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母親的話,每次都離不開催婚的言語,她最關心的還是我的,隻要婚姻問題解決,其他都不是問題。我說回去寫作,她說,寫什麼寫,別胡思亂想,結婚要緊,我說回家務農,她說,你回來乾農業,哪個女孩子願意跟你回來做農業,願意自討苦吃,回來做農民,結婚是很難的。我說回去推廣圖書,她說現在的孩子,人手一臺手機,誰家的孩子願意看書,你回去賣書,不是瞎扯淡的事情嗎,不要去做這種異想天開的事情,自己都不結婚,就想去教育別人的孩子,醒醒吧,先結婚,要個孩子,先管好自己的孩子,再去教導別人,這樣才更能有說服力,再不結婚,再過幾年,四十過後,你就別想再娶老婆了,更別說孩子了。 最後的爭論結果便是,隻要我結婚了,帶個媳婦回去,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怎樣倒騰,就自個去倒騰,她懶得去管我的事情,隻要我有老婆,能讓她抱孫子,其他的都也無所謂了。我言裡話外,都聽得出母親對我結婚事情的焦慮和擔心,儒家有《孝經》,是孔夫子與他的弟子所寫,開宗明義的篇章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的理解,大體意思就是說,父母生了你,得了父母之恩惠,就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去自我毀壞,這是對父母孝順的開始。 儒家孔夫子,千年聖人書,解讀的人更是不少,瞎讀胡說的人更多,這隻是我的粗鄙認識,不足掛在齒邊言語,魯迅先生有研究家庭改革的文章,名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在文章中,魯迅先生寫到,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後後,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他還解釋道他的觀點極為簡單,依據的不過就是生物界的現象常律,也就是達爾文先生的進化論思想,生命不死定律,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 魯迅先生說,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為生物之所以為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了生物的意義。生物為保存生命起見,具有種種本能,最顯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攝取食品,因有食品才發生溫熱,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個體,總免不了老衰和死亡,為繼續生命起見,又有一種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發生苗裔,繼續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凈;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凈。 這是魯迅先生對生命的見解和理解,食欲與性欲,生存與延續,我很贊同魯迅先生的見解,並也深刻的影響著我對生命的理解。魯迅先生亦是說了,子女的出生,不過是父母性交的結果,自然中的一種延續生命的現象,所謂身體膚發,受之父母,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孔老爺子,非要把這種受,曲解為父母恩典,然後自我意淫出一套倫理道德的框架,讓人活在他編織的框架裡,做人,要懂得感謝父母恩受,懂得知恩圖報,這才夠做到孝與順,孝順孝順,應當改為順孝更是恰當,順從便是孝,大抵是如此。一派胡言,甚是荒謬,愚孝,膚淺,阻礙生命的進化,阻擋人類的發展,邪門歪道之邪說也一點不為過錯,不過就是想用一個孝字,來控製年輕的生命,屈從腐朽的軀體罷了,這套框架,在中國用了幾千年了,屢試不爽,非常好用,好用到最後,家門口都被人家的大炮給轟爛了,還有一部分人,洋洋自得孔夫子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