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曉艾換上跑步服,輕手輕腳地走進客廳。落地窗前的沙發上,蘇子憲仰麵閉目,發出均勻的呼吸聲。一縷溫潤的光線順著窗簾的縫隙打在他的睫毛上,金色的光暈沿著他舒展的麵龐在氤氳暗淡的空氣中傳播著。“原來年輕本就自帶光環。。。”曉艾一邊暗自感慨著,一邊緩緩地將雙腳伸進跑步鞋裡,背上雙肩包,極力控製著手腕上的力度,將大門關在身後。 還未到早高峰時段,街上的行人也好似受被這初夏的慵懶感染。人們或衣著寬鬆、手提早點麵色惺忪,或三三兩兩地蹬著單車,投射在樹蔭間隙的身影緩緩移動著。夏日的清晨暖陽乍現,金色的光暈從藍天的盡頭漫出來,角逐在透出葉脈的片片生機之間。許是昨夜酒喝得有些上頭,曉艾竟從這片片灑下的明媚光陰下,嗅出了一股清冷的氣息。那許是劃過心間的一縷風吧。。。 曉艾高高束著馬尾辮,一頂純白色無頂的遮陽帽灑下一小片陰影在她的額前。BJ外向熱烈的天氣不比倫敦小家碧玉般的氤氳,幾個月戶外運動下來,普通棒球帽根本無法招架京城炙熱的陽光和火爆的風沙。她兩側的顴骨處已經曬出了幾個細小的斑點,照鏡觀察下來,竟有“農村包圍城市”、由點成麵的趨勢。“看來乾什麼要喝什麼!有心有力,裝備還得跟得上!” 她一邊活動了幾下腳踝,踱著步拉伸著肩臂,一邊邁開雙腿,緩緩朝著工作室的方向小步奔跑起來。從蘇菲的公寓到工作室的步行距離大概五公裡左右,基本跟曉艾平日晨跑的距離相當。步履飛馳間,耳邊的風聲與眼前晃動的長卷交錯而過,世間百態盡收眼底。這種奔襲於腳下的通勤方式,成為了曉艾每周一次雷打不動的節目。 這是條精心選擇的晨跑路線,穿越了一片最具京韻的胡同區域。前些年政府為了整肅市容,將主街上的沿界麵都按照民國風統一粉刷過,看得人淚目。這種千篇一律的“刷粉”工程,灰白分明,確實整齊得令人肅然。但卻像是一排排被畫了大花臉的演員,濃墨重彩、千篇一律,個性泯然,廬山真麵目更是早已無從窺得。而住在這裡的居民好像也對這種“市民工程”甚是無感,外麵折騰得再熱鬧,胡同深處那幾間小平房總歸還是最初的模樣;嘖嘖稱嘆的該是那些坐車飛逝而過的遊人。視角不同,體會自然有異!不過這本也可以理解,“裡子”如何,那是歲月搓磨出來的。需要粉飾的,從來隻有“麵子”。 最後一段路,要穿過幾條蜿蜒相連的胡同。這些小巷子就像是皮薄兒餡兒大的餃子,走道壓縮到最小,剩下的區域統統留給各個院內加建的單元小房子。四合院門頭大多還保留著朱紅木門、灰墻磚雕的規製,有的“大戶”,還能在殘留的門墩和和高懸於門楣之上的門簪上窺得一瞥當年的真容。但胡同內的公共區域總歸沒有納入“美化工程”的政府預算,就隻能任由著它曾經的美好隨著歲月的流淌和日益湧入的人口大軍的搓摩下,無奈地模糊了原本的樣貌。院內卻內有乾坤。一個不大的四合院,七七八八分隔下來,竟住了十幾、二十戶人家。鄰裡之間,不說摩肩接踵,總歸是人聲、狗聲、咳嗽嘆氣聲、打嗝放屁聲,聲聲入耳,無處遁形。日復一日蝸居在這麼個人口密度奇高的方寸之地,除了不斷弱化的感官,定也是要晨起打坐、睡前誦經,方可煉成金剛不壞之身般的平心靜氣。 這些狹窄的胡同內大多僅可容納單向行駛的一車進入,最窄的幾處,被加建的平房突兀地擋住前路,僅供兩個人摩肩而過。每每跑過拐角,瞥見那如豆腐塊般切得齊整的“加建房”,粗糙的水泥外墻上方嵌扣著一方如鐵籠般橫縱交隔地打滿鋼條的小窗,曉艾總忍不住揣度著:“這墻內的天地大概也是不得已與不心甘交雜吧!方寸之地的‘鐵窗生涯’就如同這隨時端著一顆心,警惕著被人聽墻角的人生,日日謹言慎行,步步如履薄冰!” 這片倔強得有些擰巴的胡同區域,由來已久。暖陽初升的清晨,市井的“煙火氣”乍現,這是一股暖意融融的嘈雜。從同一院內、不同煙囪裡冒出的縷縷白煙像是比賽般競相攀緣著,混雜著吆喝聲、遛鳥車悠閑的叮當聲、甩鞭子的劈啪聲以及街坊鄰裡的招呼聲,生命之氣、希望之光、人間百態從這裡升騰起來。 今晨曉艾跑得有些氣喘,許是疊加昨天的攀巖運動量著實有些大。推開工作室的院門,四下靜悄悄的,隻有幾隻嘰嘰喳喳的小麻雀,踮起腳尖站在園中開得正盛的紫藤花架上四下張望著。曉艾迅速放下背包,拿出儲物櫃裡的洗漱用品和留存在工作室的一套褲裝,快步走進沖涼房洗漱更衣。很難想象這處緊湊兩進院的四合院落在建築師的掌間被改造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外企標配的茶水間、休息室外,工作室還專門改造了一間廂房用作沖涼房。