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掌印(1 / 1)

回到已經被宮人收拾過後的暖閣中,朱由校仍然生了一肚子悶氣。   在他依稀記得的歷史中,在天啟年間,東林黨已經占據了整個文官集團四分之三甚至更多的力量,絕大多數高官公卿,幾乎所有的內閣成員以及科道言官幾乎都是東林黨人。   打個比方來說,他們的的一隻腳其實已經踩在了退休回家的方從哲身上,隻要稍加用力便能夠把這個老好人徹底終結——無論是從政治意義還是物理意義上都是如此。但顯然,一個方從哲還不足以讓他們滿足。   熟記歷史的朱由校知道,就在不久之後,他們的另一隻腳就會狠狠的踢在內閣首輔劉一燝的屁股上,而朱由校沒有忘記的是,早在幾十年前,東林黨便在某些官員的運作下便和內宮大太監王安廝混到了一起。   他們要乾什麼?勾結內官,提拔黨羽,公然結黨!要是放在自己的曾曾曾祖父,朱八八同誌身上,恐怕不是個大問題。一手金杯一手白刃的朱八八同誌的名聲在大明開國的前一百年幾乎可以止小兒夜啼,以他的風格,恐怕東林黨人的人頭會在一夜之間堆滿菜市口,大明各個州道府縣裡的稻草人身上兩百年沒換的人皮也可以換上一茬新的。   還不是欺負自己新君登基,朝綱不穩,想要先把印把子握在自己手裡?一想到這裡,朱由校更加地憤憤不平。   對了,內廷!首先要把內廷把住,重開東廠,再讓錦衣衛也立立威風。自己要是沒有勢力,肯定會被這些大臣攥在手心裡,等他們真的把劉一燝也踢走的時候,自己就再也沒機會了。王安..這個太監跟東林黨一貫勾勾搭搭,恐怕留不得。朱由校冷冷的想著。   此時,身著紅色蟒袍的王安正被身邊圍著的幾個小太監捏肩捶腿,時不時的將茶杯端起呷上一口,看上去頗為舒坦。可他不知道,大明的最高統治者已經在心裡宣告了他在政治生命上的死亡。   “黃錦,你去把老魏叫來。”朱由校低聲道。守在門口的黃錦應了一聲,就著人去叫正在司禮監值守的魏忠賢了。   自己現在要用人,恐怕還隻能從身邊著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自己身邊堪用的也就是黃錦、魏忠賢了,但是黃錦得替自己把著內廷…   既然如此,就讓他魏忠賢去提督東廠,做一回廠公好了!朱由校心裡已經有了決斷。不過魏忠賢想要上位,還有個絆腳石必須搬掉,那就是王安。他在宮中呆了幾十年,伺候過三任皇帝,內宮二十四監幾乎全是他的乾兒子們掌控;和王安相比,近幾年才剛剛崛起的魏忠賢就顯得資歷淺薄了不少。不過還好,和文官的任免不同,太監不過是皇帝家奴,或浮或沉不過在自己一念之間。   “皇上,老奴來了!”魏忠賢得了召喚,便一路小跑到了門外,恭恭敬敬的磕了個頭,等著裡麵的召喚   “進來吧!”朱由校笑著起身,說道:“你來的倒是快。老魏啊,最近在司禮監做的怎麼樣?大小事宜可都熟悉了?”   魏忠賢的腦子飛快地轉著:皇上突然問我司禮監,是要乾什麼?難道是問政事?不對啊,批紅的事都歸掌印王公公管著,咱家隻是個秉筆啊?難道..   很快,魏忠賢便想到了那個不可能的可能,強忍著心中的狂喜,答道:“司禮監的事兒都是王公公管著,老奴不過是跟著王公公辦差,跟著王公公的旨意去辦事罷了。”   皇上!快罵我吧!魏忠賢滿臉笑意,心裡卻在瘋狂的嘶吼。你罵我罵的越厲害,證明你對王安這老東西越不滿!   朱由校果然想魏忠賢想的那樣皺起了眉頭:“老魏,朕讓你去司禮監難道是讓你去跟人捏腰捶腿,伏低做小的?你要支楞起來啊!”   魏忠賢苦著臉道:“可皇上,奴婢畢竟隻是個秉筆,王公公才是掌印吶!內閣遞上來的條陳也都得王公公點頭說了才算,奴婢也是沒有辦法啊皇上!”   