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天文大潮的這段時間,石榮天指揮著孩兒兵用小船趁著每天大潮的時候拖動海船向遠離海島的方向移動。 雖然每天移動的位置並不長,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移動,已經回到了原來的位置。這樣在天文大潮時便可以憑借船隻自身的浮力便可以浮起。 林夕也在這期間組織孩兒兵們開展了一項選舉活動。 這件事情的開始是石榮天按照這個時代的規矩,奪得別人的船隻到自己的手裡,需要改名的習慣,請林夕為另外兩艘奪來的出雲號和飛羽號重新命名。 林夕把這個權利交給了所有的孩兒兵,讓他們每個人為這兩艘船起一個名字。然後大家一起給這些名字投票,最後大家同意人數較多的那個就名子,就為那艘船命名。 出雲號比較簡單,大家從起的98個不重復的名字中挑出了勝利號為出雲號新名號。 而飛羽號的名字選出的比較困難,大家經過兩天100多輪的投票,最後才以用反擊號以一票之差贏了反攻號成為飛羽號新的名字。 而且在這期間石榮天指揮著老海狗在海島上砍伐回幾顆硬木,把它們做成木板,把幾艘海船破損的地方都維修了一下,雖然不能夠長時間使用,但是短時間支撐一下還是沒有什麼事情的。 當他們維修好船隻調整並調整到位後,終於等到天文大潮這天就到來了。 第一次天文大潮到來之時,三艘船都已浮起,並用小船拖拽到水最深的地方。 等第二次天文大潮到來之時,三艘船便順著探測好的航道駛離了這處峽灣,當船隻離開海島很遠之處,三艘船上都爆發出一陣陣歡呼聲,他們終於脫困了,可以回家了。 艦隊在石榮天的指揮下一路向西,經過三天的航行,這一路林夕提心吊膽,就怕那些海盜在海上再次襲擊這三艘海船,因為三艘海船上麵的火藥幾乎已經所剩無幾,根本無法再經歷一次高強度的海戰了。 當三艘船隻靠岸之後,林夕便告辭石榮天等人回到了他在糧城的住所,當他進門之後,這座住宅的變化讓他大吃一驚。 原來他在這裡當家做主的時候,院內根本沒有幾個人,可是這次他回來不但門房裡有了看門的門子,而且院內還有不少丫鬟仆婦在穿梭。 內院兒的丫鬟把林夕帶到正房時,林夕看見院子裡他的那個妹妹林月華和他的妻子王鐵錘一人頂著一個裝著半盆水的銅盆,站在那裡罰站。 林夕感到萬分驚奇,王鐵錘還好說一點,林月華那可是個無法無天的家夥。在廣州的時候,她經常把自己折騰的無可奈何,居然沒想到她居然乖乖的在這裡罰站,令林夕萬分驚喜。沒想到除了母親和姨娘外,居然人還有能治得了這個家夥。 林夕在院子中走過,無視兩個人求救的目光來到了正房裡,正房裡站著兩側站著不少小孩兒,歲數有的比林夕大些,有幾個比林夕稍微小一點。雖然沒有見過,但林夕知道這應該是他的侄子或者外甥,這些人是應該被送到這裡的蒙學,還有軍官短訓班進行培訓。 而正麵的三個把椅子上坐著三個女人,其中一個林夕不正不認識,她懷中正抱著一個嬰兒哄著。 旁邊是他的六嫂,手裡也抱著一個嬰兒,而在兩人的旁邊也坐著一個婦人,這個人林夕見過,就是自己三哥林長礁的那個續弦,魏先生的女兒,魏雲的姐姐。 但是林夕在心裡轉念一想,便知道麵前這三個人的身份了。 那個他不認識抱著嬰兒的女人便是林長石的妻子林夕的長嫂林海氏。 林海氏原來是替林夕的母親林王氏掌管府林府內的中饋,後來和四嫂發生些沖突,動了胎氣,便被林長石接到糧城來了。 糧城林府變成這樣模樣肯定是這位長嫂的功勞,這個時代講究長嫂為母,尤其他和林長石還是一母同胞,所以林夕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給林海氏扣了三個頭。 林海氏坐在上麵沒有絲毫動作,理所當然的看著林夕給他叩頭施禮,因為她是代表林母和林父接受林夕的施禮,所以受之無愧。 而庭院當中受罰的兩個小女孩兒看到林夕施禮後臉上躍躍欲試的表情,頓時變得沮喪起來,老老實實的站在那裡。 林海氏等林夕站起來以後沒有說話,看著林夕對兩旁的嫂嫂躬身施禮之後才開口對他說明了院兒裡兩個小丫頭受罰的原因。 兩個小丫頭被罰的原因在林月華身上,她從廣州回來之後便攛掇著王鐵錘要建立一支女子騎兵隊。不知道王鐵錘怎麼想的,莫名其妙就同意了,並在林海氏這裡撒謊,騙取了一筆銀子,買回來100多匹果下馬。 正在組準備組建騎兵時東窗事發,結果所有的果下馬都被沒收了,送到工坊中充當勞力去了。 