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了(1 / 1)

父輩那些事 劉若回 5792 字 2024-03-16

族譜是一本紅色書皮的書,長約25厘米,寬約18厘米,厚度大約30厘米厚。   紅色書皮的中間豎著寫了四個楷體大字:劉氏族譜。   然後左側豎著寫了兩條小字:   GD省五華縣雙頭鎮劉氏族譜編委會。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月編。   翻開族譜。   族譜的前麵十幾頁記載的是一些古代名人的畫像,簡介。   比如堯帝,源明,劉邦,劉恒,劉啟,劉備等。   看這前麵十幾頁的內容仿佛看讀書時代的歷史書。   圖文也是跟歷史書上一模一樣。   以前上學的時候,學過歷史,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然後學到漢朝的歷史的時候,當時我也曾疑問,劉邦姓劉,我們家族也姓劉,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是漢朝劉邦的後裔。   有這麼自發想過,會有這樣的疑問,很正常。   現在族譜的前麵幾頁的介紹就是漢朝皇室畫像。   說實話。   我此刻心裡其實卻並不覺得有什麼驚喜,反而更多的是半信半疑。   2000千年前王侯將相的真真假假,我其實並不在意。   我心裡頭在意的是幾百年前,我們小鎮的劉姓一世從何而來。   我快速翻過了前麵十幾頁的名人介紹,然後接下來的書頁就全是名字。   按照歷史時間從古至今排列。   書本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明代之前的人名,書的後半部分主要是明朝至今,我們這個小鎮劉氏的全部人名。   而我清楚的知道,我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我父親的名字。   但要在這本族譜中一下子找到我父親的名字其實也不容易。   因為我現在才知道,族譜記載的係不是按照某鎮某村某地點來記載的,而是優先按照房係來記載的。   就是不管你住在哪裡,不論BJ上海,但族譜隻會記載你當下的房係。   比如我家,我家祖屋在壩尾村,這個村都是姓劉的,是個小村莊,目前全村老少加起來不到200人,都出自同一個人的後裔。   大約乾隆年間,有個叫俊廷的人,從喬英祖屋搬出來,然後在這裡建了一個圍龍屋,這個圍龍屋的地理位置在小河的河壩尾處,所以很快被叫成了壩尾村,壩尾村到現在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後裔也繁衍好幾代了,我父親就是在壩尾圍龍屋出生的,但這本族譜上沒有壩尾係,也沒有俊廷係,想必是比俊廷還要更早的房係,所以要找我們村人的名字,最好是要先知道我們村屬於哪個房係,這樣就能比較快速精準的找到我們村的族人。   隻是,我也懵,我不知道我們村屬於哪個房係啊。   我隻知道我出自壩尾村,然後壩尾村的祖屋是俊廷建造的,我之所以知道俊廷,是因為現在壩尾村的圍龍屋修繕成祠堂了,祠堂牌匾上寫著“俊廷劉公祠“五個大字。   至於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更別說那復雜的房係,對我來說,目前壩尾村不到兩百人的房係我都還搞不清楚,何況是更老的房係。   想必我父親也不一定知道。   夜深。   我沒有去打擾我父親詢問他。   我就一頁一頁的仔細翻看。   最後在書本的141頁找到了我父親的名字。   族譜上寫的很明白:   二十世:雪良,妻藍玉香,生子二:長若還,次若回。   我很興奮。   我找到了我父親的名字,而且族譜還有我哥跟我的名字。   雖然那個時候,我姐姐,我妹妹也都出生了,但族譜是不記載女兒名字的,除非女兒是招婿,而不是嫁人。   按照傳統的規矩是這樣的。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族譜的記載也在發生變化,像後麵更新的族譜,特別是最近幾年更新的族譜,在新生一代的家庭,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   我手上這版是1995年印製的族譜,有點年份了,族譜上的名冊,絕大多數都是按照舊例,隻記載兒子的名字,不過也出現了記載女兒名字的人家,隻是很少很少,可以看出,這本族譜已經出現了記載女兒名字的萌芽現象。   既然找到我父親的名字,那麼順著族譜往上查,就能知道我們家族從哪裡來了,我們家族繼承自哪裡。   我情緒愈發興奮。   但我按耐住,我不慌不忙,拿出手機,打開備忘錄,一邊查一邊在備忘錄裡打字記載下來。   我此時全然沒有一絲睡意,人精神的很。   我左手在族譜一頁一頁往上查,查到了就右手在手機上打字記錄在備忘錄。   