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族譜可以看出,我家族在福建之前,多數是讀書人,但搬到雙頭之後,600年來,少有讀書人,皆因山區偏僻,沒有好的讀書條件。 對於族譜眾多記載,其中真偽,隻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單論人名來說,我覺得族譜上記載的秦漢以後的人名,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我說的這個可信度,並不是說秦漢以後記載的那些人就是我的祖先,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起碼記載的這個人,你要相信他多半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憑空捏造的。 隻要這個人名是真實存在的,這就已經不錯了。 這主要歸功於秦漢以後文書統一,文字的普及應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秦漢之前的人名,除了戰國後期那幾個人名真實,其餘絕大部分的人名都是經過後世編纂的,後世編纂的痕跡很明顯。 比如,你會相信夏商周春秋時期會出現德榮,信盛,全福,文盛,登貴,俊通等等這樣非常後世文化的人名嗎? 上古時期的人名,難道不應該是相土,仲虺(虺音同回),虞仲,傅說,河亶甲(亶音同蛋),閎夭(閎音同宏),鬻熊(鬻音同欲),梅伯? 包括源明,源明其實也是世後命名的名字。 所以,這本族譜秦漢之前的人名,如果要一一去核對歷史,很難很難,年代久遠,除了幾個歷史名人之外,大部分都無史可查。 所以。 能理解了吧。 不過。 我也理解。 畢竟商朝用的甲骨文,周朝用的金文。 而且上古時期的文字係統還隻是在宮廷貴族裡麵流行,平民是搞不了的。 畢竟文字發展普及有個過程,就算當時文獻有記載,也要考慮到戰亂造成的文獻遺失,毀滅。 哪怕科技發達的今天,和平年代的今天,你能保證你的後人能準確的記載你之後的十代人的名冊? 反正我是不敢。 十代人走下來,有300年之久。 今人都難辦的事,何況是在古代。 總之族譜。 要從宏觀的角度去看,不要糾結個細。 從宏觀的角度看,我覺得族譜的大方向是對的。 比如劉氏的起源,起源古劉國,伊祁劉氏,這個大方向是對的。 然後目前的劉氏,大概率會是劉邦或者劉邦兄弟的後裔,這大方向是對的。 畢竟劉氏就是因2000年前的漢室而昌盛的,從一個小姓變成一個大姓。 雖然中途會有一些攀附造假,但這影響不了劉氏的主體結構。 就拿我們小鎮這一劉係來說,哪怕我們這一係是造假的,半路依附的,也改變不了劉氏的總體結構。 今天的劉氏有7000萬人。 我們小鎮這一支6000人的劉氏,造假不造假,都影響不了什麼,人家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 我覺得看族譜要結合自己的認知理智去對待,可以去信奉族譜,可以去崇拜族譜,但不能把族譜當成唯一真理。 對我來說,族譜傳遞的不僅僅隻是世係。 相比世係,我覺得族譜傳遞的更主要的是宗族文化的傳承。 宗族文化傳承才是族譜傳遞的真正意義。 隻要你信奉這種宗族文化,不管你從哪裡來,你就能成為宗族的人 這並不需要一定要血脈親傳。 從古至今,膝下無子,過嗣的,領養的,入贅的就是親兒子,這種宗族的過繼方式,到今天也是常見,類似這樣的繼承方式,在族譜裡是不會標注的,沒有人傻到跟辦理族譜的執事說我膝下無子,這兒子是過嗣的,麻煩你標注一下。 。。。。。。 但兩種情況有可能會備注嗣子。 1:比如突發戰亂變故,某家不幸遭受滅頂之災,或早逝無後,導致田地後繼無人,這時候族裡的長輩就會聚在一起商量,安排族內的最近的直係親屬過嗣到門下頂房,繼承家業,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備注是嗣子,因為後來之事,眾所周知,無妨。 2:辦理族譜的執事,他了解情況,有意自行添加。 總之,族譜大體上上不會備注繼承方式的,起碼我這手上這本族譜,從古至今4000年,備注過嗣的,隻找到一兩處。 但我自己知道的,不說我們小鎮那麼多姓劉的吧,就說我認識的年輕一代的親房子叔吧,過嗣的,領養的,就不止一家了,但在族譜上都沒備注。 我能知道這些個隱蔽的事情,全歸功於我父親那閑不住的嘴,要不是我父親告訴我,我一直都還還不知道,我舉個當中的一個事例,在我婚宴的時候,有個我平時不熟的親房叔打理的非常得當,挑擔下廚,開車接送,布置桌凳,招呼客人,宛如親叔,我很感謝他,於是在婚宴後,我在父親麵提起了他這個人,我父親就湊近我耳邊,小小聲的告訴我,那個親房叔其實是他父親當年帶著兩隻雞兩瓶酒,從異姓人家中抱養來養大的,父親說那個叔的口碑很好,抱養這件事在村裡從沒有人會提起,大家都很認同他,都把他當做老祖宗的親傳後人。 