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1 / 1)

留守與白楊 仙草根 1550 字 2024-03-16

提到土樓,人們腦海裡很容易就會出現“世界遺產,建築奇跡,奇特美觀,旅遊聖地”等畫麵。其實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家人聚居區還有許多的“土樓”。隻是規模沒有這麼宏大,造型沒有那麼迥異。建築材料,建築方法,理念功能基本是一樣的。可以說是迷你版,家庭版。我的幼年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土樓裡”。“土樓”坐落在福建閩西革命老區LY市,在美麗的汀江河畔上杭縣,在星星之火的紅色古田鎮。在一個被群山包圍的安靜偏遠的農村裡。這是大多數客家人都鐘情的地方,被山包圍的安全感!住在一座座的“土樓裡”,延續血脈養育子孫,保存發揚傳統文化習俗。這是他們逃離中原時的無奈選擇但也可能是使命初衷!   因為四麵環山,村民們圍著中間凹下去的圈圈底部靠在山腳下修建房子。所以我們村正緊的名是張家村,但別村人經常稱呼我們村“張家鍋”或是“張家凹”。當然我們全村人也都是張姓的。我們家這座樓不能說是村裡最好的,卻也是相當氣派講究了。位置是頂好的坐北朝南,門前有高於路麵十五六個的石臺階。下麵的路是青石板鋪就的村裡交通主乾道,平整大氣。路前麵有幾塊菜地,菜地前麵有個大池塘。池塘方便周圍居民住戶取水澆菜,上麵漂浮著給豬吃的浮蓮,同時還兼顧滅火淘洗等功能。同時也是我兒時的快樂所在。池塘裡養了魚的,哪個小孩兒不愛呢?大門倆邊的石柱是平麵的,是為了方便貼對聯吧。門樓簡單普通應該是沒出過什麼人物,不能胡亂建造的。大門進去以後是個天井,東西都有幾間屋子。天井後麵是個土木結構的二層小樓,一樓是大廳,大廳東西各有一個房間,二樓有幾個小房間。穿過大廳後麵一個不大的通道,居然又是一個天井。天井後麵還有一棟三層的土壘樓房。這也許就是它區別於房子而叫“樓”的原因。因為有前麵的小二樓擋著的過,除了天井四周和三樓比較光亮其他地方都顯得有些幽暗深邃。不能看清這座樓的具體結構布局,透著一股子神秘莫測的味道,也肯定隱藏這不少秘密。   這座樓四周都是用厚墻圍起來的一個整體,背靠著山坡,山上有一棵大樹。什麼樹我倒不知道了,是一棵巨大的樹,樹上會長些果子,能吃但也不太好吃就是了。大樹上常年住著一窩突然在某個半夜會發出“咕咕咕咕”叫的鳥,叫聲深沉又悠遠。我想不止我們家能聽見,小半個村都能聆聽它們的“呼喊”!我曾經問過長輩為什麼不能把它們趕走,叫聲怪滲人的。我應該沒有得到什麼準確的答復,不知道是趕不走還是不能趕走。聽說它們半夜咕咕咕咕的叫喚了,就是哪裡有人要去世了!我知道這個“聽說”以後,更加害怕它們叫喚了。“咕咕咕咕”有段時間簡直是我無法入睡的夢魘。直到它們叫喚多次也沒有聽到誰去世的消息後才好點,可能到後麵也漸漸習慣了。但總歸是些個討厭的家夥們。有時候它們的“預測”也是準的,或者是碰巧!   這座樓是挺不錯的,但不代表我們家庭富裕。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的變革,人們的吃穿住行也發生翻天復地的變化。這樣的“土樓”在我們村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它們是遺產,但不是被保護的文化遺產。不夠住,人口多了;不美觀,不是洋房子;不好住,功能設備落後;不安全,年久失修等,都是它們不能存在下去的理由。在我們那種山地丘陵地帶,宅基地可沒多少。不能占農田,不能毀林地,不能近河道。所以必須拆掉它們。在當時就不少在外麵工作經商的村民已經拆掉“土樓”建起新的水泥瓷磚房。住進新房的人們,也隻有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在懷念著那些土樓。說:“住在土樓裡,冬天不會冷啊,夏天不會熱啊,南風天不會滿屋子水啊,不容易生病啊”等。可能是幻象,也可能都是真的。而我呢,也時常在想念和回憶著什麼,關於那座樓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