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場戰錘遊戲收官,李林塔爾才想起介紹他帶來的幾位年輕人。他們分別是: 30歲的英國人珀西·辛克萊·皮爾徹(Percy Pilcher),他是一位狂熱的飛行愛好者,也是李林塔爾的朋友; 18歲的奧地利人伊戈·埃特裡希(Ignaz?Igo“ Etrich), 18歲的德國人漢斯·格萊德(Johannes?Hans“ Gustav Paul Grade), 17歲的德國人弗裡德裡希·哈斯(Friedrich Harth), 後麵三人都是李林塔爾的學生,也都是有誌於航空事業的年輕人。 他們幾人都是接到李林塔爾的電報後來到布雷斯勞的,來之前也都做好了心理準備,認為這將是一次艱辛枯燥的研究之旅。但卻沒想到,李林塔爾帶他們到了一個這麼好玩的地方,他們差點沉迷於戰錘遊戲不可自拔。要不是心中對於飛行的那種執著過於強烈,他們真的恨不得天天都泡在戰錘沙盤上。 不過進入飛行器研發後,再一次顛覆了他們的想象,其實航空研究也並不是那麼枯燥乏味的。李林塔爾為了加快對不同形狀機翼的性能測試,他別出心裁的把一輛三輪摩托改成簡易測試工具,他在摩托車前輪的上方水平安裝了一個摩托車輪轂,輪轂可以自由轉動。輪轂的兩邊各有一根小桿子,左邊一根上麵插著一塊平麵金屬板,右邊一根上麵插著對比用的翼形金屬薄片。當摩托車直線行駛時,平麵金屬板和翼形金屬薄片都受到相同速度的氣流,但由於形狀不同,產生的壓力差異會導致輪轂旋轉,需要調整翼形金屬片的翼麵角度,直到與平麵金屬板的壓力相同,以此來評估翼形的潛在性能。鑒於摩托車這種新鮮事物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顯而易見這種測試方式對他們來說也等於一種娛樂活動。 當然這種測試的結論缺乏精確性,因此被挑選出的優秀翼型還需要在風洞中作進一步測試,不過這已經比之前的測試速度大大提升了。 齊格弗裡德知道這幾位年輕人都是上一世在航空史上留名的人物,他們在航空領域的才智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們的研究方式又很科學高效,因而對李林塔爾的研發更有信心了。不過齊格弗裡德也沒有袖手旁觀,他承諾隻要第一架飛行器能實現飛行100米,他就會在戰錘裡推出一個新的兵種,這無異於一劑強心針,讓幾位年輕航空先驅的乾勁更足了。 其實早在看到戰錘試玩版如此受歡迎時,齊格弗裡德就已經著手完善其兵種配置了。卡爾爵士參考此時的德國陸軍,在戰錘中補充了具備對應功能的兵種,當然都經過了齊格弗裡德的魔改,比如炮兵使用的是投石車、偵察單位是獵人部隊。另外齊格弗裡德還惡搞的在步兵裡增加了一種精銳單位——暴風突擊隊,它們有著比普通步兵更高的護甲和生命值,但代價就是暴風突擊隊的命中精度極低,玩家在遊戲中做命中判定時可能會恨不得把篩子吃掉。 湊齊了一個起始包所需的兵種後,齊格弗裡德就開始在《曼弗雷德歷險記》裡植入戰棋遊戲的軟性宣傳。比如古希臘人用戰棋模擬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率領300精兵,力阻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的幾十萬大軍,以此來紀念溫泉關戰役;比如古埃及人在祭祀中,用戰棋模擬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王國,並統一整個埃及;比如古羅馬人用戰棋來推演高盧戰爭的進程;反正就是把戰棋與那些古代歷史中的戰爭聯係在一起,最大程度的激起讀者的好奇心。另外連載漫畫的報紙上也同時搞起了促銷,每期報紙的一角會印上抽獎券,剪下並寄回抽獎券就有機會贏得限定版棋子。這樣既宣傳了戰錘,也帶動了報紙銷量,實現了雙贏。 阿爾布雷希特還借著之前打下的關係,把幾套戰錘戰棋送入了德國皇室和奧地利皇室,據說兩位皇帝都很喜歡,然後戰錘的知名度又漸漸蔓延到軍隊。 5月漸漸走到尾聲,一天早上,叔叔高興告訴齊格弗裡德:“今天上午我接到一個電話,一位自稱是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的人,他一開口就要訂購100套戰錘戰棋套裝。我一開始還擔心是騙子,後來才想起這位是陸軍總參謀長,看來我必須要擴大生產了,之前為摩托車新建的廠房還有不少場地,我打算辟出一塊區域生產戰棋,我從未想到這種小錫兵居然有這麼大的市場。” 齊格弗裡德笑得很開心,但心裡覺得叔叔還是有點眼皮子淺了,上一世2018年全球已經有500家戰錘直營店,如果算上非直營店那就更要多出幾倍,這個市場可大著呢。