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上雖然連續窮了好幾代,但到了我太公太婆手裡,開始走向小富裕,在民國時期,買田買地,購置房產,所以我們家在建國前就有了十幾二十畝的田地,集市上還有兩三處宅子。 這些家產在大地方是不見得的有什麼,但在我們這小鎮,這山區地方,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日子是過的比較不錯的家庭。 確實是個小財主。 我們家在建國後因此被評為地主。 被評為地主,並不是就一無所有,怎麼說呢,就是家當充公,然後重新按需分配。 所以我們家在圍龍屋還是有住所的,也分配有跟大家一樣多的田地。 總而言之,那個年代,經過土改之後,每戶家庭的的財富都是一樣的。 我爺爺奶奶在建國前已經有了兩女一兒。 建國後國家鼓勵多生育,號召人多力量大,生育就是為國家做貢獻。 我家那時候成分不好,也許為了彌補這個不好,於是我爺爺奶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我爺爺奶奶前後一共生下了九個孩子,四個兒子,五個女兒,最大的跟最小的孩子相差24歲。 我父親在兄妹中排行第五,兄弟中排行第二。 我家在圍龍屋有一間正常大小的房間,兩間小的房間。 這三間房子住11口人是很擁擠的。 所以我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受不了幾個人擠在一張床,就經常跑到我太婆那裡睡。 我父親從出生到成年,他所處的年代都是生產隊的模式。 1958年,實行集體經濟,在農村就有了生產隊。 在我們小鎮,一個村就是一個生產隊。 壩尾村當時大概有100人,這100人就是一個生產隊。 生產隊有隊長,婦女主任,會計等職位。 生產隊長跟生產隊員是一樣的,大家都要一起耕田勞作。 一個生產隊,大家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父親說,在那個生產隊的年代,治安特別好,家家都可以夜不閉戶,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每家每戶的門窗都是敞開的,根本不用擔心有小偷。 我父親說,生產隊的勞動時間是早上8:00-中午12:00,下午14:00-17:00。 生產隊有一麵銅鑼,開工了就敲銅鑼,大家聽到銅鑼聲就匯集到圍龍屋門前的空地,組織起來一起到田間勞作。 生產隊記工分,按照人的勞動能力劃分不同的工分。 成年男子一天工10工分。 成年婦女出一天工8工分。 未成年男人和老年男人出一天工8工分。 未成年婦女和老年婦女出一天工6工分。 有的地方,生產隊允許小孩出工,小孩一天計個2工分,說是出工,其實純粹是為了幫扶小孩多的家庭,那個年代孩子多的家庭,生活不大容易,小孩子出個工,在田地裡拔拔草,賺個2工分幫扶家庭。 特別是暑假的時候,能看到一大幫孩子在生產隊的田地裡拔草,那打鬧起來是一片歡聲笑語的。 到了糧食豐收的時候,生產隊的糧食按工分分配,工分多,分的多,工分少,就分少。 但並不是全按工分分配,當生產隊的糧食豐收後,先交公糧,交完公糧後,剩下的糧食就是生產隊的,生產隊大多會按照“人六勞四”的分配原則,就是6成糧食按人口分配,4成糧食按勞分配。 這樣的話,家裡老幼多的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家裡出工分多的,獲得糧食也多,兩方麵都兼顧到了。 除了用工分兌換糧食。 平時,遇到豐收年,上麵還會發放額外的糧食下來,生產隊的社員也能分配到這些額外的糧食。 比如番薯,米。 除了工分以外,那還時候還有個東西名叫糧票。 在我們小鎮,普通民眾是比較難得到糧票的。 糧票主要是單位發放的福利,比如公務員,教師,在國營企業上班的人,比如國營煤炭廠等。 糧票是那時期的三票之一,除了糧票之外,另外還有肉票,布票。 這些票有錢的功能。 我父親說,那時候,米在糧站,米的價格是8分錢一斤,但你有糧票的話,米就3分錢一斤,就是給糧票的同時,再給3分錢,就能兌換一斤米,如果沒有糧票,就要支付8分錢的足額。 肉類的話,在食品站,豬肉的價格是8角錢一斤,如果你有肉票的話,那麼可以在食品站可以使用肉票,這樣的話,豬肉就3角錢一斤,也就是給肉票的同時,再給3角錢,就能兌換一斤豬肉。 肉票是很稀缺的,哪怕是國企上班的員工也不一定能分到肉票,我父親說,肉票在當時隻夠分配給部分人員。 這裡用的是“隻夠”兩個字,說明並不是不願意分配,而是肉的產量實在不多,在當時的年代是非常稀缺的。 我問父親,那如果要吃肉怎麼辦,我父親說平日裡哪來的肉吃,都是番薯,鹹菜,蘿卜乾,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有肉吃,過年的時候,就買高價肉,所謂高價肉就是足額8角錢一斤的肉,沒有經過糧票兌換的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且過年,肉價還會漲,1元錢,1.2元一斤的都有。 這個時候,家裡就會買上一兩斤肉,仔細切成很多小小塊,跟鹹菜一起下鍋煮,吃飯的時候,每人分的一兩小塊的肉。 而且那個年代,民眾買豬肉的時候都是盡量選帶肥肉多的豬肉,肥豬肉會產生豬油。 豬油可是個好東西,炸出來的豬油乘在一個碗裡,等哪天家來來客人了,煮菜就放點豬肉,有豬油煮的菜非常好吃。 我父親說他還小的那時候,一天的收入就幾角錢,比如建房子的工人,普工一天的工資是6角錢,師傅工一天的工資是8角錢。 那個時候,老師的收入是很不錯的。 我母親說教書的老師,民辦教師一個月工資25元,公辦教師一個月是35元。 做老師的收入穩定,也高,所以老師的家庭,在一個月裡,是可以吃上幾回肉的,雖然吃是有得吃,但吃的不能寬裕,也是家裡的人每人分的一兩小塊肉過過嘴饞。 後來我父親十七八歲的時候,有些個朋友是當老師的,我父親他們幾個好友也會找個時間,約好在某某家,聚聚餐。 當然啦,赴會的幾個朋友,都不會空手去吃白食,都會帶上一些自己拿得出的東西,有的帶米,有的帶青菜,有的帶水果花生,有的帶肉,有的帶酒,一般情況下,能帶肉去的都是做老師的,老師收入比較高,然後幾個年輕人,就這樣圍成一桌暢談。 說起當年的生產隊,我父親是挺懷念的,畢竟他是那個時代長大的,大家一起田間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