響到現在。韓非子裡麵有大量的道家思想,孫子兵法也有大量的道家思想!但道家絕不隻是道教,普通人知道的就是道士、道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何為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沒有人可以阻止事物變遷的規律,我們隻需要模仿和學習就夠了。 要說盤古以來,仁義道德自在人心,為什麼到了春秋孔子要出來教呢?想想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所在的時代,君不君臣不臣,亂套了。也由此可見,西周滅亡之前也是個仁義道德布滿天下的時代,當然孔子又在這個基礎上開創並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科目,但總的來說,孔子希望天下再次回歸到西周的模樣。老子守中,太極輪轉,那兩條黑白魚繞著中極不停的轉,天下就不停的變化。法家不希望再回到西周去,他們知道世界在一天天進步,隻要進步怎麼可能回到過去呢?那就絞盡腦汁、開足馬力、一往無前、永不回頭,不斷修葺他們無比心愛無上崇信的法。孔子想回去,不想回去又與時俱進的儒家,就跟那個風邪一樣,跟什麼邪氣都容易結合,比如跟濕邪結合就是風濕,那麼後世的儒家跟法家自然也就容易結合,叫儒法都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圖,中間是老子,他左手邊是想往回跑的孔子,右手邊是想往前跑的法家,然後老子抓住這倆的手來了個不停轉動的乾坤大挪移。我就想知道,現在的人們想不想回到過去,如果不想,閑話少說,等著滅亡就行了。我忽然明白那場史前大洪水是怎麼來的了,這就快了,然後把人滅的所剩無幾的時候,要什麼沒什麼,就得從頭再來,也不嘚瑟了,大氣的臭氧層就恢復了,溫度再次下降,冰凍兩極大水退去,露出另一個世界,珠穆朗瑪峰成為一個孤島。如果現在的我們就想回到過去,那不必這樣,否則…… 各家思想都沒問題,隻不過有的太先進了,加上時代的局限性實施不了,我覺得儒、法、墨、道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存在好壞,到了發展的各個時期施行什麼樣的思想是個必然的過程。 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是禮,也就是等級製度,他老人家希望社會各行各業安分守己,老實本分過日子,不希望亂臣賊子違反禮製之事層出不窮。 回復:這其實不是賢不賢明的事。最初商鞅變法是秦孝公為了強化國力才支持商鞅的,後麵發現軍爵、授田這些製度確實不錯,有利於王權,這才一直堅持下去。另外,秦能變法成功,其實離不開變法前其本身很落後,內部沒啥錯綜復雜的利益集團。換了其他國家,比如魏趙啥的,推行難度就極大。 回復:其實到了戰國晚期七大戰國已經都開始由奴隸製轉向封建化了 趙國武靈王改革參照了秦國 軍功爵這些製度各國都有。 齊類似雇傭兵,魏類似封建騎士,而暴秦執行最徹底的軍功爵製和授田製,全國上下隻有立軍功才能出頭,所帶來恐怖的動員力和極高的積極性是以上兩者不能相比的。 秦男子十七開始進入軍隊,十七歲到二十歲服徭役運輸糧食,二十歲當兩年常備軍,常備軍後轉入預備役,每年服一個月傜役,有戰事要應征入伍,一直到56歲(有爵位)60歲(無爵位)才能退役。 戰國時期普遍征兵製帶來超過10%的可怕征兵率,幾乎與近現代國家在世界大戰征兵率相當。這些可怕的軍國怪獸相互廝殺,秦法最無情,最徹底,所以最終勝者是秦。 秦國的軍功製度,生產標準統一製度,生產責任製度,法律製度,在兩千多年前都是劃時代的,所以能贏! 秦滅楚的時候,山東六國就剩楚齊燕三國,齊國軟弱,燕國茍活,麵對戰國後期最強的楚國,上60萬兵力求保險一戰滅國而已。 回復:在遠征埃及的金字塔戰役中,拿破侖的法國騎兵大敗埃及的馬穆魯克騎兵。戰後,拿破侖對兩支軍隊進行比較,留下了一段著名的點評: “2個馬穆魯克騎兵絕對能打贏3個法國騎兵,100個法國騎兵能抗衡100個馬穆魯克騎兵,300個法國騎兵大都能戰勝300個馬穆魯克騎兵,1000個法國騎兵總能打敗1500個馬穆魯克騎兵。” 如果算上秦末,實際上最強的軍隊是項羽的親兵,大概2-3萬人左右。 項羽之所以百戰百勝跟他的親兵是離不開的,這些親兵就是楚泗上地的項家族兵組成的,在秦滅楚戰爭裡這些項家族兵就是項燕的主力,楚軍能破李信並和王翦這種狠人拚兩年之久就是靠這幫人。 