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牧是晉周手下最有文化的一個家臣。 但晉周穿越過來之後,強迫狐沖、萊犁、狼賁這三位苦讀了幾個月,總算也能派上些用場了。 所以他們四個加上主君晉周自己,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總算把《晉周語》抄寫了幾套出來。晉周甚至親自檢查,錯處都要用青銅小刀刮掉重寫! 為什麼這麼著急呢,都不等再造出一批上好的紙張,非要寫在竹簡上? 因為晉國正卿欒書的書信,一個月前被信使送到了成周,交到晉周手上。在信中欒書告訴晉周,十月底的某某日,新軍佐郤至就會到達成周洛邑,到時候請公子務必前往迎接! 晉周當即表示,一定會去洛邑郊野,親自迎接新軍佐! “時不我待,時不我待!”信使離開後,激動的晉周不小心又發明了一個成語。 不怪晉周這麼激動,這次來的不是郤至,而是國君的寶座啊! 郤至一行抵達洛邑近郊那天,晉周果然身著盛裝,帶著小弟楊乾、四位家臣等一眾隨從,莊重地迎接郤至。身後的車上還裝著美酒嘉肴、青銅美玉,為祖國的使臣們接風洗塵。 郤氏三卿,分別是郤至、郤至之兄郤錡、以及郤至的族叔郤犨。郤錡是上軍將,地位最高,郤犨是新軍將,郤至職位最低,隻是新軍佐。但郤至卻是最有才乾的一個,也是最跋扈一個,甚至敢和周天子爭奪田產,把官司打到晉厲公麵前才罷休。 因此郤至對晉周這個流亡公子也不甚重視,行禮的時候麵色帶著點不屑,與晉周的熱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晉周親自舉起酒樽向郤至祝酒,郤至也不好拒絕。飲罷,晉周又讓手下抬過來裝訂整齊的幾十卷竹簡,說久聞晉國的大夫叔向、師曠二人好學多才,特地準備了兩套《晉周語》,希望能新軍佐回國時能夠順便帶給他們。當然了,郤氏也有一套。 “羊舌氏的叔向,和那個樂師師曠?”郤至皺著眉頭,不知道這個流亡公子怎麼會認識這兩位。 晉周又表示,車上的財物,則是獻給晉國國君和郤氏的謝禮。 說是給國君,但是到了郤氏手裡,他們怎麼會再送出去呢?郤至看了看車上的財貨,臉色好看了一些,態度也變得客氣多了,答應給晉周將竹簡帶到。接著又客套幾句,就繼續往洛邑去了。 自始至終,郤至都沒有對晉周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但是在有心人眼裡,這一番已經足夠了。 晉周觀察著眼前陸續經過的一行人,想看看哪個像是晉厲公派的眼線。還真有幾個看上去不太對勁,其中一個朝晉周臉上看了好幾眼,滿腹心思的樣子。 “嗨,瞎操什麼心呢。但願那叔向和師曠,能夠仔細看看我的‘著作’。”晉周記得很清楚,在真實的歷史上,叔向一心維護公室的利益,而師曠也是一個少見的賢人。如過能夠早點與他們二人搭上線,也不枉郤至來這一趟。 “這大概也算是廢物利用吧。”晉周望著遠去的郤至,暗暗想到。 “兄長?”楊乾下了車,換上一匹馬,來到晉周身邊。 楊乾比晉周小了一年左右,從小就不太聽父親的話,整天上躥下跳,惹是生非,也不好好跟隨單公朝學習。自從晉周對單騎走馬動了心思,楊乾也跟著喜歡上了騎馬,別看他小小年紀,倒是挺有運動天賦,很快騎術就超過了仲兄。 楊乾此時興高采烈地騎在馬上,說:“仲兄,我看這新軍佐郤至,對吾等不太恭敬啊。”說著,手裡卻多了一把弩。 關於弩的起源,後世的學者有諸多考證和看法,有的說是春秋時期楚國琴氏發明的;有的則說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弩。 晉周則發現,此時的成周洛陽已經有弩的存在了,但是基本上沒有在軍隊裝備,弩的形製也很原始。 作為穿越者,晉周自然很重視這一新鮮事物,於是他親自指導、親自試驗,按照自己粗疏的記憶,稍微改進了弩機、加高了望山,關鍵零件用青銅來鑄造,並且懸賞工匠讓他們想辦法努力提高弩的射程。不過這麼短的時間,效果有限。 楊乾繼續說道:“仲兄!你改良過的弩,還真的挺好用的,我平時練習,射出十隻弩箭,八隻能中靶心!用弓箭卻隻能中五六發。所以我剛才想到,假如我照著郤至的後心來上一發,彼輩八成得殞命在此!” “小子慎言!”晉周聽了一陣緊張,板著臉厲聲訓斥道。晉周依稀記得,楊乾歷史上確實給晉悼公惹過一個不大不小的禍事。但是在這個時代,最值得信任的除了血親還能有誰呢?何況晉國公室近親血脈實在是凋零,以後回到晉國,多少得抬一抬楊乾,但他要是真的這麼輕浮…… 晉周想到這,揚起鞭子就給了楊乾一下。 “哎呦!”楊乾吃痛,臉上的笑也不見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卿族是能隨便射殺的嗎?你忘了我對你講過的晉靈公的故事了嗎?” 楊乾畢竟還是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被兄長叱罵之後,垂頭喪氣,也不再騎馬,又回到車上去了。 晉周隻好安慰了他幾句,又問道:“你試用弩的時候,十隻弩箭,用了多長時間射完?” “唔……大概比弓箭多用了一倍的時間!” 這就是弩的問題了,雖然使用起來比弓箭簡單許多,不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上弦也慢。 “這些問題以後再考慮吧!”晉周想到。接著問道:“你這孺子,也別整天隻顧著騎馬射箭了,我給你的那些文章你倒是看了沒有?” 楊乾吐吐舌頭說:“看了。” “那我問你,‘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什麼意思?” “這……是,是今天有人不如有兄弟,呃……” 這是詩經裡的話,講述的是貴族兄弟之情,用來規勸貴族子弟兄友弟恭,家族和睦。楊乾顯然是沒學過,隻能聽個大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君子不羞學,不羞問。承認自己不知道,去學習,才是君子之道。”接著晉周就與楊乾詳細解釋了此詩的含義。 楊乾聽了一會,重新換上笑嘻嘻地表情:“仲兄,你可真有學問!” 唉。晉周搖著頭準備離開了。但楊乾叫住了他。 “兄長!”楊乾舉著弩對晉周說,“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如果將來有人敢對兄長不利,我楊乾一定一弩箭射爆他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