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節 瘋子向左 天才向右(1 / 1)

回到家,我杵著拐杖,仔細打量這個離開了三周的家,它依然乾凈整潔。伊森抱著我去泡澡,因為我現在的腿傷需要熱水活血化淤。泡完澡後,伊森幫我擦乾身體,然後抱我回臥室休息。我像個小孩子一樣,接過他遞來的睡前熱牛奶一飲而盡。   我拍了拍旁邊的位置,對伊森說:“伊森老師,請給我講睡前故事哄我睡覺吧。”伊森調皮地退去睡衣,回應道:“好的,今晚的睡前故事有點顏色喔……”   離春季開學還有幾天,我回到書房重新開始埋頭苦讀。伊森搬來擱腳凳讓我抬高左腳,因為在書桌前久坐,左腳踝非常難受。傷筋動骨一百天,我每天在房間裡杵著拐杖行動,好在樓層間都有小電梯,省去了下樓梯去廚房客廳,或者爬樓梯去露臺曬太陽的麻煩。   重新麵對論文的困境,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如何進入天才雲集的MIT讀了三年博士的。每天麵對大量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我的大腦快要崩潰了。如果能夠交給計算機來處理分析、歸納總結後簡化又準確的數據,那該多好啊!   “人類比其他動物更需要發現模式。在復雜的情境中識別物體的能力是一種概括能力。”這是我們學校神經科學係統教授托馬索·波吉奧的名言。人類相較於其他動物,有著更為強烈的需求去發現和識別模式,因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模式識別能夠幫助我們簡化這些復雜性,找出其中的規律和趨勢,從而做出更為準確的預測和決策。   這種在復雜情境中識別物體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高度概括的能力。麵對大量的信息和數據時,我們需要從中提取出關鍵的特征和元素,形成一個簡化的模型或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種概括能力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也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不把這些枯燥乏味又重復的工作交給人工智能和機器去完成呢?讓它們高速識別和概括,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和分析,自動識別和提取出其中的模式和特征,從而做出更為準確和高效的預測和決策。這種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將推動各個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也將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   人工智能是指機器能夠具有與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能力。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56年的美國漢諾斯小鎮的達特茅斯學院。當時的參會成員討論了多項在當時計算機技術水平下還未解決的問題,並共同為這一領域起了一個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被公認為人工智能的元年。   人工智能是機器執行與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能力,例如感知、推理、學習、與環境交互、解決問題,甚至發揮創造力的未來世界的願景。   回想起導師在1995年讓我大量閱讀哲學、心理學等方麵的數據,並建議我翻閱關於人類神經科學方麵的文獻,我深知導師對我在人工智能方麵有所建樹的期待是有深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