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夢 席(1 / 1)

遙想當年,夏與膚之親,冬與被之親,集四麵八方於一點。   席,古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國古代有五席,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等級從莞至熊依次升高,還專門設了掌五席的官吏。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席地而臥的生活方式稱為“席居”,像日本的榻榻米,其實更早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席居。   因中原長草,發明了“席”,江南生竹,發明了“筵”,“筵”上鋪“席”,故“席居”又被稱為“筵席”,“筵席”也就由鋪設的器具漸漸有了“餐食”的意思。   草席在涼席輩分上算是元老級了,由於它的獨特的纖維結構,自然細密,透氣性好,並有一種天然清香,多受年紀大的人喜愛。   傳統的草席采用燈心草、蒲草、馬蘭草、藺草等編織而成。古人設宴時,遵循嚴格的禮製。《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講的是宴會上,南北向的筵席,西方的座位為上座。東西向的筵席,南方的座位為上座。因古代筵席一般都是南北向的,所以貴賓席位設於西方,稱為“賓席”,以示敬重。在古代社會裡,“老師”是最受敬重的,故凡有老師參加的宴會,其“賓席”多為老師所設。   相對於簡陋的床和豪華的床,我傾向於後者,如果是家裡的床,我義無反顧的選擇家裡的,冰涼舒服,難以自拔,睡得香,是席子的選材和質量好嗎?我想不全是吧。入冬的席子可就不一樣了,天冷席更冷,讓人顫栗,讓人哆嗦。這時候就需要放一層被子在席子上了,天微冷薄點,天冷厚點。   席子是用藤子、蘆葦、蒲草或竹條編織而成的生活用具,種類繁多。我們現在見過最多的便是竹席,然後就是麻將席了,席子更朝迭代,我們孤陋寡聞。我對麻將席的感受就是光滑平整,倍感清涼,堅實,能按摩。有點差強人意的就是有點笨重,容易夾住頭發,讓你痛爽一瞬,頭發短一點好啊,夾不到。   小時候睡的那張床墊的是彈性墊,白天你可以在上麵蹦一蹦,體驗簡化版蹦床。墊的上麵是竹席,一張與眾不同的竹席,它由較薄的竹條交叉編織而成。這席子看上去有些年頭了,邊角都卷了起來,極易劃傷手腳或是劃痛身體,令人十分難受。如果細小的竹刺刺進了肉裡就更加難受了,能拔出來還好,拔不出來還要用針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奶奶也是用布把它們包了個嚴嚴實實,然後心靈手巧的用針線把它們縫緊,防止它們再危害世間。   在床的旁邊還有一個閑置的床架子,不是用來睡的,而是用來放衣物的,用麻袋啊米袋把我們的衣物裝起來,有新的,有舊的,一摞摞,堆積如山。我躺在床上,一轉身便能見到它們。這裡也是老鼠們愛來的地方,那裡的一粒粒暗黑的壞粥屎證明它們曾占領過這裡。   爺爺他們的席子下墊著的則是金黃的稻草,我不知道這代表著什麼寓意,對我來說也無關緊要,沒再問,習以為常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吧。   姐姐沒去寄宿前我是和姐姐睡的,寄宿後便是奶奶陪我睡。我還記得那天,不知是賭氣,還是為了證明什麼,我沒去床上睡,睡在了長凳上。我是害怕的,怕無盡的孤獨,怕死寂的黑暗,怕突如其來的危險。不知是半夜還是淩晨,我嘴裡一直說著胡話,也沒醒過來,像是被詛咒了一樣,不停的用腳亂蹬,借此宣泄我的情緒,並希望有人來解救一下自己。   我的祈求似是得到了回應,把奶奶給吵醒了。她聞聲而來,發現我沒睡在床上,而是睡在了長凳上,責怪我為什麼不去床上睡覺,隨後焦慮的問我怎麼了。我聽到了有人在呼喚我,模糊的睡眼不爭氣的睜開了一條線,望了望窗戶邊,紫藍色的,天,蒙蒙亮。我,我想喝水。嘶啞,乾燥,有氣無力,似乎身處沙漠,向綠洲求救。奶奶一聽趕緊去倒了一杯茶給我,我喝完之後就安心入睡,沒再鬧事了。問題得以解決,奶奶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轉身去床上睡覺了。自此以後,我就很少離床而睡。   那時我們還喜歡打地鋪,將席子放地上睡覺,大部分原因嘛,就是床不夠。就算床不夠,長輩們也極力阻撓我們打地鋪,我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人呢,罷了,他們有他們的理吧。   古往今來,紅事要叫,白事要到,每有紅白喜事,親朋好友必帶份子錢登門慶吊,以表心意。