原來如此。 我父親不說我還真不知道。 那些過繼而來的族親們,他們腦海中的宗族文化觀念,可不一點都不會比直係後裔少,比如張羅祭祖,焚香燒紙,操勞族內人的紅白喜事,這一係列的操作一看,裡裡外外完全就是宗族裡的一份子,完全是宗族裡一脈相承的人。 或兩杯酒下去,話題一打開,還能聽到一些老一輩的陳年舊事。 這個叔說:“你知道嗎?聽我爸說,當年我爺爺跟你爺爺,因為田地灌溉的事情發生過爭吵,你我兩家人還在半夜裡打的死去活來。” 那個伯道:“是啊,我也是聽我家裡說的,當時你爺爺跟我爺爺兩人還被當時的族長罰跪祠堂一天。” 這個叔:“還好這個恩怨是化解了,沒有留給我們這些後代,來乾一杯。” 所以。 我覺得宗族文化的傳承才是族譜最想表達的意義。 不管你從哪裡來,隻要你信奉宗族,你就能成為宗族的人,你的名會寫進族譜,你的魂也就在宗族裡。 這就是我看完族譜的感受。 所以族譜看的是大方向。 不要糾結細節。 要是追求細節,村裡三代之內的族譜你都不一定能完成100%的準確,何況是經歷上下4000年170多代的歷程。 看族譜要結合自己的認知理性去看待。 我看族譜,就抱著一個目的,我們小鎮第一個劉姓的人究竟從哪裡來。 這樣就夠了。 至於其他,權當一種文獻了解了解,我對這本族譜是保持尊敬的,我產生質疑並不代表不尊敬。 這族譜記載的喬英一世,我是十足相信。 畢竟土生土長600年,喬英的祖屋,墳地都在雙頭。 這個有實物考證。 我們小鎮,每隔幾年還要組織一起祭拜喬英墓。 這個假不了。 結合族譜,結合客家南遷的史料,我們家族是600年前從福建寧化縣搬過來的,這是可以肯定的。 當時處於元朝末年戰亂,不是我們一家搬遷,是很多百姓,各姓氏一起抱團搬遷過來的。 戰爭年代,世道混亂,誰都不能預料朝夕,同胎兄弟是不會搬遷到同一處的,為了延續香火,都選擇分道搬遷,以免滅頂之災。 當時我們小鎮這片地區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很多姓氏的先祖都紛紛搬到這裡,開荒定居。 所以這裡的各姓氏的輩分都相差不大。 看完族譜,我心中感慨萬千。 釋懷了很多東西。 心中的很多疑問都得到了解答。 族譜告訴了我從哪裡來。 也讓我百分百的確信,客家人不是什麼少數民族,客家人是從黃河流域一路南遷而來的漢人。 客家人的主體一直是漢人。 這些南遷的漢人,在遷徙途中,也逐漸吸收融合了南方百越土著的文化,比如融合了畬族,瑤族,侗族等。 像漢人南遷這樣文化的大融合,雖然很多時候是受迫於政治因素,戰爭因素,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翻山越嶺,但這也最終成為今天漢文化發展擴大的重要因素。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晚上。 家門口擺上一個小方桌,大家坐在小桌前。 父親抽著一支煙。 母親擺弄著糕點。 我坐在桌前,端起一杯茶,小喝一口。 父親:“族譜看的怎麼樣了?” 我:“嗯,看完了,知道我們從哪來的了,族譜上說,我們老劉家是600年前從福建搬過來的,一直傳到現在,傳到你是20世,傳到我是21世,我兒子22世了。” 父親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以前我也聽人提起過,說我們是從福建那邊搬過來,看來是了,當時的雙頭鎮,隻有一家姓劉的,現在我們小鎮那麼多姓劉的,都是那一家人的後代。” 我:“對,是的。” 我:“翻看族譜,感覺人生百年,就是在族譜上留下一個名字而已。” 父親緩緩吐出一口香煙道:“當然,老古人說的一點都沒錯,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父親繼續道:“我不認識字,以前從沒關注過族譜,現在借到了族譜,你認識字,你把雙頭第一個姓劉的,然後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人名,念給我聽一下,不用著急,念慢一些,就念我們這一脈的。” 我:“好。” 我拿出手機,打開備忘錄,慢慢念給我父親聽。 念到一些個老太公的名字,有些個事跡,我父親會讓我停下來,讓我聽他講那些個事跡,父親會津津有味,繪聲繪色,神采飛揚的描繪出來。 雖然當中的故事,我從小就已經聽他說過無數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