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裡動物多(1 / 1)

陳輝見陳逸硬要做蝦籠攏魚蝦,還說要進甲魚,也就不橫加阻止,要是真進了甲魚,那算是發了小財。   甲魚在這帶也有人叫腳魚,罵人時叫王八。   甲魚拿到街上賣,起碼要賣個二塊五、三塊五角錢一斤,現在街上沒見過有甲魚出現,如今吃個魚也難,七角錢一斤的魚,得早早跟打漁的人說好,也不一定有,總會有人插隊。家裡的小船,爸爸在時,放個流網,多少有大小幾條魚的收獲,家裡能吃上一次魚,但爸爸一走,這船都很少動,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這船得拉上岸,進行修補上油。   再說,陳輝想,陳逸在家也沒少乾活,隻要在家,就先幫陳敏喂豬剁豬草,還有洗衣服,然後是挖土鋤草幫自己種菜,再就是輔導小欣、小成做作業,也教小妹認字數數,他在家,小妹就是他帶了。陳輝這一想,感覺陳逸在家裡還是個大忙人,現在要做蝦籠放蝦籠,也是為家裡,自己也不用說什麼。   “行,你去做吧,我們好象還沒吃過甲魚吧。”陳輝點頭笑道。   “二哥,甲魚是魚嗎?”陳玫靠著陳逸手臂問。   小丫頭這一問,她的哥哥姐姐們才想起陳玫長到六歲,還真沒見過甲魚,農村不比城市,沒動物園,不捉到實物,就沒辦法見到,而這時的教材上也沒圖畫,因此,小丫頭才有這一問。   陳逸拍拍小妹的手,說道:“甲魚不是魚,也是生活在水裡的生物,二哥一定捉到甲魚,讓小玫認識甲魚。”   小丫頭乖巧地點頭,對二哥無比信任。   聽了陳逸的保證,陳欣和陳成也是兩眼放光,兩人知道甲魚,但記不清是什麼時候見過的了,都說甲魚好吃,補身體,二哥要是捉得到,總能吃上一次。   這時候,大小孩都喜歡吃,肉經常吃不到,油水不夠,哪能不好吃。   “小玫,靠大姐坐,二哥去村裡砍竹。”陳逸把小妹放到椅子上,要去乾活。   小丫頭見二哥要做事,也不纏著,六歲了的小丫頭與四歲時的小丫頭是不一樣了。   “二哥,我跟你去。”陳成是男孩,坐不住。   沒人反對。   農村的男孩,家裡人不擔心他曬多了太陽,一慣的想法是,男孩子就是乾活的,得從小適應。   陳逸換上草鞋,家裡的布鞋是陳敏做,草鞋是陳輝編,陳輝在草鞋的耳絆處加了布條,就好穿多了,不傷腳。   陳逸會做布鞋會編草鞋,見姐姐忙,自己空下來就幫著納鞋底,跟姐姐學了兩次做鞋麵上鞋麵,就學會了做布鞋,編草鞋就更容易,坐長板凳上,將繩子掛專用的搭扣上,將揉好的稻草編成鞋就行。陳逸好學,現在又二世為人,陳逸會做的事情太多了。   陳成還小,皮膚嫩,就不穿草鞋,事實上,家裡也就陳輝和陳逸有草鞋穿。   陳敏手巧,家裡自行車換下的破輪胎納在鞋底上,在下雨天,濕地上,布鞋都可以踩。   拿上柴刀,兄弟倆就出發。   大黃狗爬起來,想跟著,被陳輝喝住了。   養狗是為了看家,不能讓狗有離家的習慣,那會成為流浪狗,也會成為別人家的盤中餐,本地就有打流浪狗吃的習俗,沒人指責不對,隻會喝彩,關係好還能要上一塊狗肉。這不用怪別人,狗本身是六畜,自古就是養來吃的,另外,既然養狗看家,你自家就得管好。   陳逸記憶中有兩次在六月二十一到玉林過節的經歷,古人馴養六獸,是有道理的,六獸最適合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陳逸知道今世的自己仍喜歡吃狗肉,盡管今世還沒吃過。人類聰明,還將狗訓練成了看家狗和獵狗及寵物狗。   當然,陳逸也想起了愛狗人士這類異端,其原因有兩點,一點是愛狗人士關於狗的“道德觀”是源於西方文化,由於文化的差異,東方人並沒有將狗視為家人。如果你用西方的觀點套在東方人的頭上,那無異於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定然是不行的。吃狗肉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錯對,隻有文化的不同,但崇洋媚外的愛狗人士利用道德綁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   走出自家大道,上了公路,就見這大平壩更寬廣了。   整個田野,一派稻穀的金黃,基本上不見田壟,平壩中間的小河,如同一根泛白的帶子,將陳家灣和周家坪兩個大隊隔開,總的來看,陳家灣這邊小多了,處在一個由山形造成的大灣裡,而周家坪順著小河往裡延伸出去,連著九家灣大隊,周家坪公社大院就建在九家灣大隊上麵的石橋大隊,石橋上麵是三棵樹大隊,西村煤礦在石橋大隊斜隊麵的八裡村大隊,是在大條山脈的山腹中開采煤炭。