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總會有異常,這是再正常不過了。 異常,從人自身的危害等級來看,至少可以這樣羅列:死、老、殘、病、傷、痛、餓、渴、冷、累(沒精神)。 而從人自身的危害層麵大致有:體、心。這裡的體,大概是生理機能之意,心大概是心理精神之意。 一般來說,體死即人死,所以人強身健體大多為了益壽延年。當然,曾經也有人企圖吃什麼“長生不老藥”、練什麼“長生不老術”來乞求永活於世的.... 有的人體老而心未老,比如老頑童。有的人體未老而心已老,這樣的人更多的是年紀輕輕就歷經世間滄桑、頓感世事無常的早熟老成者,比如《紅樓夢》裡的賈寶玉.... 很不幸的是,有的人生來體殘,比如天生失明,失去了與世界互動的窗口;但可幸的是,失明可能會讓聽力更加敏覺,而且不需要過多在意他人的眼光。有的人後天意外地慘遭不幸,如車禍,可能殘了手腳,這殘疾前後的生活對比,似乎總會提醒自己抱怨世界的不公--“可惡的老天爺,憑什麼受傷的是我?”.... 生病就幸運一點了,而且更為常態。從中醫角度上講,生病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正氣不足、外界邪氣入侵等原因導致人體機能失調。而西醫上的說法是:生病主要是由於病原體的侵入或身體內部的生理變化導致的機能異常。 中醫、西醫各有各的知識體係,治療的方法也有所差異,也各有利弊。但所闡述的導致生病的基本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身體內部的功能失序和外部的入侵。好比一座城池,一個內訌或者一個外敵,就可能會有被攻破的危險。也好比一個組織,如果內部四分五裂或者在外部競爭中占據劣勢,就隨時可能麵臨破產與覆滅。 外敵的入侵永遠是導火索,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永遠來自於內部。外敵來了,無論願不願意,我們隻能迎戰。而如果內部都瀕臨崩潰,那麼即使外敵不出現,也終將會在內部發生翻天覆地的混亂與失衡--身體機能也是如此。如果不能主動地好好照顧自己、休養生息、強心健體,那麼隻能對外來的病毒投以白旗,或者是在內部機體的鬥爭中處於被動接受的局麵。 身體上的傷、痛是一時的,但如果是心裡的傷、痛卻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治愈,久治不好可能變成心病。大腦的記憶功能真是很奇妙--它既能讓自己存儲信息、形成概念、推理,從而為我們解決問題,事半功倍;同時,藏在腦海裡的那些感情上的傷心煩惱事,卻不能像電腦格式化硬盤一樣,瞬間輕鬆地從大腦裡抹除,讓人徒增負能量、越想越難過、無法自拔,甚至積勞成疾。遇到了讓心傷痛的事,隻能讓自己去思索,讓時間去治愈,似乎真的是沒有什麼更好的法子。 但是,傷、痛是因為我們對過往經歷的認知和體悟,想開了看透了,便能成為滋養我們的養料,開拓我們的視野和境界,真也是奇了。大概“煩惱出菩提”就類似這個意思吧! 餓、渴、冷、累。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累了就休息。 哦,關於冷,還有一個熱,熱了就脫衣。但是熱為什麼不算“異常”呢?因為最初的人類“亞當夏娃”可以不穿衣。理論上來說,沒有衣服,熱的時候就沒得脫了,這是一種無奈,但不算“異常”。這裡說的是衣的一個作用,是禦寒。而現今文明社會,衣的作用還有遮隱和裝扮。但是天有四季,時空有冷暖,冷的時候不穿衣或者不注重保暖,可能會被凍壞甚至凍死的。所以,冷算是一種異常,需要我們主動去防範的異常。 順便補充一下,這裡說的“冷熱”指的是讓體表的空氣維持一定的溫度,從而讓人體感覺溫度舒適。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隻要體表溫度適宜,就不會冷或熱,所以穿不穿衣其實還取決於外界溫度。換句話說,如果外界溫度適宜,穿不穿衣其實無所謂,不過要注意文明和安全就是了。 那麼話說回來,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累了就休息。問題是,“飯”、“水”、“衣”、休息的“房”和“床”從哪裡來?還有一個問題,你真的好好吃飯、好好喝水、好好穿衣、好好休息了嗎?這兩個問題會有矛盾嗎?這三個事關“活著”的基本問題,留給有緣人自省自答。 人活著,一直順遂安康是不可能的,不然為什麼我們都經常會相互祝福“恭喜發財,歲歲平安....”呢?既然人生路上總會有“異常”,不妨早做打算,主動迎戰,主導本性,強心健體,“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