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北地區的清明節前後,細雨綿綿,天氣涼爽,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家鄉最舒服的季節。各種樹兒發出新枝、各種青草綠綠蔥蔥,杏花、桃花、核桃花、李子花、梨花、石榴花,非常多,特別是梨花,是我們隊的隊花,白裡透紅、紅裡含紫,幾百顆樹,幾萬朵花,讓人目不暇接。 小時候,見得最多的是梨花、李花。吃得最多的是李子、梨。也許是品種的原因,我們生產隊的梨一定要黃透了才好吃。半熟的梨吃起來淡淡的,不是肚子餓,真的是不想吃。那個時代,缺吃少穿的,半熟的梨也搶著吃。李子又不一樣,半熟的李子吃起來很酸,但農村孩子似乎很適應酸。所以比較起來,我們是願意吃李子的。李子在我們小時候,可以從6月吃到8月份。不過,我這樣的農村娃兒,從小看到高中了,對花有點麻木。對於水果,到了學習緊張的時候,也興趣不大了。 我的家鄉在襄渝線上,距離重慶約300公裡,成都500公裡,安康400公裡,襄樊640公裡。所以達縣是湖北、陜西、四川三省都有點“近”的地方,很多風俗習慣滲透了三個地方的文化父親曾經說過:我們家的老祖宗幾百年前應該是湖北人來達縣做手藝然後留下來做上門女婿然後一代代繁衍下來的。每個人要追宗溯源太難,一定要說自己是那個名人的多少代子孫太難。所以,沒有多少辦法去想太久遠的根與情。我摘老襄渝線在網上這麼一段文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這樣一群人,高喊著“備戰備荒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錚錚誓言,響應毛主席建設三線紮根三線的號召。在鄂西北山區會戰,他們就是修建襄渝鐵路的鐵道兵戰士。從此襄渝鐵路,便成為一代又代鐵路人留下難忘回憶的心靈驛站。……”我周末走在襄渝線上,我寫作文也多了一些素材。 清明節後,老師和我緊趕慢趕,高考新課勉勉強強學完了。5月8日要預選,實際上就是這次考試後,上線的同學繼續高考復習,準備7月份大考。沒有上線的就高中畢業了,回家等7月份回來拿畢業證。我們班同學,多數是恨不得明天就畢業考試,對他們來說,在學習是受罪,每天上那麼多課,就是上午或下午都睡覺或看小說也覺得時間慢。我就相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巴不得一天有30小時。學校的食堂師傅好像認識我一樣,每次晚晚去打飯都會開玩笑一句:大學生來了,今天多吃一點哈!我原來對飯堂的工作人員不滿意,讀初中是因為排隊擁擠,工作人員沒有少批評和挖苦我們,說我們學生不自覺,排隊連豬都不如,總是推來推去,擠來擠去,秩序非常不好。 也是可以理解,一個小飯堂,幾百人吃飯,每個人自己備碗,就3個窗口打飯菜,一個是女生打飯窗口、一個是男生,一個是教師的。 老師的當然舒服,人少,菜飯是不一樣的。女生命又好一些,女生人數少一些。男生可苦了。 我知道預選對我來說也是考驗,如果預選都上不了,就太丟人。四川預選考試上線率40%,也就是五分之三學生是參加不了高考的。這在那個時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在誰都可以參加高考,機會給了每個同學。 其實,那個時候中考預選更加殘酷,隻有2%的初中生能夠入圍決賽考試,太殘酷了。我就是因為英語拖後腿,盡管數理化300分隻丟了2.5分,但我還是沒有入圍,那是那個時代我們這些偏科學生的悲哀,如果是現在就不會發生那樣悲傷的事情了。 我要在一個月內復習七科,算起來6+6+4+3+2+2+2=25本書,我要在一個月內完成復習,非常充實而刺激。不過,書多也未必都要看,翻一下,最終還是練習多一些才能應對考試。不過老師說,預選題不難,差不多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合格考題,所以內心深處並不怕這次考試。隻是不能大意失荊州,還得基礎知識復習到位。所以,一個月內,我天天都做題,老師印了一些,資料上有一些。 每天做題很辛苦,父母親很理解,每個星期多給我一元錢。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我可以每天吃一次肉,這是多麼讓人感動而幸福的事情。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不是在艱苦環境生活與奮鬥過的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天下父母,十之八九對孩子都是願意嘔心瀝血的,“春蠶到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往往用來形容老師對學生對教育的精神,其實我平心而論,老師能夠真正找到的太少了,反過來父母親才是真正在“愛絲一分都抽盡,蠟油一縷滴都燃光”。父母親的愛是實際上最偉大的愛,比其它任何愛都高十倍以上。 五月前後,小麥穗已經金黃金黃地在四川大地的每個山丘、平原、窪地、梯田上美麗的綻放,如果你在山峰上遙望那一片片一層層一團團金黃中有點綠色的風景,你就知道春天真正到了,新的一年第一次大的收獲真正來了。我周末,也喜歡蹲著家附近的小麥地裡看書,靜靜地,除了遠處的牛叫與鳥鳴,地上黑螞蟻、毛毛蟲爬來爬去,你能夠清楚聞到的就是小麥成熟的清香,就像剛剛喝過麥乳精的女孩與你近近說悄悄話聞到的那種氣味,可以意會,難以言傳。 你看過《靜靜地頓河》嗎?你看過《白鹿原》嗎?你看過《紅高粱》嗎?你看過《平凡的世界》嗎?,小麥地裡豐收的喜悅,讓部分正值青春、荷爾蒙激素升華到最高點的農村熱戀中的青年成熟男女忘情地常在小麥地裡慶祝豐收、享受美好春天,然後來年就多了幾個*取名麥生、春生、春來等等的孩子,你不能亂笑,更不能褻瀆小麥,四川農村大地上沒有什麼比收獲小麥、稻穀、玉米更令人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