能當做玩具的果下馬隻剩下那林月華的兩匹小馬。還有就是林夕師兄的女兒帶回來的一匹小馬和一匹小馬駒,不過那兩匹馬不在林府裡,而在張玄的宅院中。 然後林海氏命人拿來賬本兒和林夕交代他不在時間這段時間內,屬於分給林夕的那些財物的使用情況。 這時林夕才知道當時鹽場的分紅林父答應的為什麼那麼艱難,還提了一堆條件。這筆銀子的數量太大,每年將近10萬兩。 林父用這筆錢不但養著孩兒兵,還用這筆錢改造了工坊,最後還造了實驗性的船隻,就是繈褓、總角、海甲、海乙、海丙,海丁等六艘船。 林夕總算明白為什麼石榮天會如那樣對待自己?因為這六艘船在名義上都是林夕的私產。 這六艘船掛在蒙學的名下,所有的補給和消耗都是從林夕從鹽場分的這筆銀子中出的。 即使是這樣花,每年還會有萬兩的結存,這個也是為什麼王鐵錘能夠輕易的從林海氏手中騙得購買果下馬的銀兩。因為這筆錢本來就是屬於林夕小兩口,隻不過由林海氏代為掌管而已。 而且林海氏還告訴了林夕一個令他意外的消息,那就是當今天子下旨封林家的家主林夕的爺爺為承恩伯世子,世襲罔替,並且手書天南銅柱四個字贈送給林家。 也就是說,林家從接到這封聖旨開始,林家就已經變成了世襲的真正的勛貴之家了。 在這裡在原來在糧城駐守的林家的成年男子都回到瓊州去參加這場盛事了,本來這幾個嫂子也有資格去的,但是這些孩子在這裡沒人管林海氏不放心,所以就留下了。 至於林夕在海上耽擱這些時間,早已經錯過了此次是盛事,再有個三兩天林長申和林長礁恐怕就要回來了。 林海氏為糧城林府帶來的變化,第二天林夕就見識到了。 林夕在第二天早上正在睡懶覺的時候,他就聽到隔壁房間內的李鐵蛋兒正在叫王鐵錘的聲音。 “姑娘,快卯正了,你昨天吩咐奴婢叫你起床和姑爺一起練武。” 林夕由於和王鐵錘還沒有圓房,兩個人是分房睡,不過兩間臥房之間隻隔著一麵不太隔音的木板墻。林夕心裡暗罵小爺剛回來你就不讓我睡個懶覺。 但是林夕毫無辦法,他是知道王鐵錘的脾氣,隻好坐起身來緩慢的穿衣服,果然不過不大的一段時間,他房前的雲板便被李鐵蛋兒給敲響了,林夕隻好回答一句“知道了。” 林夕打了個哈欠,感受到身體傳來的疲憊感,撐著床坐了起來穿上了衣服。心裡暗說這麼長一段時間睡懶覺的習慣剛剛養成,這一下子便回到了解放前。 當林夕走出門時,王鐵錘已經一身短打的站在他的麵前,然後林夕乖乖的跟著他的小媳婦來到花園中,以往兩人鍛煉身體的地方開始打那套密戲,也可以叫祭天之舞。 當鍛煉完之後,林夕便按照以往的習慣準備到廚房去吃飯。 但是王鐵錘卻攔住林夕,把他拽回了兩人的臥房要求林夕換了衣服,然後再去吃早飯,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情況。 當林夕洗漱完畢,換上一身青色的瀾衫之後,走出房門,看見打扮好的王鐵錘瞪直了雙眼,她穿了一身襦裙,海棠紅的襦衫,米色的羅裙,外加一件同色係米色縐紗鑲花邊窄袖褙子,頭發簡單挽了個盤髻。她坐在桌子旁邊,正在等候林夕共進早餐。 林夕按王鐵錘的示意坐在桌子旁邊後,便見王鐵錘身邊的一等侍女迎春屈膝行了一禮,將食盒放到桌子上,然後從食盒中取出四盤兒小菜和兩碗米粥,還有一盤早點放桌子上了。 王鐵錘端著碗穩穩的遞給了林夕。 “謝,娘子關心。” 林夕笑著道了聲謝,拿過了碗一口氣喝了下去,剛好入口的溫度,倒是極為貼心。 迎春臉上端著得體的微笑,看不出什麼,站在桌旁給夫妻兩個人布菜。 吃過飯後,王鐵錘又回到房屋中補了幾件首飾。插了兩個梅花紋樣式的銀並頭花釵,戴了一對銀荷葉耳墜。 林夕看著打扮完畢的王鐵錘這副樣貌是真的好看, 不過打扮完的王鐵錘給林夕一種洋娃娃的感覺,沒有原先身著樸素衣服的王鐵錘的那種活潑,自信,靈動的感覺。 突然林夕伸出手去把王鐵錘頭上的所有首飾都摘下來,隻留下了簡單的幾樣。 然後林夕對王鐵錘說:“換上你原來的那身衣服,不要穿這身,這身衣服雖然很好看,但不適合你的氣質。 你是當家的大娘子,不必遷就別人的意願,除了麵對長輩以外,沒有必要拿出這番樣子,我是你的丈夫,你不必這樣對我。” 王鐵錘聽了林夕這些話頓時高興的跑回她的屋子裡,換上了他平時穿著的那身鵝黃色的衣裙,這樣的王鐵錘才是印象中那個溫馨、頑皮而又可愛的小媳婦兒。 林夕然後就坐下和王鐵錘閑聊,這樣林夕才在王鐵錘的嘴中得知這樣的打扮是六嬸兒的教導和林海氏的要求,說這樣才能夠體見大娘子的體麵和得到丈夫的喜愛。 