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的性格=先天+後天(環境+身邊的人); 做為孩子時我們覺著父母十項全能,做父母時我們覺著孩子是孩子; 但真實的父母有太多的無能為力,真實的孩子其實懂的比父母以為的多得多! 有一對夫妻,大學同學,畢業後結婚生女,可謂婚途順暢,事業平穩。三十多歲後,女兒上了中學,他們也迎來了十餘年的婚齡。妻子與一位闊綽的老板情投意合。老板找到丈夫,說:我有老婆還有一雙兒女不可能離婚,也不想讓你們的家庭破碎,但又想跟你妻子保持“知己”關係,所以你看這樣好不好,每星期你給我兩三天,我會盡我所能補償你,這樣你我的家庭都能持續下去,也不會讓家裡人難堪,各取所需,誰也不吃虧!丈夫在最初的憤怒、苦悶等種種情緒緩和下來後,看著默認一切的妻子,然後跟那老板白紙黑字的定了一份年資30萬的合同。老板二話不說,簽字畫押,附贈丈夫全年的高檔煙酒奢侈品一堆。 初中的女兒升入高中後入住寄宿學校。夫妻二人與老板再無顧忌。老板登堂入室,不止跟丈夫喝酒打屁像哥們,還會向“第二老丈人”一家進貢,可謂皆大歡喜其樂融融,十餘年後才漸趨淡化。 這十餘年間,夫妻二人都覺著自己做的表麵功夫十分完美,女兒毫不知情,但實際上他們的女兒從開始不久就感覺到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家裡的各種蛛絲馬跡早就落入女兒的眼裡,更何況還有鄉裡鄉鄰的促狹私語不時傳入女兒的耳中。隻是女兒什麼也沒說,因為她不知道怎麼麵對父母,怎麼麵對現實,一直裝著不知道而已。這對她的性格,以及她自己的感情婚姻有了長足的影響,成年後本來有個打算結婚的對象,但事到臨頭她就反悔了。 孩子對父母的言行是最敏感的; 孩子知道很多父母以為他們不知道的秘密; 今天的孩子是以後的父母,父母也曾經是孩子; 人生的不同階段,互為因果! 人的性格大都在12歲前形成。形成的過程中,孩子所接觸的每個人都可能對其造成影響,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話哪個行為會對一個孩子形成觸動,進而在孩子的心靈上形成波瀾,擴大到影響一生。 是故,我對孩子一直存有最大的敬畏! 當然了,孩子是糙養,還是精養,那就看你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要求了。是求量還是求質?是求表麵健康還是心理健康? 有位母親,她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在七夕節時拿出私房錢效仿父親給她買戒指。她高興滿足極了,四處炫耀,看我這兒子。她還半認真半玩笑的問兒子,長大了也給女朋友買戒指嗎?兒子回答,才不給她買,我隻給媽媽買。她平日裡最樂於曬的就是兒子把她當成唯一,把她當成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 但這樣真的好嗎?你就不怕你兒子有太多的戀母情結,將來對他的個人感情婚姻造成嚴重的影響? 養孩子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本人呢? (本節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