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早茶(1 / 1)

港島話事人 麵包茄子 4399 字 8個月前

早茶很豐富。   花膠鬆茸灌湯餃,蒸蟹小籠包,瑤柱絲蝦仁,燕窩南瓜湯……   這些隻是小開胃,還有兩道猛菜。   黑椒象拔蚌配明太子,蝦膏蝦腦混黃油做出醬汁沾龍蝦刺身。   就這幾樣東西,要是讓李清源付賬,他兜裡那三千塊都不知夠不夠。   駱小姐,真豪橫!   這麼盛情的款待,李清源要是不拿點東西出來,自己都覺得過意不去。   所以他一開口,直指矛盾核心。   “林太太,我想請問,您的訴求是什麼?是出口氣,還是想讓《信報》從中獲益?”   “都有吧。”   駱有梅吃相很斯文,放下湯匙擦了擦嘴角,笑道:“源仔,你唔覺得我睚眥必報,傳播熱點,本來就是報社的公共責任,而且我是女性,早看不慣查先生對妻子的態度!”   李清源猛地驚愕抬頭,正對上駱有梅那對笑吟吟的眸子,隻是他分明從對方笑容裡,看到了深藏其中的寒意!   臥槽!   就說駱有梅能主掌一家報社,怎麼會連這點事都拎不清呢?   原來不是人家拎不清,而是想通過打擊金鏞,來警示自家老公啊!   查先生目前的這段婚姻,和林駱夫婦實在太像了。   同樣是夫妻辦報,同樣是患難攜手,同樣已取得成就。   查先生中年喪子看似很慘,可這件事受到最大傷害的並不是他,而是其妻子朱梅!   老公出軌已經夠慘了,現在又要承受喪子之痛,這對一個女人有多殘酷?   朱梅的遭遇,如果他是駱有梅,一定感同身受!   而且林山止這個人,和性格金鏞實在太像了,一樣的拙於言辭,工於心計,敏於城府,連給底下人寫條子的習慣都相同。   另外,在林山止之前,香江第一健筆這桿大旗,可是金鏞在扛。   竟能如此相像?   如果是這樣的話,事情就比較麻煩了。   李清源之前給她兩個選擇,實際上來的時候,已經想好了如何做到兩全其美。   但現在駱有梅暗中又多了個訴求,她其實還想讓老公登報,發文譴責金鏞,從道德上給自己上一把鎖!   那駱有梅這個想法,林山止知不知道?   不用問,他肯定清楚啊,但他一定不想寫,所以給曹明誌踢皮球。   那曹明誌知道嗎?   李清源看了一眼對方,這家夥是個吃貨,夾了一塊龍蝦含在嘴裡,吧唧吧唧,笑瞇瞇吃的正香,好像根本沒聽到駱有梅的話。   原來是他把問題想簡單了,小看了這些老陰比啊!   李清源沒急著答話,一邊急速在腦海中思索,一邊慢條斯理的用餐。   駱有梅不急,要了杯咖啡拿著小勺在那攪。   曹明誌兩耳不聞窗外事,甩開腮幫一直吃。   一時間,氣氛有點沉默。   李清源沒見過林山止,對他的了解僅限於文章、書籍,和他人嘴裡聽到的。   而駱有梅毫無疑問是個強勢的女人,這點和金鏞的妻子同樣很像。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這是個林生能不能管住褲襠的問題。   很復雜。   老曹也不地道,他還沒入職呢,就給他上這種強度。   早知道的話,他都不往《信報》湊了。   但現在局麵到這了,不允許他退縮,於是放下筷子,問道:“《明報》人才濟濟,不光林生和曹sir有過供職經歷,其他報社主筆也不乏曾供職者。”   李清源說到這一挑眉:“不知其他報業前輩,對此事是個什麼態度。”   他說的話並非沒由來,《明報》1959年創辦,迄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20年來,不知從中走出多少報業人才。   林山止隻能說是其中佼佼者,但並不是唯一,比如曹明誌事前所言的那個阿樂,現在就是《新夜報》的老板。   香江大名鼎鼎的十三妹,目前正於《新夜報》刊登專欄。   駱有梅沒說話,曹明誌言簡意賅道:“大多是貶,少部分同情。”   “那麼民眾輿論呢?”   駱有梅恨恨道:“痛陳人渣!”   李清源有數了,笑道:“我贊駱小姐想法,查先生做出人神共憤的事,現在自食惡果,被媒體抨擊是應有之義。”   曹明誌看了看他,卻沒說話。   駱有梅皺皺眉,她想要的是讓老公寫文章,而不是尋求贊同。   還沒等她露出情緒,李清源又說話了。   “但我同時也贊林生的想法,查先生再多不好,也曾做過識人伯樂,相識一場不好太過……”   曹明誌一滯,正咀嚼的嘴停了能有一秒,才把食物咽了下去。   合著我們把球傳給你,你又想踢回來?   那特麼誰射門啊!   應該是從小教養的緣故,駱有梅時刻保持著端莊的坐姿,脊背挺直,雙腳並攏放在椅子下方。   剛聽完這番話,腳下就傳來皮鞋根摩擦地板的聲音,這是打算起身走人的姿態了。   可李清源卻不為所動,他笑著拿起桌上一根竹簽,串上一顆燒麥,芋頭鴨肉餡,咬一口,很辣很鹹。   “民意難違,局麵在發酵,輿論形成一邊倒之前,是否會平息?”   不用問,肯定不會。   明報這些年屹立香江,卻也為自己結下了太多仇家。   而且對落井下石,明報諳其中三味,運用的更是爐火純青。   很多人以為《明報》是靠小說崛起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其實隻是個笑話。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報紙,能靠小說崛起。   為了一版連載1200字的小說,去花五毫港幣的人有,但不多。   當年的《神雕俠侶》,也僅能維係明報不倒,那時候也不僅有小說,同樣有新聞、馬經、商埠信息。   它真正的歷史,就是靠著不斷譏諷內地崛起的。   不光對內地,對本港民眾也同樣如此。   從“67風暴”到“五月風暴”,從“寧要褲子不要核子”到“大贊總督麥力浩”。   每一次,它無不是明確站在港英的立場。   比如把“居者有其屋”,“成立廉政公署”等等歸功於英國佬的突然良心發現,而不是港人自己的鬥爭。   為什麼自詡精英報紙,因為大多民眾是真不鳥《明報》!   隻是隨著時間流逝,某些理想蛻化,《明報》重新給自己換了人設。   但當年論戰,與同行的仇,結下了就是結下了。   現在論戰又起,想短時間平息輿論,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一束光照進房間,裡麵的齷齪顯現,那這束光便有了罪。”   李清源聲音悠揚,語調緩慢而沉穩:“在所有人的發聲時,一直沉默的《信報》,便成了故事裡的焦點。”   竹簽再次串起一個叉燒,鵝肝餡,油香和甜甜的酥皮一下能擊穿人的味蕾。   他吃了一口,贊了聲後接著道:“我與《天天報》的張主任一見如故,他會在讓我們成為焦點這件事上,做出很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