八裡村大隊的社員比較富裕,他們種的菜,可在礦裡自發形成的集市上賣給礦裡家屬和礦裡的食堂。   平壩中央沒有房子,農家的房子都蓋在兩邊的山腳或凹進山腰的小山沖裡,大多數小山沖也是有田的,這些田不用擔心沒水,在位置高的上麵山沖裡修的有小水庫和山塘水壩,開挖了水渠,田裡要水時,管水員就會按照大隊的指示統一放水。   “二哥,我們家裡的山離家太遠了,要是別人家砍了我家的樹,怎麼辦啊?”看著前麵的層層山巒,遠方的大山,陳成擔心道,十二歲的少年有了為家擔憂的思維。   “一般不會的,小成,你看,這屋子蓋得這麼近,哪家做了什麼,瞞不住人,再說,大家的覺悟還是高的,為人也樸實,不過,我們的樹真要被人砍了,我們也不是好惹的,我們親戚多,發動大家找線索,再報案,總要把人揪出來,讓這樣的人後悔一輩子。”陳逸為弟弟講解為人之道。   陳成放心了,說道:“我想也是。”   走進了村裡的機耕路,這條可走大貨車的大路是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口號下修的,田是集體的,修路是為集體,不存在補償,一聲號召,這條機耕路就修成了。   這條大路確實方便了村裡所有人的出行,隻聽說誇這條路修得好的,沒聽說過不該修這條路的隻言片語。這條路是貼著農家修的,沒占多少水田,倒是占了不少社員家的自留地,但允許占地的社員家在山腳下重開自留地置換,也就沒什麼意見。   這裡叫陳家灣,自然是姓陳的比較多,但沒占大多數,周、莫、夏、劉、何、楊、李、蔣、盧、薛、孫等姓也不少。   陳逸家能隨便建在河邊,自是這塊地屬於本生產隊,生產隊的隊名也叫河邊生產隊。   兄弟倆經過的本生產隊人家,隻要看見家裡有人,都大聲喊“叔叔”“伯伯”“伯娘”“嬸娘”“哥”或“姐”或同輩的姓名,這是禮貌。   生產隊的人都是看著陳世民和周玉嫦的子女長大或是一同長大的,聽到陳逸陳成兄弟倆的招呼,個個笑臉相對,也從心裡佩服這一家年輕人,在父母雙雙去世後,活得不比一般人家差,更可貴的是,沒滿二十歲的兄妹倆,不僅將弟弟妹妹帶大,還靠喂豬養雞賣菜,將為給母親治病借的錢還了個七七八八,大家都說,明年就能還清,了不起啊!有人說起那撫恤金,人人都嗤之以鼻,相比借的錢,撫恤金是少了點。總之,年輕的兄妹將借的錢還得快,不讓借出錢的人家擔心。   “二哥,我們家的山怎麼在夾山沖那裡麵?”陳成不懂的就問陳逸,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形成了習慣。   陳逸笑道:“小成,你知不知道,我們能看到的這些山,在解放前,都是地主家的,解放了,就分給了貧下中農,家家才都有了山,後來走集體化道路,各大隊各生產隊的山進行了一些調整,就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們生產隊的山在哪裡,我們家分到的山就在哪裡了。”   陳成點頭,表示搞懂了,望著越走近,就越顯得高聳的山,一邊走路,一邊對陳逸說自己聽說到的事情:“二哥,我聽別人說,我們這座大條山,裡麵還有沒人去過的地方,是原始森林,我們後麵的高山,就很少有人上去,說那些山是國家的,歸地區管。還有,說裡麵有很多動物,野雞算是最普通的,說山溝裡有娃娃魚,溝邊野草裡有野兔小鳥,我們眼睛看得見的山麓有穿山甲,老師也說,那山裡麵還有許多野豬、野山羊、麂子、蛇,嗯,還有果子貍、獾子、麅子,竹林裡有竹鼠,還有很多鳥類。二哥,可惜太遠了,我們打不到野豬。”   陳逸聽得點頭,知道弟弟了解的事情日益增多,這是好事,自己也是通過聽人說、聽人傳、聽老師講才知道周圍和社會上的事情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指別人傳授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陳逸笑道:“是可惜,要是打到野豬,我們就可以餐餐吃肉。不過,小成,你二哥我在練功夫,可能要不了多久,就會讓你吃上野豬肉呢!”   “真的?”聽陳逸這麼說,陳成抬頭看看己望不見的遠處大山,對自己很信任的二哥也將信將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