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老大名叫於河,是去年剛搬來的新戶,據說是在山東老家傷了人偷跑出來的。 他有個遠房表哥住在孫好幾,他就投奔表哥也來到了這個小村子,在表哥的幫助下找了一間親戚閑置的房子住了下來。 剛來的時候村裡人聽說他在老家傷過人,心裡還是很恐慌的。但村長要把他留下,其他人不敢說什麼,隻能對他都盡量避著躲著。他一個人在村子裡待了大半年,倒也本本分分,沒乾啥出格的事。 轉年的冬天,於河六十多歲的老父親也尋著他找了過來,爺倆就這麼在孫好幾過起了日子。有好信村民問他家裡的情況,他說山東老家還有個老娘和正在上初中的妹妹,等這邊安穩了再接過來一起生活。 於老大今年大概有二十四五歲的年紀,長得高高壯壯的,皮膚有些黑,五官倒也端正,再加上平時注重穿著,雖然沒有啥好衣服但總洗的乾乾凈凈板板正正。一眼望去倒也是個精精神神,外表不錯的小夥子。 因為剛來一年多,他的山東口音還是很重,和村裡的老人們聊天,別人總是聽不太懂他說啥。有時候年輕人在一起也嘲笑他說話的腔調,於河總是表現得很有耐心,臉上笑嗬嗬地看不出一點生氣或不高興。誰家有農活他也主動過去幫忙,從不嫌苦嫌累。 相處久了,大家也就忘記了他打傷了人偷跑過來的事,對他印象都很不錯。 可人的本性想改是很難的,盡管他偽裝的再好,終究還是會顯露原形。 家裡隻有他和老爹倆跑腿子,沒有女人約束。冬天農村沒啥活,晝短夜長,閑的五脊六獸的小年輕們就混到了一起打撲克、玩紙牌。賭注也逐漸從一毛錢的小打小鬧一點點往上提高,漸漸有了賭博的小勢頭,興致高了經常玩到半夜不回家。 玩到半夜又費神又費力,這幫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就開始動起了歪心思。今天偷隻雞,明天偷隻鴨。 冬天天冷家家戶戶睡得都早,半夜早就睡得沉了,而且窗戶上為了保暖又蒙著塑料布看不到外邊的情況,經常是早上起來才發現家裡雞鴨被偷了,等出去找,那些丟失的雞鴨早就進了這幫偷雞賊的肚裡去了。 經常聽到有人家招了賊,但因為也沒丟啥貴重東西。往往都是發泄一下罵幾句就不了了之,早上就經常聽到潑辣女人站在家門口咒罵偷雞賊。 小七月家因為有大黑看護吵醒了主人。王老師夫妻倆發現的及時,所以雞沒丟,賊不但餓著肚子還被咬了一口,從此對大黑懷恨在心。 丟雞的事發生後,王老師夫妻倆商量了一下,在灶臺的北墻那邊搭了雞窩和狗窩,把大黑和幾隻老母雞一起搬進了屋。 幾個孩子不知道那晚發生的事,小七月依舊每天去借書還書,強子仍是天天找蔡江和幾個淘小子瘋玩,小寶天天黏在爸媽懷裡撒著嬌……。 時間很快,馬上又到春節了。 今年的春節早早的就忙了起來,王二嫂提前發了兩大盆的黃米麵蒸粘豆包,又煮了大半鍋的豆子做豆餡。 豆子洗了提前泡一晚上,第二天燒大火煮一個多小時才能把豆子煮爛糊,等晾涼了就盛出來攥豆餡。 攥豆餡包豆包是個大活,這個時候鄰居們就互相幫忙,大姑娘小媳婦圍著炕沿坐一圈,兩個手各抓起一把豆子使勁攥成不大的圓團。豆餡攥的越緊豆包就包的越好。所以孩子們攥的豆餡鬆鬆軟軟的,經常被挑出來返工。 豆餡攥好了,就等著發好麵了。王二嫂掀開放在熱炕頭的麵盆,隻見原本隻有半盆的麵經過一晚上的發酵竟然膨脹老高,滿滿一大盆擠開了蓋在上邊的竹蓋簾。 這時候王老師的力氣就派上了用場,他挽起袖子,雙手伸進發麵的大鐵盆裡開始“酷哧、酷哧”揉麵,他邊揉麵王二嫂邊往裡續生麵,不一會就把黃米麵揉的油光鋥亮。 “二哥,你這麵和的可真好,你看你這乾啥像啥,我家老六就不行,讓他揉麵一點勁都沒有。”住在西院的劉嬸羨慕地說。 “你可別誇他,他也就能乾點力氣活,你看你家他劉叔多厲害。人家在村裡當會計,掙得也比我們多多了。聽說你家都要買電視了?”王二嫂便往盆裡舀豆子邊問。 劉嬸子一聽來了興致:“是呀,我家老六去縣裡問了,說年三十之前就能到貨,今年過年你們都來我家看電視吧。”她麵上掩飾不住得意。 “太好了,太好了,我們要有電視看嘍,”小七月興奮地說。 “還早著著,你這丫頭著啥急?”劉嬸子笑著打趣道。 麵揉好了就開始包豆包了,這是小七月最愛乾的活。她學著媽媽的樣子也揪下一個小麵團,在手裡按壓成碗狀,然後再把攥好的豆餡包進去捏圓,一個豆包就包好了。 “媽媽,鍋燒開了,已經十五分鐘了”,強子坐在灶臺邊邊燒火便朝屋裡喊。 “來了,來了,”王二嫂樂嗬嗬地應答著掀開鍋蓋,瞬間撲鼻的香味溢滿了整個房間……。 “真香啊,媽媽我想吃豆包,”三個孩子守著鍋臺眼睛冒著亮光,小寶更是流出了口水。 “好、好、都吃都吃。” 王二嫂邊應和著邊忙著撿豆包。 她拿出幾個放在盤子裡用嘴吹了吹先遞給了小寶,然後是小七月,強子,讓孩子們先吃, 又裝了滿滿一大盤子吩咐強子飛跑著給姥姥家送去,讓小七月也給今天幫著包豆包的孫大娘和劉嬸子也各送去了一些。 王二嫂家今年春節蒸豆包比別人家都早幾天,因為她要忙著給大家做衣服。 王二哥攢了好幾個月工資,湊錢給王二嫂買到了她心心念念的縫紉機。 王二嫂心靈手巧,她裁剪的衣服樣式特別好看,而且自己能想出很多的花樣來,每次小七月穿著媽媽做的衣服去學校,同學都羨慕夠嗆。 現在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許多,村裡幾乎每家人家過新年也都能給家裡大人孩子添件新衣服。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王二嫂這麼好的手藝,所以很多都過來找王二嫂幫忙。 王二嫂看都是鄰居,平時關係相處的又好,不好意思拒絕,誰來求她都應承了下來。自從有了縫紉機,她幾乎每晚都忙到半夜。孩子們早就呼呼大睡的時候,她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吱吱呀呀”地踩著縫紉機。 王二嫂忙,王二哥更忙。 他帶著把剃頭推子,跑到東院孫大娘家給大夥理發去了。因為王二嫂在家忙著給村裡人做衣服,怕粘上頭發茬,正好王老師就有了名正言順不在家理發的借口。 小七月也高興的很:“終於不用再掃滿屋的頭發,也不用再聽媽媽嘟囔滿屋頭發茬太臟了”她在心裡偷樂。 於是,在春節到來的前十來天,男人們頂著臟兮兮的頭發擠到了孫大爺家,女人們帶著各色各樣的布料聚集到了王二嫂那。每個人臉上都溢滿了對新年到來的歡欣和喜悅。 臨到還有兩天過新年了,王老師終於把村裡大半數的老少爺們的頭發理完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又繼續忙著他的第二個大活:“寫對聯。” 這也是過新年小七月最喜歡的事,晚上哥哥弟弟早就呼呼大睡了,她還伏在在桌子旁邊陪著爸爸寫對聯。 一晃好幾年過去了,她對這些對聯也是熟悉到了隻要爸爸提筆寫下第一個字,她就能把上下聯和橫批完整地背出來,有時候她覺著老對聯不好聽,還會隨口而出創作出一幅新的對聯來。 小七月喜歡看爸爸寫毛筆字,也羨慕爸爸的字,她偷偷地拿著筆模仿著練習,可怎麼也寫不好,不是橫不直就是撇歪了。她為自己的一筆醜字直嘆氣。爸爸安慰她要長期練習,說寫毛筆字需要耐心和毅力,七月總覺自己耐心和毅力不夠。 到了除夕早上,七月早早起床貼對聯,她拿著媽媽用麵熬成的漿糊挨個把對聯刷好,再跑出大門口貼上。 漿糊一出門就凍住了,往外邊大門上粘貼很費力,七月就用手心把漿糊捂化後一點一點貼好。這樣上聯、下聯、橫批貼一個大門需要跑三趟,然後還有“肥豬滿圈”、“牛馬成群”、“金雞滿架”、“抬頭見喜”“出入平安”……,四五個門上的對聯加上掛錢福字等貼完最少一個多小時。 七月凍得成了白眉毛的老太太,但她樂此不疲。這活又冷又繁瑣,哈哈,家裡沒人跟她搶。 她就這樣一直樂嗬嗬地貼了好多年的對聯。 過年了,家家戶戶貼對聯、貼福字、粘掛錢,掛燈籠,穿新衣,整個村子都喜氣洋洋,滿村飄香。 “過年真好,”七月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