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夢 清明(1 / 1)

清明思絲雨(入夢),行者移魂地(斷腸)。往往離別傷感總少不了雨,仿佛在安慰,又仿佛在挽留,你也知道嗎?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與重陽合稱春秋二祭,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   其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寄托哀思,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喚醒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不同朝代、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習俗,踏青、植樹、墓祭、插柳、蠶花會等等,但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我記得讀書那時,清明節有放半天假的,倒是忘了放上午的還是下午的了,這關係到的是我們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總之讓我覺得這學校特別摳,放半天不如不放呢!當我知道有沒假放的,心裡又舒坦了不少。   之後的清明大多放一兩天假了,我天天都在盼著放假,難盼難等,易來易過,尤其期待節日假的到來,痛苦嗎?麻木嗎?也不太算吧。   雨本無色無味,奈何人間煙火,人之多情,讓其豐富起來。每逢清明時節,天,總會下點毛毛小雨,未曾不下,清明清明,倒也舒服,倒也神奇。這點涼雨打在我們身上不痛不癢,卻讓我感到如此之沉重,本想著不用帶傘就能出門,可經不住唐僧的緊箍咒,往往都是打傘出門。   怕雨打濕了眼眶,如雨下,如雨殤。   在此前後,爺爺奶奶他們很忙碌,帶上農具和種子就往田裡跑,耕地埋種,播種好之後澆上水就大功告成。我隻知道春和景明,氣溫回升,雨量增多,不論什麼時候都適合耕種,為何偏偏挑這幾天?奶奶告訴我這很多都是農民們種出來的寶貴經驗,什麼能種什麼不能種,又在什麼時候種,這也是上天賜予的大好時機,錯過了今年,就隻能等明年咯。不僅僅他們,其他人也是如此,每年的這個時候總能看到土地裡辛勤勞作的身影,倒也驗證了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句農諺。   奶奶從不會去買那些塑料的傘,那些商店們會在清明節到來前擺上傘以供買家提前購買,所以我們有時候隻要看店家賣什麼就知道什麼節要來了,沒記錯的話,奶奶是這麼稱呼掛青紙的。也許是手做的更能向他們傳達到自己的心思吧,她隻會讓爺爺買一些紅綠紙回來,買一次就夠用好幾十年了,畢竟一年僅掛一次,不知為何,這些事爺爺從不過問,都是奶奶在一手操辦。   她從抽屜裡找到剪刀,把紙折疊起來,這樣剪一剪,那樣剪一剪,最後剪成了一把把傘。我站在她旁邊看著,居然也學會了如何去剪,不由感嘆奶奶年事已高,但仍是心靈手巧。剪好後便會去挑選一根合適的竹棍,將入土的那部分削尖,最後把做好的紅綠紙串掛在竹棍分支上,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我們彷徨在翠林小道,似是遊蕩在陰間,尋往安魂之處進行拜祭,長輩們也將其稱作為掛山、拜山、掃山。古代祭祖有三種重要場所,祭祀宗廟,祭祀祠堂,祭祀祖墳,我們便是去祭祀祖墳咯,長大以後還會知道緬懷革命先烈,紀念戰鬥英雄,國和家,不可分割。   奶奶是一個人去的,年年如此,就算不去,也要將做好的傘交給我們,讓我們將它插在墳上或是墳的周圍。插這個也有講究的,可我隻知道不能插到別人的墳那去,其他的就無從知曉了,正常情況下夫妻是葬在一起的,但我們這的可不太好辨清。清草,擺祭品,燒紙錢,鳴鞭炮,驀然回首,沐浴春雨,風中飄揚,似乎很開心、很滿意。   死,是什麼感覺?看墓鼓起,一個又一個,心中無感,又望眼欲穿,我想我們都會體驗一次吧,身歸故土(長眠),魂飛帝所(永居),折柳予你(久留)。也許我們都不知道死是什麼感覺,就像我們不知道生又是何感,幻想我們會分離,終會在某一天,某一地,再一次相聚,無憂,無慮,把酒夜談,暢所欲言。   掛清的種類和掛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吧。清風一吹來,眾多掛清隨之而動,十分壯觀,這裡,也沒之前這麼冷清了。   奶奶的掛清紙在這些裡麵尤為顯眼,總讓我忍不住多回頭看幾眼。   有的墳無碑或是時間太久不知具體位置,有的墳上沒有掛清,還有的被草覆蓋,似是很久無人問津,許是要晚點才來。聽說在外打工不能回來的,會朝家的方向點蠟燭燒紙錢,遙寄濃濃思親意。   我在想會不會有人把別人插好的重新拔出來,移到自家墳上,畢竟來往人少稀,易搞小動作而不被發覺。我無法得知所有人的經歷,但我知道自家的,千家萬戶,殊途同歸吧?   一些年輕人不了解老一輩為何要這樣做,也許老一輩的也不知道,隻知道前人是這樣傳下來的,我們後人也就這樣照著做。我也是不了解,沒問過,我不知為何關心,隻知長輩們很在意,依稀記得奶奶告訴了我傘是用來乾什麼的。   長大了才漸漸窺得其中一些奧秘,尋常的上下會經歷一兩代,而上第三代卻隻有他們懂,下的第三代就隻有我們懂了,去懷念,去盡孝,去守護。他們都曾像我們一樣,而我們,也終將步入他們那樣,他們告訴著我們他們的經歷,我們創造新的經歷並攜帶、融合著他們的經歷,告訴下一個我們。   每逢特別的日子,像清明節、外祖母太姥爺的生日等等,奶奶會煮一大鍋麵,然後裝滿三小杯酒,煮上一塊很大的熟肉。剛出爐的肉香味鋪天蓋地,讓我垂涎三尺,魂都丟了,手也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已經可以想象我們大快朵頤的樣子了,這時候奶奶就像防小偷一樣防著我們的手,可以說是無懈可擊。隻能看,不能碰,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望梅止渴啊?給誰的啊?他們在堂屋擺好食品,點上香,撒上三杯酒,在桌下燒了點紙錢,那味挺嗆人的,但過一會便隻剩香的味了。我們也去拜了幾拜,之後就可以開吃了,所以勒,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滴。聽奶奶說這是拜過祖宗神靈的,他們會顯靈保佑你們的。   奶奶常說,她煮的麵可比外麵的好多了,又多又能吃飽,如果拿出去賣,起碼能賣十塊錢,外麵的加了雞精啊什麼的,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而我的純天然,吃了又健康,還加了肉,蔥花,雞蛋,薑蒜,外麵的不會加那麼多吧。我們點頭示意,對她的廚藝贊口不絕,她一聽,樂嗬嗬的,笑得更盛了,真好看啊,像極了吃了蜜的小孩子。   是啊,外麵的麵好貴啊,不健康,還吃不飽,為什麼總想要吃外麵的麵呢?吃多了外麵的,不由得想念家裡的手藝,這是吃膩了哪裡的呢?   我們還能吃到清明餅,比較單一,北方就不一樣了,饊子、糕餅等。清明餅又可以稱作艾草團,綠色的團子,軟嫩,有彈性,有嚼勁,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當然這是別人送來的,奶奶不知是不會做,還是不願做,或是根本不知道還有這玩意。   一年又一年,終悟,懷念,想念,思念,夜埋沒悲痛,倚門盼君回,清明催靈雨,撫我混亂意,室內布置,不似從前,堂內之燭,終有殘盡之時,唯有思念之意,生生不熄,傳承不斷。   走啊走,掛啊掛,難追故去人,難埋心中意,難藏悲與淚。   下啊下,刮啊刮,難過墳上傘,難達九泉下,難留人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