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周禮,秦法!(1 / 1)

隔墻。   扶蘇若有所思。   他已經盡數聽明白了。   王綰的建議是大秦暫行分封以收攏民心。   嵇恒之所以說這麼多,主要是為了澄明行分封的好處。   周公行分封,將諸侯分於四方,實現了周王室一家獨大,徹底坐穩天下。   周王自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周天子。   各地諸侯因地製宜,因俗而治,歸服民心,不僅實現了開疆拓土,還將周公推行的製度傳遍天下。   大秦同樣可以效仿。   天下苦戰久矣,關東更是疲憊,大秦若分封子弟於四方,讓子弟去因俗而治、收復民心,而朝廷則可以在接下來幾十年休養生息,等到關東民心歸復之後,朝廷再廢除分封,將權柄徹底收回。   繼而實現天下大治!   一念至此。   扶蘇已有所意動。   這暫行分封的建議,的確最切實可行。   轉念。   扶蘇就眉頭一皺。   王綰的建議不可謂不周全,而且還充分汲取了周代經驗。   若是推行,大有可為。   但嵇恒都能看出其中利好,始皇又豈會看不出?   然現實卻是,始皇不僅沒聽王綰建議,反而力排眾議,執意推行郡縣,這又是為何?   扶蘇低眉思索著。   他很清楚,始皇這麼做,定有其中道理。   他在腦海回想了一下,這幾日看的竹簡,卻是沒發現端倪。   扶蘇苦笑一聲。   事到如今,他也是明白了。   他的確看了不少資料,但實則就看到了皮毛。   暗處的門道,根本就沒涉及。   若非嵇恒講解,隻怕還渾然不覺。   而這或許才是普遍情況,畢竟能晉升朝堂的,哪有什麼等閑之輩?   一言一行都暗藏玄機。   他今後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扶蘇又在腦海想了想,最終還是無奈放棄了。   他實在想不到始皇這麼做的理由。   扶蘇長身而立,麵露苦澀道:“扶蘇啊,你這連最基本的從政權謀都不懂,過去是怎敢妄談仁善的?父皇當初便不止一次的教訓過,國家大政,事事關乎生死存亡,你若是當初上了心,又豈會今時毫無所察?”   另一邊。   胡亥撓了撓頭,遲疑道:“難道分封才是對的?”   “不過你前麵不是說秦跟周不一樣嗎?”   “而且分封若真有這麼多好處,始皇怎麼可能不采納?”   嵇恒輕笑一聲,道:“你說的沒錯,若分封真有這麼多好處,始皇怎麼可能不采納?”   “而且王綰的建議,可是近乎得到了整個朝野的支持,以始皇的才情,恐怕一早就看出了其中利處。”   “但始皇是怎麼做的?”   “始皇選擇了跟朝野背向的郡縣製。”   “原因就是你提到的。”   “秦不是周!”   “周能行分封,但秦不能。”   “王綰考慮的很周全,但他忽略了一點,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大秦跟周是不一樣的!”   “具體是哪裡不一樣?”胡亥凝聲道。   嵇恒大口飲了一口酒,嘴角露出一抹冷色,問道:“周天子統治天下靠的是什麼?”   胡亥一愣。   這怎麼還問起自己來了?   隔墻。   “是禮!”扶蘇麵色有些發白。   嵇恒漠然道:“是禮。”   “禮是什麼?”   “禮是彰顯貴族尊卑的東西。”   “周分封的諸侯,都是貴族,他們自然樂於用這套體係,去彰顯自己高貴的身份,去確立自己的威信。”   “但秦不一樣。”   “秦是法!”   “禮是上層貴族的東西,但法是下沉地方的。”   “禮是隻需要讓上層貴族接受,但法卻是要天下所有人接受。”   “禮可以因俗而治。”   “因為禮不下庶人,能執禮的都是貴族。”   “隻要貴族接納了,底層民眾接不接受,根本就不重要。”   “因為底層人本就無‘禮’。”   “因俗而治,是治不到底層人身上。”   “‘周禮’推崇的君臣有位、貴賤有別、尊卑有等,那是貴族之間才有的。”   “這一套很容易被地方夷人首領接受,隻要不太過苛求,給到這些夷人首領足夠的尊重和地位,他們自是樂於融入周禮的環境。”   “所以因俗而治能讓民心歸服。”   “然法不行。”   “法若是因俗而治,無異是各地異法。”   “到時天下依舊諸事皆異。”   “甚至會因為沒有了動蕩,讓這些異樣徹底穩固,就算朝廷日後廢除分封,但法令異製的情況,早已深入人心,也早為世人接受,等到那時,再想‘一統’難度堪比登天。”   “齊地魚鹽豐富,商稅很多,可以減農稅。”   “楚地叛亂頻發,因俗而治,當輕罪輕罰。”   “趙地對秦怨恨,因俗而治,當寬厚待之。”   “還有燕地多遊俠,魏地多私學,韓地多風月,”   “若是為招徠人心,都選擇因俗而治,勢必要施惠於各地。”   “此舉固然招徠了各地民心,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誰又考慮過關中?”   “孔子曾說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關中民眾是隨大秦征戰天下的,他們是勝利者,結果過的還不如戰敗之地,這讓他們會如何想?”   “或許朝廷可將六地因俗盡加關中。”   “但這樣一來,那是大秦掃滅了六國,還是六國滅了秦呢?”   聞言。   胡亥臉色陡變。   連忙道:“自是秦滅了六國。”   嵇恒輕笑一聲,道:“姑且不論這個。”   “就說六地因俗盡加於關中,那也意味著關中要改律令,如此折騰下來,朝堂能不能通過,朝廷能不能承擔後果,關中民眾會不會滿意我不知道,但關中一定會自潰。”   “若是關中不變,六地因俗而治,六地本就律法寬鬆,而今天下一國,豈會不讓關中人向往?”   “因而無論怎麼做,一旦大秦選擇因俗而治,都會動搖關中根基。”   “因為大秦的根基是法!”   “法豈能輕變?”   “所以始皇才會堅定推行郡縣製。”   “大秦沒得選!”   “因俗而治就不適合大秦。”   “大秦隻能堅定的選擇‘大一統’路線。”   “但這就陷入了另一個麻煩。”   “大秦推行的‘大一統’,在秦人眼中,的確是利國利民,但落到關東之民眼中,這些政策無疑都是暴政。”   “所以世人眼中的暴秦,‘暴’的非隻是律令。”   “還有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