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男女,男女之間最高之情是為愛情。當然,同性之間也可能有這樣的感情,不過是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相互依戀、相互依靠著度過此生罷了。 情書,是一種表達自己愛慕的信號,可能是一則短信,可能是一張紙條,可能是當麵的一場表白,可能是雙方心照不宣的眼神傳遞。總之,隻要是發出“愛”的信號,那就算是一封情書,隻是形式各異,傳達的意思卻同。 情書是愛情的起點,亦可能是終點。因為發出“愛”的信號給對方,但是對方遲遲不做回應,那麼自以為的愛情的起點,其實也就瞬間到達了終點。或者說,這樣的情況,起點就是終點,有點“畢業即失業”那味。 愛情,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當一個人愛上了另一個人,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表達出來,否則那種隱藏起來的“愛”,永遠都不會為人所知,這也就是“暗戀”,不能算真正的“愛情”。不過,一旦“暗戀”轉成“明戀”,便要在心理上做好兩手準備--如果被接受了怎麼樣?如果被拒絕了怎麼樣?有的人就是會在被第二個問題卡住,於是總是猶豫糾結,遲遲不敢踏出那一步,自然也就和所以為的“愛情”擦肩而過。 三年級的時候,成晨收到了一位女孩子的情書,他明顯對女孩沒有“愛”的念頭,但依然遲遲不開口不回應,於是估計那女孩由愛生恨,兩人連同學都沒做成了。再後來,成晨遇到了愛慕的女孩,也終究不敢踏出那一步,而隻能一直處於“暗戀”之中。 “暗戀”其實是一種逃避-- 不管當初是因為什麼喜歡上這個人(可能是顏值氣質,也可能是才華能力,也可能是人格品質,等等),一定是曾經在某個時刻在心裡埋下了一顆愛的種子。而有一天,當發現它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已經愛上了對方。甚至會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妙不可言。這樣美妙的情感體驗是令人愉悅的。為了更持久地愉悅,就要讓“愛”繼續生根發芽,所以就需要更多的養料不斷地滋養,否則很可能隨時因為養料的缺失而枯竭殆盡。於是,不斷地靠近某人,企圖通過對某人更多的互動或關注,從而讓那粒種子有所成長。那粒“種子”,似乎成了兩個人的“孩子”,可是現在卻還是隻有一人撫養著,某人還不知道。 終於,有一天,“孩子”已經很大了,需要告訴某人了,否則就來不及或者沒機會了,於是那封“情書”該問世了....但是,有的人就是會一直將這個“孩子”藏在心裡,他會找出種種借口拒絕把這個“孩子”公之於眾。可他依然會固執地認為這個“孩子”就是自己和某人的,無可辯駁。可是,某人知道嗎? 一切不經過行動驗證的猜想都隻是幻想,一切以某個荒謬的借口拒絕行動的行動都是逃避。而對於他自己,他是很清楚自己是在逃避的--他認為自己對付不了局麵,結果無法把控,所以就這樣以借口敷衍了事。殊不知,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下次。如果總是逃避地過著當下,那麼未來就會知道,現在過去了但從未真正過去。 像“暗戀”這件事,便是一種對感情的逃避。如果為了所謂“怕自己受到傷害”,從而選擇不表露自己的愛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自私,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無論能不能表白成功,其實都不知道怎麼應對,所以選擇以“逃避”的方式拒絕往前一步。殊不知,一直拖延,就可能真的無果了。 換個角度看,懷著這樣想法的“暗戀”者,似乎把自己囚禁在一個牢獄裡,把自己的想法鎖得死死的。他們對世界的態度是悲觀的,總會往壞的方向去想。難道表白失敗了,就不能做朋友了?難道臉麵就那麼重要嗎?那萬一成功了呢?假使人家也有意,不表白是不是就寒了人家的心.... “停!停!停!你不要在這裡自以為是了!喜歡就一定要表白嗎?沒錯,我可能是喜歡她,但是我又給不了她什麼。我家裡又不像那些富二代。難道跟她承諾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作為空頭支票嗎?這也太不理智了!既然給不了什麼,為什麼要說出來讓人徒增煩惱呢?”成晨反駁道。 “你還是在逃避!你沒有真正地麵對自己的內心!” “不不,建立在足夠經濟實力上的愛情才是長久穩固的。我並不想拿別人的青春開玩笑,我並不願意為了一己私欲而毀了人家的青春。”成晨再次反駁。 “一己私欲?你還想乾什麼?” “我想的是和她一直在一起啊,可是現實是我現在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條件。”成晨回應道。 “所以你認為既然沒法給人什麼,所以就不要輕易許諾和行動嗎?” “是啊,這樣想沒錯吧!就像你所說的,萬一成功了呢?成不成功又怎麼樣?成功了,確實可以在一起體驗情侶的美好生活,但那隻是在校園裡,離開了校園就可能沒有然後了!