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花 一覺醒來花未眠, 淚珠柔弱動心弦。 雨淋日曬寒光照, 來去無聲誰可憐。 當代詩詞圈有許多狂人,號稱當代各種格律第一,其實,無論是論意境還是論文字功底,這樣的詩,才是真正地在談情。 首先可以談一下絕句的對仗和意境的深化。 對仗有多種方式,有明對,有暗對,有意對,有形對。尤其是寫律詩的時候,為了避免【四平頭】,就以形向意對過度了,後麵中正會專出一書,講解各種不同的對仗手法。 中正有一首七絕,論意境之高深,可以堪稱古今第一七絕,古今無數絕句,都不可超越之,後麵會發布並解讀。 這裡這一首,屬於並對斜發的對仗方式。 解析: 1,一覺睡醒,(因為睡不著,便走出屋去看花)發現,花兒還沒有睡覺(擬人化,把花朵比喻為人)。 2,露水掛在花朵上(本是自然現象,因為上句的擬人化,而被比喻作淚滴),仿佛是花兒的眼淚。花兒柔弱無比,令人黯然神傷。 3,(想起平日裡:)火熱的太陽照曬她,寒冷的雨滴去打她,就連冷月的光輝也好像是在欺負她。 4,花開的時候沒有聲音,花謝的時候也是無聲無息,有誰會憐惜她? 延伸解讀: 古往今來,隻聽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誰聽說過,愛醜之心,人皆有之? 應該很少見罷。 人們愛好美好的事物,如花開,春來,月圓,旭日東升,夕陽唯美,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等等。 向往美好,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也是人類的本性。 但是沒聽說有人憐惜如鉤一樣的彎月,憐惜花謝春去冬來,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 甚至,楓葉滿地紅,很多人還會很歡喜,不因為楓葉凋零而悲傷,隻是覺得滿地的紅葉好美。 花葉飄零,象征著生命到了盡頭,有可喜之處嗎?沒有。 春天繁花盛開時,遊客們欣喜萬分,等到秋天山上光禿禿的一片時,遊客就少了很多了。 到了寒冬,如果不是還能打雪仗,看雪景,恐怕都躲進屋子中烤火去了罷。 男人們喜歡青春美女,你聽說過幾個男人喜歡老太太?女人們喜歡帥哥,你聽說過幾個女人喜歡老大爺? 恐怕很少。 即便是相愛的夫妻,到了老年,愛情也變成了親情。早就沒有了當初的那種“喜歡”。 日升月落,歲月更迭,世界或許本來就是無情的。書上有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 所以,花美的時候人們賞玩采摘,花謝的時候人們遠離漠視,多情的人也隻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世上有賞花者,有摘花者,有賣花者,有食花者,有摧花者,獨無憐花者。 可見,人性使然,不可逆。 紅樓的葬花吟之中也有描寫,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林黛玉葬花,為了花朵謝去而哭泣,這種事情,恐怕也隻有書中才有了。 天地之間,本來就沒有凈土,沒有那種所謂的香丘。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何況人? 中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