林夕對此說法嗤之以鼻,他告訴王鐵錘,你以後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 隻要不是往醜裡打扮,就不必在意。正式的場合你就按他們教授給禮儀的去辦,在平時不用管她們。 林夕這番話仿佛給王鐵錘吃下了定心丸,本來他從小就是當男孩子教養的,現在讓她按大家小姐的規範做,本來就十分不樂意,現在有林夕的支持他就可以在自己的小院兒裡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了。 因為林夕才是這個院子的真正的主人,而王鐵錘則是女主人,除了長輩和父母之外,是沒人能挑他們的毛病。 而且林夕告訴王鐵錘如果有人指責她該承認就承認,但是承認錯誤,屢教不改,自己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王鐵錘笑著俯過身來,在林夕的臉頰上親了一口,這還是王鐵錘第一次主動親吻林夕。 正在這個時候一個搗蛋鬼從外麵跑了進來,她邊跑邊喊:“十一哥,我把你的馬還給你,我喂不起了。” 隨著話音,一個小身影跟炮彈一樣闖入堂屋之中,然後撲到桌子旁邊,拿起桌上的茶壺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 林夕看著正在那裡喝水的林月華,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這個小丫頭來準沒好事,至於那個說還馬。聽聽就可以了,估計是管林夕要馬料錢來了。 小丫頭把茶壺放下來,到林夕麵前做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說:“十一哥,我把小白和小紅還給你。那個,這段時間,你看我替你養馬溜馬的辛苦,馬料錢你看你能不能還給我。還有你能不能允許我隨時把小紅和小白騎出去玩一玩?” 林夕輕咳一聲,製止了林月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說道:“首先那兩匹馬,現在養在蒙學中,你根本不會給它們花一文錢的馬料錢。還有即使我不答應你騎馬,你也是想騎出去就騎出去,根本不需要我允許。說吧,這次來想乾什麼?” 小丫頭看自己騙錢的計劃,被林夕識破師絲毫沒有尷尬的沖林夕笑了笑說:“我聽嫂子們說你的醫術很好,我想跟你學醫。” 林夕望著小丫頭說:“學醫可是很苦的,你能堅持下來嗎?” 小丫頭說:“我可以堅持的,即使我無法堅持下來,我也會提前跟哥哥打招呼的。” 林夕一聽心想學就學吧,能學多少?能學進去多少就要看林月華自己。 然後林夕就在第二天在幾位嫂子的見證下正式開始教授小丫頭學習醫術。 林夕按照上一世那個老中醫教他學習醫術的方法,從頭開始訓練小丫頭。 先教授小丫頭認穴位,同時教授他背《醫學三字經》。 《醫學三字經》背的滾瓜爛熟之後,開始一句一句的給他解釋。如果這兩樣她學好了,那一般的小病就沒有問題了。 至於正骨和針灸林夕等小丫頭歲數再大一點兒,再教給她。因為這兩樣既能治病也能傷人,他怕小丫頭在別人的身上亂試。 別說不可能,以小丫頭在林府的身份和受寵的程度,那些侍女和丫鬟在她眼中跟普通玩具沒有什麼區別。 林夕邊讓小丫頭背誦《醫學三字經》,邊讓她把所學記錄下來。 因為這本書在這時候的大明是不存在的,因為《醫學三字經》,清代陳念祖編撰。 全書為三字一句的歌訣,主要根據《內經》等重要經典醫籍所述,吸收各醫家重要論述並結合個人體會附以小注寫成。 內容包括醫學源流,內、婦、兒科常見病之證治,常用方劑,陰陽,臟腑,經絡,運氣及四診等。 是陳氏為初學者便於記誦,便於識途而作。全書從源到流,對歷代名家名著的學術特點及臨證診治綱要,作了高度概括。其中也不乏新鮮論點,如以“存津液”為傷寒全書之宗旨即為本書提出。 因為這本書隻存在林夕的腦海中,根本沒有實物。所以林夕就騙小丫頭說他教授給小丫頭的都是他們師門的秘傳。小丫頭學的興致昂揚,把她的那些筆記藏的嚴嚴實實的,除了林夕誰也不給看。 在這個時候去瓊州府去迎接聖旨的林家兄弟也坐著海船回來了,同行回來的還有二哥林長圭的書童。 林長圭和林長鈺兩個人與此次會試考中的進士。