因此齊格弗裡德也給了點建議:“叔叔,如果把商店裡生產戰錘的設備搬到新工廠的話,那商店裡空出的地方就留給戰錘開發小組吧,他們也需要多些人手才能更快設計新的棋子。” 叔叔很快就答應了,這下齊格弗裡德去商店就可以不用再找其他借口了,因為戰錘項目完全是他主導的,他有充分的理由去那裡關心棋子的開發進度。當然,齊格弗裡德去商店更多是為了飛行器項目,雖然他不方便直接乾涉李林塔爾的設計思路,但在他時不時的啟發和糾錯下,第一架動力飛行器製造進度被大大加快了。其中最大的改變是齊格弗裡德拉著沃爾夫米勒整出了一套飛行操縱裝置。 沃爾夫米勒雖然每天忙於摩托車設計,但他和這個時代的很多摩托車設計師一樣,都有著一顆向往飛行的心。齊格弗裡德知道他在上一世就曾經發明過一套滑翔機操縱係統,他把滑翔機的幾個控製舵麵用繩索連接到一件背心上。飛行員穿上這件背心後,可以通過轉動身體來控製滑翔機,優化了李林塔爾用移動身體改變重心的滑翔機操控方式,避免了因為重心改變過度而失衡墜機。 齊格弗裡德通過魅力領域啟發沃爾夫米勒,開發了一套初級的操控係統,它包含了:飛行員右手操作升降桿,可以上下轉動升降舵;飛行員左手操縱方向盤,可以左右偏轉方向舵。這也是參考了上一世巴西航空先驅桑托斯·杜蒙所設計的操控方式,雖然簡陋但符合現在的技術水平。另外齊格弗裡德還給沃爾夫米勒植入了副翼的概念,沃爾夫米勒已經開始在模型上進行測試,不過投入實用大概還需要一段時間。 時間很快來到1897年6月9日,在上次滑翔機試飛的時隔一年之後,李林塔爾終於要開始動力飛行器的試飛了。這次試飛不適合在奧得河邊進行,所以李林塔爾和阿爾布雷希特又在布雷斯勞周圍轉了一圈,最後選定了布雷斯勞西南方向約10公裡的施奧爾滕地區,這裡有開闊平整的草坪,除了一側有一片稀疏的樹林,周圍也沒有什麼障礙物,很合適飛行器的飛行。 一大早,李林塔爾就在幾個助手的幫助下,把這架他命名為“李林塔爾1號”的飛行器運到了施奧爾滕。曼弗雷德也拉著齊格弗裡德,跟叔叔嬸嬸一起來圍觀,阿爾布雷希特為了見證這次飛行,還帶來了他新買的照相機。兩個孩子一下馬車,就被這架奇特的飛行器吸引了。 這架1號機與上次齊格弗裡德見過的模型相比,雖然機體結構仍舊主要由箱形組成,但看得出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所有機翼都不再是平直造型,而是做成曲麵造型,這樣改動是為了提高機翼產生的升力。1號機尾部安裝了一臺25馬力的四缸“鳳凰”發動機,並搭配一個直徑2.5米的雙葉螺旋槳。這臺發動機是邁巴赫依照李林塔爾的需求進行優化過的,主要是應用了新設計的噴嘴化油器、排氣閥和皮帶傳動,並做了最大程度的減重。發動機兩側是一對翼展約10米的雙層主機翼,上下兩層機翼之間都有支柱和張線固定。發動機前麵是飛行員駕駛艙,使用了沃爾夫米勒開發的操控裝置,但由於駕駛艙過於靠後,需要飛行員站著操縱才能看清機頭前麵的情況。機頭是由一對升降舵和一對方向舵組成,飛行員可以進行操控來改變飛行姿態。矩形的細長機身連接機頭、機翼,並承載發動機和飛行員,另外在前機身下部、兩側機翼下部和後機身兩側都有輪子,用於支撐起整架飛行器,以及起降時滑跑。1號機主體結構用強度高、重量輕的雲杉製作,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外麵覆蓋絲綢。螺旋槳也是用三層雲杉薄片,粘合並壓製後製作。 齊格弗裡德伸手摸著這架李林塔爾1號機,通過【空騎係統】對它的性能數據已經了然於胸。相比上一世的14-Bis,這架飛行器的性能已經有了不小的優化,齊格弗裡德估計如果沒有機械故障,它應該能飛得起來。 李林塔爾和幾位助手仔細的做著試飛前準備,他們檢查了所有連接件、支撐點和操控係統,另外在旁邊還安排了一輛三輪摩托車待命。 不久之後,李林塔爾爬進了駕駛艙,埃特裡希、格萊德和哈斯扶住了機翼,把1號機調整到迎風的方向。沃爾夫米勒和塞克幫他啟動了引擎,螺旋槳產生推進力,讓飛行器緩緩向前滑行,幾個年輕人也放開了機翼。謝纘泰和皮爾徹則駕駛著摩托在一旁同步前行,他們是負責觀測飛行效果,並記錄飛行距離的。 隨著滑行速度的提高,1號機毫無預兆的飛了起來,皮爾徹也眼疾手快的從摩托車上扔下一個盤子記錄起飛點。它的飛行高度並不高,大概隻有4、5米高,飛行狀態也不是很穩定,大約保持了100米不到就落回地麵上,皮爾徹又扔下一個盤子記錄降落點。 李林塔爾操縱著1號機盡量保持直線前進,然後飛行器又飛了起來,但這次飛行距離更短,就像是跳了一下,落地後被側風吹得朝右側傾倒。李林塔爾趕緊關掉了發動機,1號機終於停了下來,但右側機翼下的輪子被壓壞了。 李林塔爾1號機的首飛就這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