上學階段歸根結底還是以學業為重,把學習的時間挪出一部分給所謂的愛情,那麼必定會影響到兩人的學習,何必呢?而且,萬一失敗了,情況隻會更糟糕,甚至連朋友同學都沒得做了....”成晨還在狡辯。 “小夥子,你想得那麼‘長遠’呢?作為旁觀者,我覺得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你的想法過於悲觀了,而且你太想要結果了。換句話說,你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裡是急於求成的。你明明還沒有去做,就把自己點了‘桂花點穴手’,結果讓自己固步自封、望洋興嘆....” “你說的話太空泛了!能不能說細一點?”成晨表示質疑。 “你說表白成功了,兩個人的‘愛’可能會阻礙兩個人學習,但難道沒有可能是相互促進嗎?你說表白失敗了,連朋友都沒得做了,但也隻是最壞的情況,為什麼一定要這麼認為呢?如果因為‘沒臉見人’就朋友都沒得做了,這是不是又是一種逃避呢?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原因呢?你想想看,你明明還沒有去表白,卻羅列了一大堆理由讓自己不去表白,那‘不去表白’才是你的真正目的吧?” “你的意思是當我想表白的時候,我其實是不想表白的?”成晨反問。 “沒錯,因為表白的結果對你來說並不可控,所以遲遲以各種理由拒絕表白。” “那你的意思是我直接去表白就好了?”成晨疑問。 “當然最好是這樣。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一個巴掌拍不響,必須是兩廂情願。如果表白方認為對方必須接受自己的表白,那便是不尊重對方的內心,結果可想而知。對於表白的結果,是要看雙方的情況,是一種自然而然,而不是以任何一方的意願為主,不可強求。愛情,對於雙方來說,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拒絕和接受愛與被愛的權利--這取決於自己的內心。那些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愛情肯定不會長久的。” “所以,愛情本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我提前預設了自己想要的結局,結果就是不願意去表白?”成晨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沒錯,不過有一點必須說明,你當然可以提前預設結果,但是你不要對結果過度期待或排斥。預設結果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你怎麼看待預設的結果。因為還沒開始行動,結果根本不得而知。即使預設了結果,那僅僅是一個預設、一種可能而已,而且凡事都可能有‘意料之外’。這一切預設都需要在真正行動過後才能得以驗證。預設的結果應該是用來驗證的,而不是用來阻礙自己前行的。換句話說,預設結果應該是讓你更加主動、有目標地行動,而不是讓你固步自封、束手束腳。” “也許是吧,表白的結果無論如何,對我來說不確定性都太大了,這樣讓我很沒有安全感。”成晨反思說。 “是啊,主動需要勇氣,特別涉及感情這樣的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當然,也沒有人逼著你去表白。如果覺得自己暫時還沒法承受表白之後的種種結果帶來的影響,那就先擱置吧。不過,你也要做好擱置一件事帶來的後果。選擇做一件事和不做一件事,都是有代價的。不過,當你做出選擇之後,就要堅定自己的選擇,並要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朝朝暮暮、擰巴反復--如果選擇不表白,就不要總想著表白的好與不表白的壞,這樣隻會徒增煩惱;如果選擇表白,那就坦然接受結果,不要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自責。” “是啊,有道理,這些年,我一直暗戀人家,‘愛而不得’,確實總會唏噓長嘆,現在想想真沒必要啊!可能比起愛她,我更愛自己吧!”成晨有所感悟。 “嗯,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這不算愛,這隻是對別人單純的‘喜歡’而已。愛和喜歡還是有差別的。喜歡是愛情的基礎,更多的是感覺上的向往,比如人家的顏值、身材、氣質、談吐等等;而愛,涉及到性和心,需要物質和精神上的交流與合作,基於感性和、終於理性,最後達到一種情感相互交融的和諧。” “怎麼說得雲裡霧裡的,聽不太懂....”成晨腦子蹦出來一個大大的問號。 “以後會懂的。我們還會繼續探討這個話題的。而且,如果你把剛才我們探討的這些觀點平移到人生的其他場景,也會有通用之處。好好地過好每一天吧!三年級的那份情書,還是撕了它吧!時過境遷,相忘於江湖其實也不錯~” “好~謝謝我的導師。”成晨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