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次分封!(1 / 1)

小屋內。   嵇恒斜靠在大案上,一手撐著案麵,另一手抓著酒壺,怡然的喝著酒。   大秦的酒微甜。   喝起來像是後世的米酒。   不過一壺下去,讓人也有些微醺。   胡亥坐在席上,看了嵇恒幾眼,又思索了一下,大聽明白了一些。   嵇恒沒有講‘郡縣分封’,他是直接講的天下過去形勢,也講了大秦‘一統’艱難的真因。   天下諸事皆異!   扶蘇隔墻而立,麵色有些沉重,低語道:“天下五百餘年的動蕩,諸事皆異,天下早已異風異俗,大秦想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扭轉,根本就不現實。”   “天下多艱!”   至於嵇恒說秦不是周,扶蘇並沒有往心裡去。   大秦本就不類周。   何以能比?   胡亥小酌了一口,疑惑道:   “就算王老丞相不是此意,但不是早就被否決了嗎?”   “現在大秦推行的是郡縣製。”   “你說這麼多,我倒感覺沒那麼復雜。”   “也就一道政令的事!”   “大秦頒行政令,天下莫非還敢有不從之人?”   嵇恒將手中空蕩的酒壺放在案上,神色微異的看了胡亥幾眼,輕笑的搖搖頭,道:“如果真那麼容易,世上就不會存在朝代更迭了,治理天下,無論是周代的周禮,還是秦的法製,最終都是人治。”   “大秦的政策就算能推下去,能不能真的執行也得另說。”   “大秦一統天下之後,的確對關東六地設了郡縣,但這六地的大部分官員,其實依舊是六國的舊官員。”   “這些人本就不通秦律,讓他們去推行秦法,你認為真的現實嗎?”   “他們做得到嗎?”   胡亥想了一下,還是搖了搖頭。   他也覺得不現實。   胡亥又道:“那你說秦不是周,又是什麼意思?”   嵇恒目光微凝,道:“因為分封製,周可以這樣做,但秦不行。”   “王綰之所以建議,其實並無太多私心,而且也做過慎重考量,他應是了解周的歷史,所以才會建議暫行分封。”   “你可知周是兩次分封?”   “兩次?”胡亥一愣,疑惑道:“周何時分了兩次?”   隔墻。   扶蘇眉頭一皺。   他在腦海思索了一下,似想起了一些,眼中露出一抹訝色。   嵇恒對周竟有這麼深的了解?   嵇恒將另一壺酒抓在手中,痛快的喝了一口,道:“周的確是二次分封。”   “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周初亦然......逮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蓋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於此。”   “周的分封,第一次是周武王分的。”   “周武王克商之後,除了分封上古帝王之後外,分封尚父於營丘、周公旦於曲阜、召公奭於燕、叔鮮與管、叔度於蔡。”   “曲阜、燕、管、蔡等地,其實都在成周之南。”   “也即是周王畿附近。”   “而第二次分封,才是我們熟知的分封。”   “這一次主事者是周公。”   “周成王時,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封衛康叔、晉唐叔等,也是從這次分封開始,我們熟知的齊、魯等國才移往東方,也才有了後來名副其實的天下諸侯。”   “至於周公為何會這麼做?”   “大抵是周公平定了叛亂之後,擔心其他諸侯也會跟著叛亂,為了周朝的穩定,便將其他諸侯分封了出去,而周王畿附近人口更多、土地更為肥沃,因而在其他諸侯離開之後,周王室的實力大增,不僅徹底穩住了天下,也正式從諸侯之長成了諸侯之君。”   “貴為了周天子!”   “這些其實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周行了分封。”   “而行分封之後,效果的確斐然。”   “不僅讓周的實力大為增強,徹底穩住了天下,還極大拓展了周的統治空間,也將周的聲望推到了頂峰。”   “但也因此埋下了禍根。”   “天下分治!”   “以王綰的才能,豈不知分封的弊端?”   “若僅僅如此,他絕不會勸始皇行分封,因為行分封,無異走了周的老路,秦從商君變法之後,一直都是力行郡縣製,而郡縣製從春秋開始,已漸漸成為了天下主流。”   “但王綰依舊堅定的上書行分封。”   “這自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在周公的一番對話裡。”   “周公行分封之後,曾要求諸侯三年後,報政周天子。”   “在行分封三年之後,周公曾判斷過齊魯兩國往後的發展趨勢。”   聞言。   胡亥來了些好奇。   問道:“周公做了什麼預測?”   嵇恒道: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三年而後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遲也?’”   “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   “而同年五月太公也來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   “太公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周公在對比了齊魯的情況後,嘆道:‘嗚呼,魯後世其北麵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易近民,民必歸之。’”   “伯禽在魯國推行急進的改革,以周禮變革夷禮,而薑太公在齊國不急於以周變夷,而是從俗而治,簡化禮儀,基於伯禽跟薑太公的做法差異,周公判斷齊魯往後發展的趨勢,認為將來魯國會北麵事齊。”   “事實也的確如此。”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王綰之所以推行分封,便是想學薑太公,進行從俗而治。”   “進而讓民歸心。”   “王綰建議分封,其實是基於帝國統治的實際考量。”   “是基於時局而不得不為之!”   “甚至於,為了避免重蹈周朝覆轍,王綰應該其實還會建議,在幾十年後,也即民眾歸心之後,徹底廢除分封。”   “所以我才說,王綰建議的分封,跟儒生的不一樣。”   “儒生的建議是恢復周禮。”   “王綰是暫行分封,以便大秦安民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