一步一步往上查找,20世,19世,18世,,,,,   我的手指緩慢在族譜上遊走尋找,當我觸碰到那些名字的時候,當我在手機上記載他們的名字時,我覺得族譜上的每個先人的名字,雖然隻是一個名字,短短幾個字,但我總覺得那個名字是他的一生。   從出生到死去。   經歷呱呱落地,懵懂兒童,壯誌少年,再到結婚生子,養育孩子,人生幾十年,不論貧富,不論酸甜苦辣,不論風風雨雨,最後都在族譜裡一個名字裡了。   我對此很是感慨。   感觸非常大。   原來,看族譜就是這樣的觸動嗎?   這觸動不是來自王侯將相,不是來自豪門世家,而是不分貴賤的每一個名字。   族譜的一個名字就是一個人生。   族譜的一行就是一代人。   短短幾行字,隻是區區占據半頁。   但這半頁裡麵卻蘊藏著上百年的份量。   這就是族譜的魅力。   不知不覺。   一下子就到了淩晨5點多了。   雖然我還是沒睡意,但還是放下族譜,先讓自己睡一覺。   我睡到早上11點,吃了午飯,然後又繼續查找抄錄。   就這樣一直到了晚上六點,才把我們家族這一脈抄錄了下來,然後復製文字,發送到電腦上,做成文檔保存起來。   抄錄完族譜後。   我覺得對家族一下就了解了很多很多。   按照這本族譜記載來看。   我從中了解到的情況是這樣的。   上古時期,距離現在4000多年前,有一個人姓伊祁,名放勛。   伊祁放勛就是堯帝,堯是謚號。   堯帝有個兒子叫源明,堯帝把源明分封在劉國,源明以國為氏,故稱伊祁劉氏,源明雖不姓劉,但被後世尊為劉姓的得姓大始祖。   (注:上古時期,姓氏是分開的,姓為主,氏為輔,姓不會變更,但氏是會變更的,最常見的就是以封地為氏,如趙氏,吳氏,鄭氏,劉氏,或者以官職為氏,如司馬氏,司徒氏,司空氏,錢氏。)   源明就是劉氏的源明一世。   到了源明18世,劉累,祁姓姓,劉氏,劉累是最早被各大史書有記載的劉氏人,最早見於《左傳》,《竹書紀年》,夏朝時期劉累為了避禍,隱姓埋名。但需要注意的是,劉累的後人仍姓伊祁,而且此後千年間,劉累後人幾經易氏,伊祁豕韋氏,伊祁唐氏,伊祁杜氏,伊祁範氏,伊祁隨氏,伊祁士氏。   到了源明55世,士雃(音同尖),春秋時期人,伊祁士氏,此人必須提,此人是劉累的後裔,也是劉氏發展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此人選擇恢復用劉氏,並把姓氏合二為一,隻用一個劉,他亦改稱自己為劉軾,而且不再更改姓氏,他的後裔也不再更改,於是他的後裔代代都是以劉相傳,這個至關重要,後世的劉邦就是出於此係。   士雃把姓氏合一的操作,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也是屬於大時代的潮流。   當時是春秋戰國之際,正是中國姓氏大爆發的時代。   要知道上古時期,宗法製國,社會秩序嚴格,並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大部分平民隻有名,而沒有姓氏。   上古時期,平民百姓一詞指的是兩個群體,平民是平民,百姓指的是有姓氏的貴族。   後來周王室衰弱,逐漸失去了對天下管理的能力,失去了維護天下禮製的能力,社會進入了大變革。   從春秋時期開始,隨著禮樂崩壞,宗法製度逐漸瓦解,世卿世祿製和奴隸製逐漸被廢除,原本的姓氏製度也不可避免的開始遭到破壞,天下平民紛紛給自己起了姓氏,中國的姓氏因此迎來大爆發,且“姓”和“氏”的界限逐漸模糊,為了方便,多數民眾傾向於用單字姓,並且姓氏合一,上古姓氏製度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士雃順應潮流,這也不奇怪,但令人稱奇的是,士雃沒有選擇伊祁,沒有選擇伊,沒有選擇祁,沒有選擇士,沒有選擇範,而是令人意外的選擇了劉,要知道士雃距離他祖先劉累已經有千年之久,也就是說,這一支伊祁姓已經一千年沒有使用劉氏了。   到了源明75世,漢高祖劉邦,劉邦就是士雃這一係的後裔,劉邦建立的漢朝,使得劉氏在各地開枝散葉,從人口小姓逐漸成為人口大姓。   到了源明76世,漢文帝劉恒。   到了源明77世,漢景帝劉啟。   到了源明78世,中山靖王劉勝。   到了源明94世,漢昭烈帝劉備。   到了源明95世,甘陵王劉永。   到了源明123世,唐朝劉洪,為避安史之亂舉家從河南搬遷到浙江嘉興。   到了源明127世,唐朝劉祥,為躲避黃巢之亂舉家搬遷到福建寧化縣,從此劉氏在福建開枝散葉,唐宋元三朝劉家多為讀書人。   到了源明150世,元朝末年劉喬英,福建寧化縣書生,時值元末動蕩,福建的百姓紛紛舉家南遷廣東,喬英奉母之命,加入南遷隊伍,南遷廣東五華縣,最後選擇在雙頭定居,為雙頭第一家姓劉的人家,喬英在雙頭即是喬英一世。   元末至今,算算到已經600多年了,但凡雙頭鎮姓劉的都是喬英的後裔,目前我們小鎮有多少劉氏,我沒有去一個一個數,但作為小鎮人口最多的姓,我覺得6000人有的吧,我們小鎮總人口在2023年是2.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