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冬天肯定不如東北冷。我沒有去過東北,無法對比體驗。但金埡高中的冬天對高中學生來說冷不冷是你的意誌,而不是溫度。這十多年,全球氣溫變化大,有溫室效應,有厄爾尼諾效應,每個地方的氣候都在變化。有時熱得坐臥不安,隻能依靠空調。每個家庭晚上都開空調,在城市,聽到那種悶沉的聲音,有時同樣涼快得難以入睡。有時冷得不行,人們安裝暖氣,再冷都不怕。但那是城市,在農村乾農活,你麵對寒冷的氣候,你發現人類很渺小。 達縣十二月份平均氣溫-1到5度。如果是現在,有保暖衣服穿、有加厚的鞋子穿,0度上下氣溫真得是不算什麼。但我們讀書的時候,衣服都是不怎麼保暖的,腳上的鞋子更是很不嚴實。走在路上久了,裡麵有濕濕的。如果一直動還問題不大,如果停止下來,坐在教室裡一節課,腳上就感到冰冷,腳掌似乎都麻木了。顯然,鞋子進水了。 我們學校附近沒有什麼大建築物,早上一般會起霧,水塘或水田的水麵上會有一層薄冰。淘氣的孩子會用木棍敲碎薄冰,然後在一塊大一點的冰塊中部用嘴裡的熱氣慢慢吹出一個小孔,再用稻草或其它繩子套住冰塊,提起來玩來玩去。天氣冷,短時間冰塊不會融化,這是冬天孩子們的樂趣之一。 山路上一般有霜,路滑,不小心容易摔跤。在學校,水泥路上霜就少一些,房子上、樹上、草堆上、菜上會有霜。在外麵走動,即使沒有刮風,也覺得特別冷,特別是臉上。在教室,幾節課坐著不動,不冷才怪呢!有些同學,穿三四件衣服,兩件襪子,兩件褲子,鞋是棉的,幾度的天氣就不會覺得冷。但如果穿兩件衣服、一件褲子、一件襪子、普通布鞋或解放軍膠鞋,說不冷的學生一定是練過功夫的,如周同學就是這樣。他穿的就是上麵說那樣標準,他有毛衣,他不愛穿,他真的是身體好。還有個後來當兵的王同學,人比較高,也是這樣。 我這樣穿,說不冷是假的。但怎麼辦呢?辦法有:坐在教室,兩腿夾緊,身體略微收攏,靠近桌子一點,時不時搓一下手或一隻手放褲子口袋,貼近大腿皮膚,另外一隻手做筆記,讓老師看到。然後少說話,集中精力聽課,慢慢也就不覺得冷了。當你集中精力聽課,跟著老師的思路一起遠行、一起思考、一起疑惑,那一點點寒冷其實就不算什麼了。下課後,上廁所要爬坡,跑一跑,跳一跳,身體又暖和一些。 五十年代出生的一名作家在隨筆裡說:饑餓是歌詞,寒冷是音符,又冷又餓就是一首歌。有些人在這首歌中發出對冬天世界的怒吼,有些人在歌中滿含眼淚,有些人卻在歌中唱出動聽的旋律。我們這些中學生,麵對一點點饑餓與寒冷,實際上沒有人哭泣。在學校,大家都差不多,想想父母在家,數九寒天在地裡勞動,兄弟姐妹在野外放牛或打豬草,他們不冷嗎?不餓嗎?八十年代的學生還好一些,六七十年代的學生,經歷的饑餓與寒冷更多,他們不是更加堅強嗎?我們很多老師都如此,所以他們看到我們的冷沒有特別的心疼。 在學校,遠離父母,沒有電話手機,你就是冷,也沒有辦法告訴父母。所以,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忍著,畢竟還有兩件衣服,冷不出大問題的,箱子裡再找一件衣服還是有的,但穿在一起有點不協調,就不想穿。有些老師也非常理解,上課前讓我們所有同學都站起來,在座位附近跳一會兒,大家都這樣,氣氛熱起來了,感覺就溫暖多了。有時,同學間位置靠近一點坐,把窗關多一點,也發現暖和多了。 我見過村裡一個姓李的表叔和自己親舅舅冬天穿草鞋(相當於現在的拖鞋與空氣的接觸麵積)做農活,難道他們不冷?我看到父親冬天穿短褲下糞坑救母豬,那是又臟又冷。我看見體育老師冬天洗冷水,平時上課就一件長袖體恤(師母說體育老師現在還健在,90多歲了)……寒冷與饑餓一定要麵對時,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我們唯有意誌力和想辦法才能戰勝,這種意誌和智慧是今後生活的經驗與信心。比饑餓與寒冷還要考驗人的是遇到工作與生活的困境或絕境,如何走出困境?如何絕路逢生?那更是需要經驗與無數的智慧。我在金埡高中不到兩年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的啟發與磨練非常大,再加上在幺塘初三的積累,我學會了忍受與想辦法改變困境。即使到現在,有些人如果像我這樣,麵臨的壓力或煩惱非常多,也許早崩潰了。但我仍然沒有徹夜難眠,沒有暴跳如雷或垂頭喪氣,我必須不失眠,否則我就不是金埡高中的學生了,不是在那個環境磨練出來的學生了。每個人必須學會睡覺與忍住脾氣,否則一切就會是惡性循環了。 有個英語老師,在我們學校做過副校長。他說他鼻竇炎非常厲害,冬天非常不舒服。吃了不少藥,沒有好轉。怎麼辦呢?別人告訴他一個方法:每天洗臉時用冷水上下循環搓鼻梁,反復搓,堅持不懈。他堅持做了,後來鼻竇炎居然好了。 人很多時候會有苦處或痛處,一言難盡,苦不堪言。一種方法就是在自己的苦處或痛處撒點鹽,讓它痛多一些,再忍住,堅持,慢慢就不痛了。當然,這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等你找到最好的方法時,也許已地久天荒,還不是沒有希望了嗎。有人說經常處於半饑餓半寒冷的人可能更加聰明或長壽,我不知道是否正確,但我知道人總在想溫暖或飽食中前行,不是不可以,但這樣的情況比例少,人多是在阻礙中前行,受點風寒與饑餓,才能真正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