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皓打開了他的語文卷子。 “一、下列選項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詞語是: A.甘拜下風、自暴自棄、一愁莫展 B.湊合、防礙、重疊 C.出奇不意、不脛而走、度假村 D.墨守成規、鼎力相助、竭澤而漁” …… 江皓發誓,他很仔細的看了一遍。 但隻找到了“妨礙”一個錯誤…… 嗯?這是小學一年級的題目?? 江皓又重新打開他的數學試卷。 沒錯啊,連“鋸木頭”的“鋸”都貼心的標了拚音。 怎麼一到語文難度就這麼大了呢? 有貓膩。 江皓仔細審視了一下這張試卷。 發現,這張試卷沒有標題。 或者說,本來是有標題的,因為試卷的抬頭一行有很明顯的空白。 但後來不知為什麼,標題被隱去了,而且沒有修改格式,就存在了留白。 對比語文、數學試卷的格式,也發現很奇怪,似乎不是同出於一套。 試題難度就更不用說了。 於是江皓舉起了小手。 “嗯?上廁所直接去就好了。” 江皓搖頭:“不是,我覺得這張語文試卷是不是發錯了?” 監考老師背著手,笑瞇瞇的走近來,瞧了一眼,說:“沒發錯。試卷難度是稍微有一點點大,好好努力。” 江皓看著老師的眼睛。 老師繼續保持著神秘的笑。 江皓也意識到了,這位老師就是故意的。 雖然不知道是因為什麼,不過,江皓作為一個做題家,他亦有做題家的尊嚴要捍衛。 先不管考場外有什麼意外的情況,總之,既然這張卷子已經交到了他手上,他就必須要寫出完美的回答。 這是他作為一個一路殺穿高考,考上燕大的做題家的執著。 江皓不再想別的,抓起筆。 題來! …… 第一題,找錯別字。雖然看起來很惡心,實際上也確實很惡心,但江皓之前隻是失在大意,認真找,還是能找出來的。 A選項,“一愁莫展”錯了,應為“一籌莫展”,藏的很惡心…… B選項“防礙”有錯,不待多言。 C選項“出奇不意”應為“出其不意”。 D選項雖然都是對的,但“墨守成規”和“竭澤而漁”都是特別易錯的詞,很多人會寫成“墨守陳規”和“竭澤而魚”,導致四個選項一看都對,細看皆錯,進而搖擺不定。 隻能說,出題者的心裡指定有點陰暗…… 江皓於是在第一題邊上寫下“D”。 這一題花的時間,就和他寫整個數學卷子的時間一樣多。 嘶,語文竟恐怖如斯。 …… 接下來的題目,江皓都看得非常謹慎。 不敢走錯一步路,不敢漏看一個字,唯恐那個陰暗的出題者在那挖了個坑埋伏他。 猶如初進賈府的林黛玉。 不過,他畢竟是從高考中殺出重圍的人。 在武俠小說中,那也是大宗師般的強者。 初出茅廬的小菜鳥最多借著他不注意,猛的抽他一冷子。 等到他反應過來,勝負就沒有了任何懸念。 江皓就這麼一路寫到了作文。 “小學生活快要過去了。在這幾年的學習和生活中,你一定有一些特別的感悟。請以此為主題,寫一篇五百字以上的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小學生活快要過去了…… 江皓看著作文題目,扶額苦笑。 不算前世的話,貌似,他今天才算剛入學? 不知道讓他做這張試卷的幕後黑手是誰,但,顯然手尾沒處理乾凈呀。 露出馬腳來了。 好吧,先審題。 這題也沒什麼可審的,很空泛,很適合小學生胡編,因為任何感悟都行。 出卷者大概是想讓學生寫一篇記敘文。 諸如通過學課文感受到農民伯伯多麼辛苦、爸爸媽媽多麼愛自己之類的。 或者在學校裡和同學一起做值日,感受到了團結就是力量。 但讓江皓來寫…… 那必然是直接整篇議論文。 江皓在心中構思好了大致的結構,便提筆: “近來閱讀僧肇的《肇論》,於《不真空論》之一段尤為感觸,其論雲:「夫以物物於物,則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誠哉是言也。 這段話以佛家空性之眼光闡述魏晉玄學中的名實之辯問題,頗有見地,實與西方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所提出的“能指”與“所指”的概念不謀而合。 眾所周知,“能指”與“所指”是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核心概念。在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抽象概念的語言符號稱為能指,而語言符號所表示的具體事物稱為所指。例如,作為語言符號的“桌子”這個詞是能指,而作為具體事物的桌子是“桌子”這個語言符號的所指。 由於語言在本質上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用“桌子”表示桌子,而非用“板凳”表示桌子,是漫長的歷史歲月以來社會約定俗成的產物,並非從來如此,也並非永遠如此。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此或即僧肇所言之「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 作為傳遞思維的工具——語言如此,作為傳遞語言的工具——文字也是如此。早在東漢時期的許慎便已在假借之定義中提示了此點:「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此時,假借字變成了能指,被假借的語言成為所指了。” 江皓寫到這,有點累了,停筆甩了甩手。發現題目還空著,便起了個“名與實”的標題。 嗯,前麵是征引文獻、歸納總結,接下來就要到提出自己新見的時候了。 不然的話,隻是羅列前人的觀點,就失之陳舊,沒有新意。 “然而,無論是僧肇還是索緒爾,都忽視了一點,即賦予實在以名的主體存在——人。 人的思維,是一個太過復雜的結構,即使以現代心理學的手段,所能認知的也還甚少。但至少,我們已經真正重視了人的心理作用的神奇。 孔子何以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為他看到了人心所具有的將物「即名而就實」的能力,即使是所順之言,也會因名不正而害成。 為何曹操的望梅止渴真的能夠實現?因為人對於梅子的心理認知,竟然能將「即物而履真」成為現實。 歸根結底,語言也隻是人的心理認知的一部分。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隻是科學認識語言現象的起點,而遠非終點。近年來,由喬治·雷可夫創立的認知語言學,或許可以為心理學視閾引入名與實的研究提供借鑒。” 嗯,最後還順帶展望了下未來。
第13章 坑爹的筆試(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