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建成時,鮑家好好辦了次揭牌儀式。 “育達書院分院”的招牌在陽光下分外鮮明,紅漆大字讓人看了都熱血沸騰。 盡管使用“育達”的名字,想占些梁先生學塾的便利,向民眾表明“小初銜接、共生發展”,但人們依舊喜歡把校名稱作“鮑家學堂”。 人們就是這樣,誰出錢多就向著誰說話。 當然,就連罵街,說的也是“鮑家學堂”—— “鮑家學堂真不是東西!放著全村這麼多孩子不收,專收外村人!” “也不能這麼說,村裡孩子也收了,就是不多。” “收個屁了收!就收二十多個,還有這麼多不能上學的呢!” “就是!鮑家學堂是咱村的,憑啥不讓咱們村孩子上學?!” “連廚娘都招外村人,這還是不是疏河村了?你們看看,村西邊還是疏河村嗎?” “他們也不收村裡的山貨!” “山貨?收了啊!今兒早我還賣了木耳呢,你們去賣沒收嗎?” “唔……我還沒去。” “沒去你叨叨什麼!” “可老代家的去了啊,鮑家沒收!” “為啥?” “好像是說他家處理的不乾凈,反正我沒看出哪兒不乾凈。” “扯什麼山貨,說學堂呢!鮑家學堂教的叫什麼《三字經》,我看牛小柱和王七斤天天早上哇啦哇啦背,還會寫不少字了呢! 你們說,就那倆娃笨的,超過十根手指頭的數都數不過來,他們都收,現在都會寫字了,俺家娃那麼聰明,他們愣是不收!” “你家娃聰明?要說聰明得是俺家娃!俺家娃嘴甜,還會看眼色,誰見了不誇?” “你家娃嘴甜聰明有屁用,人家不也沒收!” “那、那是俺家娃不稀罕去!他們學的那玩意太簡單!” 就這麼說吧,造謠和傳謠的人家,不但孩子進不了鮑家學堂,連山貨人家都不收。 更有趣的現象出現了:除了疏河村一部分人,沒人再提“半頭鬼”這個外號,鮑家人不管走到哪兒,都有人熱情地打招呼。 村西的出入口也熱鬧起來,不再是鮑魁一家人常用,而是外村人都從這個口進出。 這是外村人自發自覺的做法,怕常進進出出與疏河村人發生摩擦,給鮑家人添麻煩。 但低頭不見抬頭見,總有機會能碰上,疏河村人也確實有找茬的,外村人都是能讓就讓,不與他們計較。 而新村長趙金貴也嚴厲約束村人:“再讓我知道你們沒事找別人麻煩,別怪我不客氣! 以後你們家生孩子上戶籍、分丁田、婚喪嫁娶、借錢的、找保人的、辦路引卡戳的,甭管什麼吧,都別想村裡給你們支持! 尤其是征兵征徭役,第一個征你們家!” 鮑家學堂收的二十七個孩子,十八個出自趙姓十五戶。 李蔚玨最近一直誇駱毅:“小妹厲害呀,村學收了村裡的娃,但討厭人家的一個都沒收,還把好名聲傳揚出去了! 村裡人想說咱家不好,都沒人信!” 李蔚玨對駱毅越發好了,每天回來教她更多的知識,自己學到什麼就教給駱毅什麼。 包括給縣衙謄抄舊年卷宗的一些信息也講給駱毅聽。 李蔚玨很高興能有謄抄卷宗這份工作,因為律法書籍很難買到,卷宗上卻能看到相關條例。 謄抄時凡是注有依照哪條律法、采取什麼判決等內容都是他學習的好機會。 他可以做筆記,卻不能把筆記帶出衙門。 所以每次都在腦中背下來,再與筆記上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完善,然後回來就講給駱毅聽,也是給自己復習一遍的機會。 還有縣誌、縣治圖、官署圖、水利圖等等,能記下的回家都默寫和繪製出來,然後與駱毅一起學習。 李蔚玨總想: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妹那麼小就要操持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很不容易,不能讓她隻圍著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轉悠。 最主要是,李蔚玨發現小丫頭總是能第一時間明白他的意思,還始終保持興趣不減,這與別的女孩子可不一樣。 就連學塾那些同學都不如她。 可謂是誌同道合。 唯獨一點不好——交到小妹手裡的錢,甭想要出一個子兒花。 “小妹,給我二兩銀子,我明日想買個算袋。”李蔚玨申請經費。 “算袋?那是什麼?”駱毅問。 李蔚玨:“放算籌的袋子,裡麵也可以放筆和硯臺。” 駱毅:“爺爺不是給你做了牛皮掛包了嗎?不就是給你裝筆墨的?” 李蔚玨:“學裡流行竹筒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兩頭還得包黃銅皮,可好看了。” 駱毅:“不行!一個袋子要二兩銀子?再說你明明有得用,非要重新買,奢侈!” 李蔚玨:“我給你拿回那麼多家用,你就給二兩還不行?” 駱毅:“過年時爺爺不是給你壓歲錢了?用你壓歲錢買去!” 李蔚玨:“十兩壓歲錢,我給你買頭花和點心就花了六兩!好歹讓我留點兒壓歲吧!” 駱毅:“甭跟我廢話,不給就是不給!” 李蔚玨掏出五百兩銀票在駱毅麵前抖:“這個月的,你要不?想要,拿五兩碎銀子換!” 駱毅:…… 乖乖掏出五兩碎銀子,還被搶走二十幾個銅板,然後得到五百兩銀票。 花五百兩銀票買五兩碎銀子,兄妹倆皆大歡喜。 現在鮑家的經濟狀況是,隻要胡澤胤和黃酉不上山打獵弄回毛皮賣,李蔚玨就是家裡賺錢最多的人。 有時候兩個月、有時候一個月,就能拿回五百兩銀票。 鮑魁和白彙根本比不過他。 為啥賺這麼多錢? 那得問黃縣丞。 可若真去問黃縣丞,他準保要感謝李蔚玨:“賢侄啊,你那《版權保護令》提得太好、太及時了,簡直是專門保護咱們書坊的! 你知不知道,現在配圖版《三字經》和《蒙求》的訂單都排到明年初了! 不說咱附近幾個州府都來人下訂單,就連京城那邊都要書呢,知縣大人親自給張羅的! 賢侄,你說咱要不要多開幾家分店?要不,各州府都設一處書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