位於另一間廂房的休息室,充分考量了會議和娛樂休憩的多功能需求,除了配備了放映設備、遠程會議設備、高功放音響外,更是小吃、咖啡,甚至酒水都一應俱全。休息室的角落還擺放著兩張可遙控放平的單人躺椅,甚至還貼心地配備了一次性使用的類似床單的墊巾。簡直就是把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多功能公寓搬進了辦公室。 想想設計師難分晝夜的工作模式,的確大多數時候很難嚴格區隔工作和私人生活時間。曉艾前一陣為了趕進度,數度加班熬夜到淩晨。困倦得實在沒有勇氣再將寶貴的睡眠時間浪費在一來一回的通勤路上,索性也就顧不得其他,倒頭在休息室的躺椅上合衣昏睡到天明。而後直接在公司洗漱更衣,開啟繼續戰鬥模式。這種足不出戶的循環往復,車輪戰般疲累著片刻不得閑的神經。兩耳不聞窗外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於雇主而言,一間小小的休息室,承載的卻是種“隻爭朝夕”、激發自驅力的高效之法。 “子欲取之,必先予之!”英國人的治下哲學,中西方融會貫通,讓人嘆服!隻是那些墻內每日陷於無形枷鎖的同僚,卻還在沾沾自喜著“以公司為家”的福利,心甘情願地被剝削了時光而渾然未覺。 兩天後,項目公司組織了一次規模龐大的方案評審會。甲方從總部到分公司的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內部、外部顧問、行業內專家,各色人等,坐滿了一個能容納五六十人的大會議室。不得不承認,這家地產公司能在短短十年內躋身業界前十,的確有其過人之處。除了老板有勇有謀,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厚積薄發外,更是用一套“社會本就江湖,團隊本為兄弟”的“野路子”,拉出了一支敢打能扛、“狼性”十足的隊伍。當然,拚搏、責任趨同的結果也導向了相比於其他行業更為豐厚的回報。記得有次Charles曾眼中冒著光,用異常誇張的表情描述了甲方公司年會上血脈噴張的一幕: 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隨著各個項目公司的銷售數據在大屏幕上逐一滾動跳躍,眾人眼神中的期待,瞬間在堆積成山的金山銀海麵化為出瘋狂的光芒。一隻羊變成狼不算什麼,一群變成狼的羊,那就是一支無往而不利的裝甲師團! 這確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地產時代!就連大學本科需要五年時間才能畢業的建築學專業,近些年也在地產行情高歌猛進的推波助瀾下,成了各大工科院校錄取分數線的佼佼者。想想也沒錯,“十年寒窗”,夢想遠沒麵包來得更為現實! 曉艾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倫敦大學學院的一個同門小師弟。成績優異的他建築學碩士畢業後,毅然拒絕了多家設計事務所的邀約,義無反顧地回國投身了一家Top 10地產公司。曉艾當年還很是為這個才子沒能學以致用而扼腕嘆息了一陣兒。現在想想不免自嘲,許是當時自己太主觀也太理想主義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小師弟也許隻是為人更為通透罷了。既然終點可期,那麼義無反顧地奔向這個看起來更加觸手可及的前程,也許確是個經濟、高效的選擇。 更何況,建築師的經驗和業績,十年未畢能磨得一劍。天賦和運氣則更是無法排進計劃表裡的不可控因素。相比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斷跌入泥坑再艱難起身,趨利避害,向光而行,人之本能使然。 但腳下的人生,心中的夢想,以及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歡笑和淚水,真的能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效率和得失嗎?
第24章,子非魚,焉知魚之樂?(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