朱由校瞇起眼睛,沉聲道:“什麼時候輪到王安來對我大明朝的條陳點頭同意!你是乾什麼吃的!”   聽見這句話,魏忠賢的心裡像是炸開了一百八十八個禮炮:“果然想我想的這樣!皇上對王安不滿!看來皇上是要重用我了!”   此時的魏忠賢臉上掛著諂媚的微笑,但是心裡已經開始幻想自己坐上掌印之位的美好生活,甚至忘了注意朱由校接下來的話。直到朱由校重重咳嗽了一聲,他才清醒過來,慌忙跪下。   “老魏,你明白朕的意思了嗎?”朱由校問道。   魏忠賢努力回想著,總算想起了自己在狂喜之時朱由校的話:“念在王安幾十年來的苦勞,要是他真的沒有什麼鬼心思,這個掌印還是讓他去做好了!這件事就交給你去查了。”   他渾身一激靈,跪下叩首道:“老奴遵旨!一定把這王安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叫皇上滿意!”見朱由校滿意的笑了笑,沒有什麼其他的動作,便告罪一聲,躬身退了出去。   朱由校的心裡很滿意,看來魏忠賢倒是不蠢,自己稍微點了一句他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哪個太監不貪?這些人沒了子孫後代,便一個個的變著法兒撈錢,王安這個幾十年風雨過來的家夥,恐怕家產巨萬都難以形容他的身家。不過朱由校其實並不在乎這個,人嘛,都是貪婪的。貪一些銀子無所謂,隻要能夠真心實意的給自己辦事,貪了也就貪了。   但是王安不一樣。雖然他給自己順利登基做了不少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和外廷的東林黨結合太緊密了,儼然也成了大半個東林黨;甚至他還相信東林黨那些人都是像他們標榜的那樣,都是“治世之能臣”,因此,他也為東林黨們提拔黨羽大開方便之門,這就可悲了——一個內官,卻操著外臣的心,他到底是像內官多一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還是像外臣多一些?   這時候,他已經成為了東林黨在自己內宮中的一個眼線,而不是自己居於深宮用以收集外廷信息的觸手,那麼他就不應該繼續坐在這個位置上。自己要在這個時代過得更好,首先就要先把大明這個大環境整治好,那麼自己和東林黨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   因此,王安必須消失。他是個好人,但是走錯了路。但自己也不會讓他像原來歷史中那樣悲慘的死去,畢竟,他是個好人。   ...   猜到皇帝意圖的魏忠賢做事很麻利。沒過幾天,給事中霍維華便上書論司禮監掌印王安貪汙,勾結外廷等十三條大罪,朝中大嘩。可是這本折子很快便被朱由校打了回來,上麵批著一行鮮紅的大字:“王安罪不及此,著人再查!”   這一下子讓負責查辦的官員們也犯了難。好嘛,您這都把調子訂好了,還怎麼查?往“罪不至此”上查唄。不到半旬,效率高超的大明官員們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司禮監首席秉筆王安,涉嫌貪汙白銀五百兩,理應撤職查辦。   宮中很快傳下了皇帝的口諭:“大善。”   隨即,紅極一時的秉筆太監王安因貪汙獲罪,被發配為先帝守陵的一個普通太監,在他被貶出宮之前,還和皇帝在他的靜室中密談了良久,沒有人知道這次談話的內容。不過有心的官員們很快發現,雖然王安獲罪被貶,但是他的乾兒子——林禮卻成了新的秉筆,在現有的三個秉筆之中排名最末。   而原來的次席秉筆也遞補成了首席。他是...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