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救宋(1 / 1)

晉周春秋 涼血青年 3050 字 2024-03-16

經過半年的掙紮,宋國的形式並沒有絲毫好轉。宋公子成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但是殘酷的現實卻一再教他做人。   七月宋軍倉促攻打彭城,老佐戰死,華喜帶著殘兵敗將逃回睢陽,宋公子成還不肯收手,強令華喜帶上更多的宋軍,再次趕赴彭城。   這次華喜學了聰明,不顧國君的一再催促,一路穩穩當當地行軍過去,憑著人數的優勢,與楚軍對峙;另外派公孫師率兵先向北渡過獲水,接著向東到達彭城之北再南渡獲水,突然兵臨彭城。   楚軍頓時麵臨腹背受敵的風險,子卒考慮到大軍長期在國外作戰,士氣逐漸損耗,因此不再謀求主動進攻,而是擺出了防守姿態,並派人找機會繞過宋軍的包圍圈,向楚國求救。   宋軍多次攻城,卻無功而返,隻得包圍彭城的幾座重要城門。彭城商賈往來不便,逐漸影響到了周邊國家的商貿之事;大舉用兵也影響了宋國的秋收,但宋公堅決不肯退讓。   右師華元考慮楚軍很快就會大舉北上增援,勸宋公退兵又不可能,隻得暫時支持同族華喜用兵,同時利用自己在列國的人脈,四處打探消息。   十月底,壞消息出現了,楚軍出現在楚宋邊境,率軍的是楚國令尹子重!   華元得到消息,立刻入宮向宋公子成匯報。   宋公聽說後默然不語,半年前的一腔怒火此時早已被遷延不決的戰事磨滅了,他重新變成了那個遲疑而又慌亂的年輕國君。   “如……如之奈何?”宋公問華元。   “楚軍在彭城僅有三百乘戰車,我軍尚不能戰勝,如今楚國令尹親率大軍前來解圍,下臣以為,必須向晉國求援。”華元回答道。   “右師老成謀國,就依右師的意思辦!但該派誰出使晉國呢?”   曾被宋公辱罵的西鉏吾說道:“舍右師其誰?”   宋公子成已經喪膽,哪裡會像幾個月前那樣對待西鉏吾呢,他忙對華元行禮道:“右師,彭城存亡皆在右師矣!”   六年之前的晉厲公二年(公元前579),華元曾經奔走與晉楚之間,想要促成晉楚兩國弭兵,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弭兵之盟。當時華元與欒武子、士文子、韓厥等晉卿都頗為熟悉。與賢人楚國令尹子重也交情頗深。所以,向晉國求援這件事,讓華元去,再合適不過了。   風燭殘年的華元為了宋國,義不容辭,當即從睢陽出發,日夜兼程來到新絳,連接待外國使者的邸舍都還沒入住,就先求見韓厥,想要與晉國正卿探聽晉國的態度。   但韓厥卻拒絕了私下的會見。韓厥說,晉國的國君年輕聰慧,眾卿尊卑有序,政務井井有條,有事情在朝堂上自然可以解決,沒必要私下會見。   華元吃了閉門羹,還以為晉國不想管這檔子事。但韓厥還特意提醒了一句,說晉國作為霸主,不會拋棄盟國,請右師放心。華元這才稍微鬆了口氣。   正像韓厥說的那樣,華元很快就見到了晉國的新君,韓厥和諸卿基本上也都出現了。主客雙方見禮之後,華元就直入主題,向晉國國君及諸卿說明宋國的緊急情況,希望晉國能夠派兵救援!   華元還強調說:“外臣還記得,先君文公十七年楚軍圍宋,大國不肯派兵,城內的宋人折骨而炊、易子而食。如今的的宋國,眼看著就要再次遭遇大難,還請大國之君能夠憐憫鄙國!”   宋國的情況晉國上下其實有所耳聞,但是正卿欒書一直病重,國君晉周又忙於政事,宋國也沒有正式求援,所以尚未在朝堂上充分討論。   晉周見華元說得可憐,先好言安慰了一番,接著詢問正卿韓厥的意見。   晉周那三位侍中大夫本質上是國君私臣,還遠遠不能替代諸卿的作用。   韓厥正色道:“想要得到別人的擁護,一定要先為他付出勤勞。成就霸業,安定疆土,從宋國開始了。況且,楚國占據彭城,會隔絕晉、吳往來的道路,所以彭城不可失!”   眾卿紛紛贊成韓厥,表示楚國蠻夷日益侵淩諸夏,不可以不乾涉。如果坐視宋國被欺辱和不管,晉國恐怕會失去宋國了。   晉侯曰善,當即下令,晉國要三軍盡出,先在臺穀集結,之後出兵救援宋國!   華元感激不盡,當天就帶人趕往宋國向國君復命,連晉國給他準備的禮物也沒有帶上。   “真是一位賢臣啊,可惜不能為我所用。”晉周由衷地贊嘆,這個時代的貴族還沒有完全腐化墮落,有很多有名的賢臣在為國事奔走。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晉國的諸卿文武不分,即管軍事又管民政,正卿屬於“出將入相”,在朝中是最高執政官,在軍中則是全軍的元帥。這種體製把晉國打造成了一個戰爭機器。一旦決定出兵,晉國上下就以極高的效率運轉起來。   由於晉國公室的逐漸衰落,在晉厲公時期,晉國四軍的主力,已經由各卿族的族兵組成。兩年前的鄢陵之戰,中軍將欒書和中軍佐士燮“以其族夾公行”,也就是說作為主力的中軍,已經是欒氏和士氏的族兵與國君直屬的軍隊“公行”混編。上軍、下軍、新軍的情況也差不多。   所以這次集結部隊,中軍是韓氏、智氏的族兵,與已經衰弱的公行混編;而上軍是中行氏和士氏的族兵,下軍是欒氏族兵和士魴的彘氏族兵,新軍則是魏氏和趙氏族兵。新軍被留在晉國以備萬一有事,其餘六位將軍,除了士魴先行去魯國邀請援軍之外,都將親自領兵救宋。   晉周則點起公室領地的八百甲士,作為國君衛隊,與中軍同行。訓練了數月的冀縣、苦縣一千武卒,也接到了晉周的命令,前來匯合。晉周覺得,參加一次實戰,要比訓練一整年更有意義。何況,他對經過嚴酷訓練的武卒有信心。   十一月初的臺穀,兵車雲集,旗旌獵獵,隨著中軍將韓厥一聲令下,甲士、兵卒加上民夫,足有二十萬眾,齊齊向東進發,整齊的腳步仿佛能讓大地顫抖。   晉周在甲士的簇擁下,跟在中軍後方前進,他環顧四周,心中暗暗感慨。   “這要都是我一個人的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