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時候的鄉間小路嗎?對鄉裡的人還有印象嗎?人生路漫漫,最初踏過的路一定是小時候經常踏過的那幾條道路。最初那幾條路,不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建造成新的什麼樣子,他們都會像模子一樣印在心裡,形成了對故鄉的最初印象。 從家到奶奶家的這段路是成晨再熟悉不過的了。從家出發,出門右拐,遇到分叉口左拐,往前一個路口再右拐,一直走到盡頭然後左拐,便來到了鄉裡主路。主路往前是一段下坡,下坡兩旁是人家。沿著下坡一直到頭,然後隻能左拐繼續走,走到一棵大樹前右拐,會看到一個三叉路口。麵對著三條路,左邊通往菜市場,中間通往小學,而往右邊看就是奶奶居住的房子了。 細想起來,奶奶的家基本上是成晨小時候的活動中心了。以奶奶家為中心,成晨爸爸上班的地方、小學、爺爺和老友看戲劇的地方、奶奶拜訪的觀音宮和老友住的地方,還有菜市場,基本上都在奶奶家方圓五百米內。而成晨也就是基本上是跟著爺爺奶奶,圍繞著這一個活動區域度過了童年時光。 十多年後的一天,成晨讀到了《小王子》裡的這麼一句話:“這顆種子就會開始伸展自己,然後將它的迷人小枝無害地伸向陽光。”他會突然想起小時候獨自走回家的自己。他喜歡一個人在那段上坡行走。那段上坡路,和左邊人家的房子是有一條水溝的,成晨總是喜歡在四下無人的時候來回踩著水溝兩邊微微隆起的水泥柵欄前進,或者單行在一邊的柵欄上(就像走在獨木橋上)。當有人出現的時候,他總會敏感地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生怕被別人看見自己“奇怪”的舉動。有時候,當前麵有陌生人時,成晨甚至會換一條路回家,似乎在獨享一個人的時光。 幼小無助的生命啊,總是會小心翼翼地查看周圍的環境,它總不希望打擾到別人,也不希望自己受到“威脅”和“傷害”,就這樣悄無聲息、低著頭沉默地展開自己的小枝丫。那些走過的路和路上遇見的人,成晨總會悄悄地記在心裡。他不願試著邁出第一步哪怕是和路人打個招呼。他還是覺得一個人的時候,是最舒服自在的時候。 這便是成晨對“鄉”最初的印象。你說為什麼成晨如此地小心翼翼地活在他的世界裡呢?為什麼他要如此地束縛自己的內心而不試著表露出來呢? 回望著鄉間小路,這是走出家門後的第一條路。未來,會有無數條路等待著成晨去走。不知道到那時,成晨是否依然膽怯地躲避著行人?他是否依然可以一個人悠悠然地行走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上? 一切都還有待成晨去探索,一切都會在探索過程上得到新的答案。 願主保佑他,直麵世界,走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