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 “起立!” “同學們好!” “老師好!” “請坐!” 這是李成接班後的第一節語文課。 這節語文課是在張老師走後的第二天接的。 走之前,張老師找到李成,說了很多鼓勵的話,李成自然很感激,但在感激之餘也明顯感覺到她的不舍,還有更多的是——不放心。 李成不理解為何她隻是離開三個月就如此的不放心,直到後來當他也離開怒江時,他才深刻體會到這其中所蘊含的滋味。 李成將課本翻到第三單元第九課,這篇課文是外國作家弗洛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他頓了頓,抬頭掃視了一遍全班同學,同學們也在凝視著他,他們眼神裡充滿新鮮與好奇。在眼神接觸的一剎那,李成感覺到了莫大的幸福,這幸福來源於純真與信任!這純真與信任也感染到了他,於是他用極親切的詢問口吻作為導入: “同學們,你們曾經留意過父母對你的愛嗎?有什麼感受?” 講臺下一片寂靜,李成環視著這小小的教室,眼神充滿了鼓勵。但可能是因為害羞,同學們都把臉憋得通紅。好一會兒,一隻怯生生的手終於舉了起來,李成敏銳地捕捉到了它,仿佛發現了新大陸,既驚喜又鼓舞。 “好,請這位同學跟大家分享一下”李成投射出了鼓勵的眼神。 站起來的是一位名叫哭曉花的女生,她頭上紮著馬尾辮,雙頰因為長期受到紫外線的輻射而變得緋紅,此時又因為害羞而變得更紅了。最後,她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開口說道: “我父親是山上的農民,我從小就跟父親上山乾農活,父親年輕的時候很有力氣,背也挺得很直,最近幾年我發現父親背也駝了,腰也彎了,我知道這都是為了我和弟弟能夠好好讀書才累趴下的……”說著,哭曉花竟小聲地抽泣起來。 李成連忙安慰道:“曉花同學,我理解你的心情,也能體會你想為父親分擔責任的迫切,但就你們這個年齡來說,現在隻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為自己,更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哭曉花同學顯然被李成的勉勵說服了,默默地坐下,但表情仍是呆呆的,仿佛心已經飛回了那位於怒江邊的老家村寨。 哭曉花的反應是李成始料未及的,他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對這幫孩子了解得太少。記得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要全方麵地培養一名學生,首先要全方麵地了解這名學生。”李成心想,我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師,應該首先從了解學生開始! 課後,李成找到了教高二3班數學的王老師,王老師是一名五十歲上下的本地人,據他介紹,他已經在這所學校執教快三十年了,學校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他說,高二3班目前是學校重點培養的班級,班級裡有三十五名同學,除少數幾名同學是隨父母遷過來的,其餘都是本地的怒族和傈僳族。王老師還開玩笑說,在我們這兒,像你這樣的漢族同胞才是少數民族哩! 李成感到十分驚訝,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這個“大漢民族”,不遠千裡來到怒江,竟成為了“少數民族”!同時也為這地方的原始質樸暗暗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