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上看,所謂“拖延癥”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傾向,其主要表現是在完成任務時拖延或者推遲,並且過程中帶有情緒反應,產生於人的心理的變化,或者是壓力 拖延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有拖延傾向並不意味著“得病”,可以嘗試自我調節,改善拖延的傾向。 首先,踏實製訂計劃。計劃不能大而寬泛,而是要小而精細,把計劃分割,具體到哪個時間段完成到什麼程度。 其次,自我調節情緒。可以深呼吸增加腦內含氧量,讓自己精力充沛地處理事情;也可以在每天早上自我鼓勵,幫助積極麵對每天的學習、工作。 第三,尋求朋友幫助。如果覺得難以自我調節的話,可以尋找外在幫助,比如好友或是工作夥伴,提醒自己按時按計劃完成工作。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自我無法調節,拖延逐漸成為習慣,並且造成很大壓力,破壞情緒,直至影響正常的社交、工作、學習,就要引起重視,尋求專業機構幫助。 雖然拖延不是病,但有很多精神類疾病都有拖延的表現,比如抑鬱癥、焦慮癥、強迫癥等等。如果是這類情況,就要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