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1 / 1)

“君儒臣法,這就是始皇為長公子鋪的路嗎?”胡亥用力攥緊了拳頭,眼中充滿著不甘和失落。   嵇恒又小酌了一口,渾不在意道:“帝王家苑之事,沒必要太上心。”   “現在回到最開始所講。”   “我之所以說大秦未終結亂世原因便在於此。”   “黔首未集及舊貴族亂法,大秦立國九年並未得到任何解決。”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始皇也不會急著解決。”   “天下之所以會存在黔首未集跟舊貴族亂法,根由便在於關中跟關東文化製度不同。”   “大秦的確滅掉了六國,也建立起了一套統一的體製,甚至是尺土不封,但六國舊貴族的傳統力量,並未因秦的短暫統一,受到真正的遏製,這些舊貴族的社會基礎依舊存在,仍然能保存甚至積聚起很大的勢力。”   “近些年天下亡人陡增,未嘗不是矛盾激化的表象。”   “就我自己理解,秦滅六國,隻是單純以軍事的手段,消滅了六國,隻是消滅了六國的君主和六國統治地方的朝廷,並沒有將舊有的六國社會結構一並摧毀。”   “因而秦之滅六國,毋寧視為一次政治、軍事層麵的滅亡,尚未從根本上摧毀分裂的土壤。”   “天下陷入紛亂實則是必然的!”   胡亥深吸口氣,穩住心神,從悵然若失的心緒中恢復過來,聽著嵇恒的話,他眉頭一皺,道:“聽你的意思,大秦今後會大亂?”   嵇恒沉吟片刻,還是點了點頭。   胡亥冷哼道:“你前麵也說了,始皇為長公子鋪就了一條‘君儒法臣’之路,長公子宅心仁厚,上位後,隻要按部就班的施行仁政,又得蒙恬上將軍相助,天下怎麼可能還會亂?”   嵇恒搖了搖酒壺,還有一小半,道:“靠仁義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大秦是靠武力,強行將天下整合在一起。”   “在統一的過程中,大秦一直試圖將秦國的法律、製度推往六國,試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體製統一,但一個軍事國家僅通過武力的手段,就想實現向文治國家的轉變,這無異於癡人說夢。”   “隻要關中跟關東的文化、體製沒有徹底融合,大秦內在的矛盾就會一直存在。”   “無論行多少仁義,最終都隻能延緩。”   “終有一日會總爆發!”   “到那時,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了!”   “這是歷史的大勢。”   “始皇隻能做到幫扶蘇穩住天下。”   “最終還需扶蘇自己去走,施行仁政或許是對的。”   “但治國為政,仁與不仁,界限何在?”   “作為國家大政,對民眾仁是仁,亦或對貴族仁是仁,亦或是對儒生仁是仁?”   “這都需扶蘇自己去琢磨。”   “若扶蘇真能明悟為政之仁,實現四海安定,天下太平,民眾富庶,國家強盛,自能將始皇未競之業完成,若是扶蘇聽信儒家,依舊遵從儒家那大而無當寬泛無邊的濫仁,或許這項歷史大任,會交由下個人來嘗試。”   “也許這人姓劉,也許姓項。”   偏僻寂靜的小屋內,嵇恒的聲音持續回蕩著。   胡亥陰翳著臉,心中有股戾氣。   他認為始皇為扶蘇做這麼多根本就不值得。   扶蘇是一位好兄長。   但如嵇恒所言,扶蘇難堪大任。   隔墻。   扶蘇漲紅著臉,卻不知怎麼辯駁。   何為仁?   什麼才算是仁政?   他在心中自問,自己真的知道嗎?   扶蘇羞愧的攥緊拳頭,指甲更是嵌進了皮肉,卻渾然不知疼痛。   他過去自認是知道的。   仁政,無非就是於民和善,休養生息。   但現在,他遲疑了。   因為這樣的質問,始皇也曾經問過。   當初始皇下令坑殺嵇恒等四百餘人時,他曾心急如焚的去勸諫,最終卻被始皇罵了句‘濫仁’。   他當時執拗,便舉了周武王滅商之後,伯夷、叔齊寧為孤忠之臣不食周粟的例子,想勸誡始皇,幾個迂腐之士根本不足以動搖天下,若這麼堂而皇之的殺之,隻會給六國貴族攪亂人心之口實,甚至會使得民眾惶惶不安。   始皇當時問他什麼是仁?   他回答儒家仁愛。   始皇問他:‘在儒家眼中,天下郡縣一治民眾樂業是仁?那諸侯裂土刀兵連綿是不是仁?天下一統是仁,那分封諸侯是不是仁,儒稱以仁愛治理天下為仁,那以法律為準繩治理天下,難道就不是仁了?’   他當時未回答上來。   始皇接著道:   “孔夫子一生講仁,儒家幾百年講仁,但給過‘仁’一個實實在在的根基嗎?”   “沒有!”   “儒家不會給。”   “因為一旦給了,就沒有仁了!”   “儒家的仁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那是儒生的‘仁’,隨人而變,隨心而動。”   “解釋權在儒生手中。”   “他們說你是仁,那才能是仁。”   “世上真正給‘仁’下了定義的是法家。”   “法以愛民,大仁不仁。”   “天下真正的大仁是公平公正!”   始皇的話語在扶蘇腦海不斷的回響,他當時還固執的認為始皇在強詞奪理,並沒有真的聽進去,在他當時看來,法家的律令如此嚴苛,更是讓民眾怨聲載道,哪裡稱得上仁?   但現在。   他隱隱想清楚了一些東西。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扶蘇輕輕嘆息一聲,嘴角露出一抹苦澀。   “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父皇很早就告訴了我什麼是仁,隻是我自己一直沒想明白。”   “父皇之所以把儒生趕出朝堂,也是想讓我日後少受儒家影響,盡快明悟天下真正的仁道之政吧。”   扶蘇長身而立,朝向鹹陽宮的方向,恭敬的俯身作揖。   姿態無比的低微。   另一邊。   嵇恒已講起了舊貴族亂法。   他擦了擦嘴,又晃了晃酒壺,壺中酒已不多。   嵇恒道:“舊貴族亂法,其實跟黔首未集相依相存。”   “關東六國故地‘未附’‘未集’的民眾,附集的對象主要就是六國舊貴族,而這些民眾又成為六國貴族在地方集結勢力,擾亂帝國法製的基礎,兩者可謂相輔相成。”   “眼下舊貴族亂法的情況已十分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