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4月慌(1 / 1)

父輩那些事 劉若回 2560 字 2024-03-16

我父親那個年代,除了大家在集體的田地裡一起勞動,每戶人家還是自己的田地的。   這田地稱為自留地,所謂自留地就是這地是你家的了,除了不能買賣建房子之外,你可以種植任何的農作物。   這自留地麵積不大,大多數人選擇種番薯,番薯可是高產的農作物,不僅番薯能做主糧,番薯葉還可以當青菜吃。   至於水稻的主產還是得靠集體的田地。   我父親說,以前的那種生產隊的生活是很令人懷念的,大家在田間一起勞動,一起熱鬧。   沒有什麼貧富差距,大家都一樣,不論是貧下中農還是富農地主,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   我家在那個時候窮,主要是人口太多,我父親9兄妹啊。   別人家很多家庭都是四五個小孩,少了一半。   人口少一半,糧食就節省一半。   那個年代誰家人口多,誰家就過得比較窮。   那個時期,糧食的畝產量是沒有今天高的,所以糧食比較緊缺。   而且按照我父親的說法是生產隊大家做事都在“磨洋工”。   我父親說,生產隊的活是永遠做不完的,大家都心照不宣,出工不出力,到田地裡慢工慢活,盡聊天。   特別是農忙之後。   明明齊心協力一天就能做完的農事,大家硬是能磨上一個星期。   要不是隊長死催,恐怕一個星期都磨不完。   大家的積極性不高。   因為大家都想著這集體的田地是公家的,所以能偷懶便偷懶,反正是出了勤,工分又跑不掉。   就是說累死累活是10工分,偷懶閑聊也是10工分。   當大家都這樣的時候,隊長也管不了。   我問父親,生產隊有沒有假期。   我父親說,當然有假期,逢年過節都會放假,平時的話天氣不好,也會放假。   我父親說,那時候,社員最盼望的就是下雨天,因為下雨就不用去乾活,可以在家休息。   然後隊長最盼望的就是去開會。   因為隊長去開會,他也不用乾活了。   所以,我們小鎮那個時候就有了“社員盼落水,隊長盼開會”的諺語。   我父親小時候,家裡是很窮的。   我父親說,那個時候,都是稀粥,菜是鹹菜蘿卜乾,就這樣吃。   不止我們家這樣,其他成分好的家庭也一樣,大家都一樣,都是常年喝粥,比較富裕的家庭,頂多是他們家的粥,要更濃稠一些罷。   而且那個年代的鍋,在農村,家家戶戶的鍋都是有鎖的,當一鍋粥煮好了,要用鎖頭把鍋鎖好,以免粥被家裡人偷吃,如果偷吃了,那麼到了飯點,大家就不夠吃了。   我們小鎮自古就有“四月荒”的說法。   我問父親什麼是四月荒。   我父親道:“四月荒,日子長,四月沒糧生產,要度過四月,比較困難,每到四月的時候,小鎮就會安排發放一些糧食救濟一下大家,這糧食分得也不多,一兩斤。   有一次四月荒,我此時剛剛十歲,家裡眼看連稀粥都難下了,但一家大小十幾口人要吃啊。   你爺爺就讓我去他朋友家借兩斤米來下鍋。   你爺爺的朋友,我當然也熟悉,知道住址,於是就跑到他家叫聲阿叔阿伯,說我阿爸讓我來借兩斤米,你爺爺的朋友也仗義,知道我們家人口多,所以也不止借了兩斤米。   除了這些朋友,圍龍屋裡也有幾個關係很好的族親,從他們那裡也借來一些糧食。   得是這些借來的米,我們家在四月荒不至於有多挨餓。”   父親如是說道。   我問道:“我們家當年評為地主,難道真的有很多田地嗎?”   我父親道:“我們這個小地方,不比其他大地方,在這邊也許比較富裕,但是跟其他大地方比,還是沒得比的,現在電視上的演的那些地主動不動就是家財萬貫,一妻多妾,住大房子,整天不用乾活,飯來張口,那是電視劇。   你太公太婆那時候,平日裡,是一樣要下地乾活的,家裡也隻是常有飯吃,不用吃粥。   你太公在集市鋪子做生意,你太婆打理錢財,勤勤儉儉,有錢就買地,手裡的田地是比普通人家要多一些,除此之外,在街上也買了幾處宅子,但你太公四個兒子,四個兒子成家的時候要房住要田耕,分做四份,也就成了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