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最高決策者
時間之羽掠過。
畢業後,紀河手持破曉學府校長的推薦信,加入了星城的資源調度部門。
此部門負責的內容較雜。
需要處理各前線送回星城的資源,統計後再劃分給星城內的各研究院、學府,等機構。
資源調度部門本質上並沒有實權。
畢竟資源的分配方案資源調度部門根本無權決定,最高會議每月提前就決定好了星城各機構的資源分配比例。
他們的任務主要以統計為主。
然後對資源進行分類劃分,記錄每一種資源的量,等等。
這是紀河眼裡通往上層的跳板,工作期間他無比認真,甚至主動申請加班,將所有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為了更好的完成資源調度上的任務,他更是提議為資源調度的係統進行升級。
當申請通過後,他主動成為調研組的一員,奔赴在前線與星城各個機構之間,詢問他們在資源調度上遇到的對接問題。
加入資源調度部門的第三年,紀河就以優異的表現獲得嘉獎。
這三年的成就,在他的履歷上再添一筆。
鋪墊終究有開結果的時候。
如預想的那般,紀河獲得了上級部門通知,提拔成為了資源調度部門的管理層一員。
星城的管理層體係與災變前不同。
星城的最高議會成員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
首先是星城權力機構的決策者,例如星城軍部、虎魄研究院,等等。
其次是星城的城市管理最高層。
資源調度、城市交通、農業綜合,等等。
這些機構共同組成城市管理層的一部分,最高管理層負責統籌管理這些部門。
他們在星城最高議會裡同樣擁有有話語權。
這也是紀河選擇的道路。
同時星城的升遷方式也與災變前不同。
災變前的管理選拔任命流程都要根據乾部管理權限來走流程,通俗一點理解,任免、提拔、調動等等是由上一級機關的人事部門來具體操作,單位的中層乾部的選拔任用才是可以由本單位x組織決定,報上一級機關人事部門備案。
災變後的世界,星城對人才需求極大。
升遷主要以所處崗位的績效為主,在位時的任何所有表現都會被評為扣分、加分、不變,三種選項。
其次還有舉薦機製。
但最終的提拔決定權並非完全屬於上級部門,還需要通過其他部門的評鑒,組成討論組確定是否執行。
紀河的表現無疑是非常優秀。
沒有任何懸念的晉升為了資源調度部門的管理層,額外給他增添了一個位置。
往後的日子裡,紀河每年的評價都是“最優級”。
期間他通過部門會議對資源調度部門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通過手中權力,他的第一刀砍向了本部門的人員。
兩年時間罷免了32人。
星城沒有任何工作是鐵飯碗,包括公職人員也一樣,但畢竟是人情社會,有些事多多少少存在,無法避免。
這麼做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影響,紀河很清楚。
既然是人情社會,他這個破壞者必然會被某些人記恨。
但紀河更明白一件事,他的所作所為不是給這些人看的,他的目標在最高點,這麼做正是為了給未來的自己鋪路。
等影響被消化,現在的所作所為將是為他履歷增添一筆色彩。
他要的是星城民眾對他的看法,是星城的最高層對他的看法。
期間為了將資源調度上的效率更優化,紀河還與交通等部門商議,製定出了一條嶄新的資源調度路線。
畢業後的第五年。
由於表現過於優異,他的名字被提到了最高會議的討論組。
翻看紀河的履歷,最高層的決策者們都為之驚訝。
這個時代,優秀就該破格上位,不存在熬資歷的過程。
因此紀河如願獲得了服務於星城最高議會的資格。
這曾是他的老師努力一輩子才達到的高度。
但工作的性質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曾經的他是資源調度部門的決策者,但在服務於星城最高會議後,他從決策者變成了任務的執行者。
工作內容是完成每一次星城最高會議的決策,或是傳達消息,或是監督決策的執行,等等。
例如最高會議通過決議,開發某塊地,搭建一座嶄新的設施。
紀河就需要監督項目的進程,傳達與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分工,保證最高會議的決策得到貫徹。