主人為聊表心意,謝稱大夥,擺桌設宴,盛情款待,也會請專業人士來吹拉彈唱,出謀劃策,主持現場,這在民間稱之為“坐席”,也可以叫吃席、爬席。   酒,必不可少,代表著禮和情,從某個角度來說跟席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酒席,無酒不成席。隨著物質生活愈發豐富,席上多了花生奶、椰子汁、橙汁等各種飲品,這是為那些不能喝酒的人準備的,優雅點還可以以茶代酒。喝酒的心癢癢想先過過癮可以喝啤酒,想一飽口福的可以等人提燒酒來。   席麵多少規模需由主人視情況而定,提早準備,或是在家,或是去酒店。一般席麵都是八人一桌,按長幼、官職大小而坐。到了飯點,不管紅白事,都準時以響鞭炮為號開席。白事時會有人在大喇叭喊一聲,提醒不知情的人們開席了。隻要不是聽力有問題或者是離的很遠,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坐席的場麵十分宏大、喧鬧。人們見麵後的寒喧聲、拉話聲、客套聲、小孩的喊叫聲、嬰兒的哭聲,還有端盤人的吆喝聲混雜在一起,十分熱鬧。如遇結婚、老人過壽、搬家喬遷、參軍、考上大學等喜事,氣氛格外熱鬧。如遇老人過世、三年追憶等白事,招呼吃席的主人雖傷心痛苦,但也忙前忙後,使出渾身解數盼望大家吃好喝好,以盡主人孝道和情義。就連平時十分節儉,家境並不殷實的人辦紅白喜事時,都會拿出最好的煙酒飯菜,籌集資金、傾其所有招待大家,圖個好名聲、好聲望。   入座之後,你的端杯舉箸得在領導長輩之後,同時,為了顯示自己懂禮數,你得勉強或懵懂地端上酒杯。從高到低,從長到幼,從親到疏,先乾為敬。坐席桌上有不認識的領導或長輩親戚,你還得問候和自我介紹一下。你敬他們酒,他們也會敬你酒,一個來回又是一圈。你酒量好,算你行;若酒量不行,就傷身體了。一場敬酒下來,喝得你頭暈目眩、肚裡翻江倒海,堅持不住就會狂吐不止。當然,這是分場合的,不是每次席上都要這樣。這期間,你還得有一副好口才,應付各種大小事情,把大夥安排的開開心心的。   坐席最痛苦的就是每次定好開席時間後要耐心等待,一等就像度過了一世紀,苦了大多數客人,餓得大夥肚子咕咕叫,又無事可乾。大多數等待的原因是客人沒到齊,而且是重要的客人。例如領導,如果領導沒有來,這席是開不得的。再如親戚中那些當官的,那也是坐上席的重要人物,沒來也是萬萬開不得席的。而這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身份尊貴,往往不會準時赴宴,非得“三請四催”不可。   聽長輩們說那時的菜品簡單,不像現在五花繚亂。桌上多是燉菜、燴菜,來源大都是土豆、紅薯、紅白蘿卜、大白菜等自家種的,少有炒菜及雞、鴨、魚、肉和海鮮。菜一道道、一盤盤的端上來,怕浪費糧食。當時糧食短缺、物質稀罕,所幸那時的人思想單純,飲食習慣簡單,吃得還算滿意高興,少有挑肥揀瘦,嫌東家長、西家短的人。   奶奶可沒少帶我去吃席,紅的白的,生日席,吃的最多的我想是白席了吧。爺爺例外,我沒見過他吃過席。過年的時候我們也會請爺爺奶奶離開老家到各自兒女的家吃一頓團圓飯。瞧,那個移動的黑點便是爺爺奶奶他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看他們逐漸清晰,看他們逐漸模糊。   奶奶走的最遠的路便是去大姨家賀生,我印象裡一直以為她是步行去的,因為久久未歸,可能有那麼一次步行,我也不知道,其實她是坐班車去的。除了壽宴,婚席等喜慶的席,其他的飯局是沒有禮品的。禮品有什麼呢?喜氣色包裹著的糖,瓜子,花生,花片,泡麵,優酸乳,包子,蛋……包子是糖包子,中間畫有一個小圓,粉色還是紅色?姑且粉紅色吧,我在想這包子能吃?這點怎麼畫上去的,用顏料筆嗎,吃了沒問題嗎?   我懷疑在這個地域是不是隻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在席上做飯菜,因為除了個別菜做的不同,其他的菜都是一樣的。先上瓜子和煙,然後一碗麵,丸子香腸黑木耳湯,牛肉,羊肉,豬蹄,蒸全魚,豬肚子,蝦,燒白,最後上一道蔬菜。人們喜歡吃的,一掃而光,不喜歡吃的,怎麼也吃不完,最後讓端盤子的人收走或是被人帶回去吃和喂牲畜。   那時物質匱乏,苦不堪言,每次一坐席如過年一般,那高興勁別提了,覺得這既是一次物質的盛會,又是一次心靈的盛宴,巴不得天天都有這樣的機會,哪會知曉大人的苦楚呢?   成年後,對坐席生出一份厭倦和疲憊來。一方麵是生活水平日漸豐富,不再對酒席上的菜肴充滿向往,另一方麵是不堪應酬之累。   吃席算不算免費的午餐呢,雖說要帶份子錢過去,但也免不了渾水摸魚的人白嫖,我想不會吧,如此小人難成大器。   始之載人,終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