二哥進入了二榜進士的第五名,選入翰林院當庶吉士。四哥進入了三榜的同進士第27名被派到蘇州府長州縣當知縣去了。 兩個人也回來參加了典禮,但兩個人一個要回京,另一個要去上任,所以沒有時間來糧城看望林夕。 林長圭就派書童把他給林夕精心準備的禮物帶來了。 打開林長圭送來的一個木匣從中取了第一冊書籍。 林夕細看,發現這套書隻是仿本而已,書的最外麵是一層黃絹,黃絹下是厚而精致的宣紙封麵。 黃絹上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簽,書簽上寫著“永樂大典”,下麵還有兩行小字列明了這冊書的卷數。 這本《永樂大典》是關於醫藥和醫術方麵的記載。 這本打開這本《永樂大典》看到裡麵的字跡林夕長出一口氣。原來這本書是林長圭親自抄錄的,上麵的字跡林夕非常熟悉。 兩榜進士林長圭的官職是翰林院七品編修。雖然他進入了翰林院,但由於受林家封爵的影響,他在翰林院中過的日子並不十分好過,他被分配到管理翰林院圖書館的差事。 管理翰林院圖書館正式的名稱叫做藏書閣。 藏書閣是一座三層的木樓。藏書閣因為有差役負責打掃,地麵還有書櫃都很乾凈,林長圭的任務就是在皇帝、內閣或者尚書的那位大人需要查找一些資料時,從藏書閣中找出的相應資料遞出去,平時並沒有什麼事。 林長圭每天泡杯茶水,然後邊看茶水邊看書,也是一份清閑而又無聊的差事。不然林長圭也不會有時間抄一本《永樂大典》,並仿照著真本《永樂大典》的模樣做出幾本仿作。 後世林夕隻聽說過《永樂大典》這套書無緣見相見。 經過了歷史和戰火的洗禮,到現代隻有七百多卷留存並且大部分還存在於外國的圖書館和博物院。 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有一整套的《永樂大典》,整整22937卷,分裝成了10095冊,書籍滿滿占了整整六間大小的房屋。 這可是全世界最全最大的百科全書啊,大明永樂前的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都在這套書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套書幾乎可以說是滿載中國千年文明、文化的寶船,現在這艘船就在自己眼前了。而且負責看管和保護這份寶貴的這份寶藏的居然是自己的二哥林長圭,此時不把它弄到家裡,當做家族的底蘊,還等待何時? 現在看到這本《永樂大典》,林夕覺的自己好像發現了一個寶藏, 因為林長申、林長礁和林夕的談話中露出的意思表示家裡的封爵牽連了林長圭。 他們都認為這是翰林院最差沒有之一的差事,林夕可是看到自己二哥給自己手抄的這幾本永樂大典卻覺得這是翰林院最好的差事了。 林夕送走了兩位哥哥之後,打開後封麵便是永樂大帝的一封詔書: “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記載在各種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檢索。朕想廣泛采集各書中所載事物,用韻來統攝,以便考索,這樣檢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希望你們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來歷代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還有天文、地誌、陰陽、醫算、僧道、技藝的資料都收集起來,匯在一書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看完詔書林夕不由的嘆息了一聲,據說這套《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用了數年時間,共有兩萬多朝臣、文書、儒學大佬參與編撰。 據說完成後,一百多位書法家用了六年時間才抄完一套副本!這麼耗費心血的《永樂大典》竟然蒙塵了,放在翰林院中,並由一個七品的小官看守《永樂大典》,一個被遺忘的寶藏。林夕將這冊書重新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