項羽後來在巨鹿破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在潼關又破秦軍最後一支主力部隊,在彭城更不用說,哪怕韓信,他也不敢跟項羽拚正麵,楚漢爭霸完全是劉邦,韓信加上彭越把項羽來回跑來跑去磨死了,根本沒人敢和項羽的親兵打決戰——王離手下20萬秦軍精銳都打不過,你能打過就有鬼了。而項羽最後垓下自殺就因為他的親兵全軍覆沒,就算回了江東泗上也招不出來這麼一幫人了,所以認輸自殺了。 實際上滅楚戰爭裡這些項家族兵就很強大,但是麵對源源不斷的秦軍和王翦,即使項燕他們也回天乏術。 匈奴不是燕國補血包嗎?沒有燕國的存在,趙國找就被秦國滅了,沒有匈奴存在,燕國也被趙國吞並全境。 趙國打不過秦國,丟失領土後就從燕國身上割一塊吞下去,燕國被趙國分走領土,就打胡人開疆拓土。 可以說沒有匈奴這些胡人的存在,燕國絕對會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所以,為什麼說匈奴的製約燕國的因素? 冷知識,戰國是動員兵製,動員兵製,動員兵製(重要事情說三遍),因為當時七國的國力沒辦法長期保持大量脫產部隊,除了魏武卒是明確脫產職業部隊外,趙國的邊軍應該是類似明朝邊軍或宋代西軍的存在就是軍屯(辟個謠指望趙國邊軍是騎兵作戰的家人們可以別想了哪怕兩漢時期多數都是騎馬趕路下馬殺敵西漢時這套戰術甚至被認為是領先匈奴的先進戰術至少三國前騎兵是真費拉不堪唯一例外就是光武帝的幽州突騎兵量也很小,因為馬具沒完善前馬上騎士是真的很難禦馬作戰有馬上沖殺而保持不落馬的都是千裡挑一),齊國技擊從名字你就知道單兵強悍主打運動戰突襲戰類似雇傭兵,韓國地小戰略位置最差所以主打防守所以科技樹點的都是利於防守的這無可厚非反正守城是消耗最小的你說他有編製也行說他沒編製也行,申息很難跟你們解釋類比諸葛亮的無當飛軍吧算是數量少的職業脫產雇傭兵吧,燕國愛咋咋地反正戰國時山海關到東北的道路根本沒有想從BJ到遼東當時隻能從北走內蒙古一角繞道去甚至隋唐時也是這樣要不隋煬帝百萬大軍橫豎舒展不開呢所以當時燕國就燕山山脈一線的資源好調動他能維持常備也極少,秦國是二十等爵製四等以下服全役四等不更可免更卒(就是輪流服役秦法規定所有男子必須服役)但其他役照服五等達夫開始勉強算吏所以秦國可能保有函穀關鹹陽兩地衛戍性質的半脫產軍隊有個小故事長平之戰關鍵時候昭襄王征發了河內所有男丁加一級爵位上前線所以我敢說秦國沒有脫產軍隊但秦國自己就是個大兵營,魏武卒是唯一真正的脫產職業軍隊但以魏國巔峰時期舉國也才能養七萬人在反套其他國家以當時的生產力換算你就知道列國那一家幾十萬大軍根本沒什麼職業軍隊都是半職業在打魏國那幾萬也確實厲害但在和趙齊秦三國幾十萬人的會戰中生生磨沒了。 東周各國麵對國內其他勢力坐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有以下幾種結局: 1、晉國類型:晉國十一家卿大夫內鬥,最終活下來三家,由於勢力達成均勢,於是三家開始對付晉公室,造成三家分晉。 2、秦國類型:采用陪葬製度,斷絕卿大夫壯大 3、魯國類型:魯君成功反殺架空君權的三桓,奪回政權(晉君有很多機會達成這個結局,但都沒成功) 4、齊國類型:國高鮑晏田互相內鬥,田氏勝出,取代薑氏(如果智瑤取得勝利,晉國也是這個結局) 5、宋國類型:宋國戴族中的戴氏勢力壯大,取代宋國原來的國君(晉國韓氏估計做不到) 6、鄭國類型:鄭伯克段於鄢(曲沃代翼的另一種結局) 7、楚國類型:屈景昭三家貴族坐大,但都沒有取代楚王室。 主要還是嬴政死的太早了,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一切都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結果突然就暴斃了,而且繼承人的事情也沒處理好,導致被區區一個太監弄權亂政。 其實是秦始皇一家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最後亡的時候,劉邦順利成章接手了統一的事業,相當於始皇帝一家把該做的事都做了,為劉邦做了嫁衣。當然,劉邦能得到天下也是他有本事。 春秋往後楚其實才是最強的存在。秦朝雖統一天下,但又被楚人所滅,漢王項王皆為楚人出身。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後期的貴族也多是羋氏楚家。 楚後期很扶持趙,趙太拉跨了。 秦滅六國,楚漢之爭,平定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