僅28歲就到了現在這個位置,紀河知道自己距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他要做的就是將最高會議的每一項決策都堅定貫徹。
即使這個決策自己並不認同。
老師是前車之鑒,沒有達到能夠影響決策的高度與位置前,任何突出想法都可能影響到他繼續走下去。
……
32歲那年。
葬禮。
天空陰沉,下著蒙蒙細雨。
穿著一襲黑衣,紀河任憑雨點拍打自己的臉頰。
遙望遠處被抬起的木棺,紀河眼中閃爍光芒,他的內心沒有絲毫悲傷,隻覺得有一股強烈的情緒在內心激蕩。
他知道現在有一個上位的機會擺在自己麵前。
即將被厚葬的老者是星城城市管理層的決策者之一。
因為工作時勞累過度,突發意外,僅73歲便突然猝死。
現在他的位置空缺了出來。
接下來必然會挑選出接替其位置的候選人,然後由最高議會投票決定由誰頂替空缺的位置。
這對紀河而言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葬禮結束後,星城最高議會通過會議決定了八個替補候選人,除了紀河外最年輕的都已經41歲。
但年齡在這個時代從來不是優勢,能力才是。
紀河多年的鋪墊這時候再次起到了關鍵作用。
翻看他的成長歷程,沒有任何汙點,即使曾在調度部任職時得罪了不少同事,但初心從來都是以星城發展為核心理念。
這樣的履歷太完美。
封棋的忠實信徒、不畏強權的執行者、任務的貫徹者……紀河身上有太多標簽,每一個標簽都代表著他前期的一個鋪墊。
更重要的是,紀河還很年輕。
既有前線履歷,又是從基層崛起,紀河的成長經歷完美符合了最高層內心的需求。
但挑選星城最高議會的決策者不是兒戲。
投票開始前,紀河他們要麵對的是來自星城最高議會的實踐測試。
接下來的時間,他們八個候選人都會獲得星城最高議會的部分權力,然後用手中權力與自己的能力去處理星城的各項事務。
這將關係到他們接下來的是否能夠脫穎而出。
星城最高議會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對接銀月族,處理兩族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
這一次,紀河從一個執行者變成了半個決策者。
但到手的權力隻是暫時,根本無法支持他推動星城的改革。
紀河沒有沉醉在現有的高度,繼續兢兢業業的學習與成長,他通過資料庫詳細查閱了人族與銀月族的結盟歷史。
歷史人傑從林染與銀鈴的愛情開始,到盟族法典的修訂,直至銀月族降臨……。
用了半個月時間將所有資料看了一遍後,紀河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星城最高議會為何要將對接銀月族的任務交給他們。
星城與銀月族的關係發展穩定,對接流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不存在問題,無論他們是否接手都不會對原有的流程有任何影響才是。
但既然星城決策層給了他們這個任務,肯定是想要看他們的表現。
順著這個思路去想,紀河陷入了沉思。
自幼老師就教導他,看待任何問題都要從宏觀與提出問題者的視角去看。
思索中,紀河的腦海中逐漸有了想法。
這次挑選的是星城的最高決策層一員,看重的顯然不是他們完成任務的執行力,需要的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次對接銀月族,顯然需要他們去發現與解決兩族合作上的問題。
為了印證自己的猜測,紀河重新翻看了一遍兩族的合作發展歷史,等再次看完一遍後他忽然明白星城最高議會決策層想要做什麼了。
歷史在改變,人族與銀月族的合作模式也已經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
曾經的星城站在絕對的優勢地位,給予銀月族各項扶持,並以封棋設定的積分製度與銀月族進行利益交換。
具體的流程是,銀月族通過技術與人力輔助星城發展獲取積分獎勵,然後用積分在星城提供的材料清單中換取各類資源。
這個合作模式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