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18日,端午節,星期六。學校放假一天,加上星期天正常放假,就是兩天。 四川達縣過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慣,但包的是小粽子,裡麵全是糯米。蒸熟後有包裝葉子的味道,談不上好吃,僅僅是一種風俗習慣而已。我來海南後,海南多是包大粽子,裡麵有肥肉、瘦肉和蛋黃,有些還有豆類。包好在鍋裡蒸煮幾個小時,裡麵的肉與蛋黃等熟透、米粒中滲透了粽子葉的特殊味道,吃起來比較鮮美。但也不能吃多,糯米不容易消化,特別是對老人而言。 自打我有記憶開始,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大人會點上艾條,在屋裡屋外熏一遍,說是為了趕走蛇蟲鼠蟻。端午節很少包粽子吃,趕上農閑的時候,大人會歇下來給我們炸麻花,或是做幾個葷菜當做過節。至於劃龍舟什麼的,因為我們附近有州河,有條件開展這樣活動,但也隻看到過一次。整個過程除了人多,並不精彩,沒有電視裡那樣場麵。 記得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是講述關於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那時候我才知道,端午節應該包粽子吃,還要劃龍舟,以此來紀念大詩人屈原。達縣的端午節實際上少吃粽子多吃麻花。過端午不吃粽子吃麻花,為什麼?說起來,那個時代的整體貧困讓人既心酸又無奈。 我寫到這裡時,專門給老母親打了一個電話。母親電話裡說她大腳趾拇有點腫,一個星期沒有出門了。我安慰母親,慢慢會好的,痛就對癥治療。然後與母親談起端午節的事情。 母親說:我們這裡都吃應季的,端午節前割了麥子,磨了麵粉可以炸麻花,所以才流行吃麻花;中秋節前收了稻穀,才有糯米和紅豆做粽子吃。 母親說:農村人祖祖輩輩都是靠天吃飯,那個時候,一大家人能吃飽飯尚且還是件難事,誰還會在乎過節吃什麼呢?所以,在我們那裡,麻花成了端午節的一大特色。如今,各大超市和商販也會有粽子賣,但賣麻花的生意比賣粽子的生意更好,因為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大家似乎習慣了端午節一定要有麻花吃,即使不在家裡做,也會上街買一些。 或許有人會說,糯米一年四季都能買得到,或是用前一年剩下的也可以包粽子。話雖不錯,但現實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早些年的農村家庭人口多不說,能分到的田地卻很少,關鍵是產量也上不來,老一輩的人都曾餓過肚子,深知糧食的來之不易。 對四川人來說,大米是主食,自然不會占用稻田來種產量低又不實用的糯米。即便要種糯米,也隻是在水田邊上圈出一小塊麵積,種上幾十株糯米禾苗,用於中秋節包粽子和打糍粑。 做這種栽種計劃的人家,在我們那裡很常見,因為都是窮苦家庭出身的,能靠自己種出來的糧食,就絕不會花錢去買。 少劃龍舟的原因更簡單了,劃龍舟需要船、安全方麵困難大、經費也沒有,所以政府是不想組織這樣花錢多還危險的活動。 端午節,家裡有小孩子的,大人會一早去山坡上,采一些艾葉和白篙回來煮水給孩子洗澡,這樣一年到頭身上都不會長疙瘩。小時候每年都用艾葉煮水泡澡,身上確實沒長過什麼疙瘩。現在很多人把這個方法用在了孩子身上,效果也不錯。 我自從工作以來,端午節都在海南過,幾十年都沒有體會到家鄉的端午節了。在我看來,端午節也罷、中秋節也罷,雖是一個節日,但它更是一種思念家鄉的味道。我已經遠離了家鄉,已經“蛻變”成一個不肖子孫,老祖宗的很多東西都給我忘記了。如果說,還有“思念與牽掛”,那一定在夢裡或記憶中。 小時候總覺得沒有粽子的端午,是不夠完美的,如今長大才發現,有了粽子的端午,更加懷念小時候一家人,圍在桌邊吃飯的情形。 其實,端午節吃什麼、怎麼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哪怕是最簡單的儀式,吃著最簡單的飯菜也是滿足的。因為,所有的節日儀式,都是為了一家人能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價值和意義。 過端午節那天,媽媽沒有炸麻花。不是媽媽不聰明,是忙起來沒有時間去做。偏偏這事情也巧,二姐男朋友(後麵簡稱二哥,現在都這樣叫,習慣了)的父親是廚師,會炸麻花。端午節那天,二姐回家過節,帶了很多麻花回來。 以前,吃麻花都是上街買,買得不多,吃起來特別香。現在看到二哥家送很多來,媽媽同意我吃,我吃了好幾個,覺得特別香甜。 端午節的晚上,我在看書,聽到父母親與二姐的對話: 會兒:你咳嗽好一點沒有? 感覺還是那樣子,有點覺得痰多。二姐回答說。 父親問:你看過醫生沒有? 去看過赤腳醫生,醫生說觀察幾天看看,拿來幾包咳特靈吃。 過了端午節,你讓*勇帶你到達縣職工醫院檢查一下。 他爸爸也是這樣,老咳嗽。我擔心是不是他爸爸傳染給我的。 這也說不定,你在他們家交往也兩年多了。他爸爸是什麼病?媽媽問。 不曉得。他爸爸也固執,有病不看醫生,就拖,或看一下赤腳醫生,拿點藥,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一直都是這樣,但過一段時間又這樣,周而復始。 好的。我禮拜一就請假去檢查。二姐回答說。 然後,他們又說其它事情,說了不少。我看書的思考壓過了聽力,他們交流的內容漸行漸遠。 後來知道,二姐檢查出有肺結核。醫生說還不算嚴重,人年輕,好能夠治好。但至少需要治療半年。藥不算很貴,但吃的“利福平”之類藥,對耳朵有點副作用,要注意觀察。 肺結核在八九十年代多見,不少人因為肺結核影響一生或失去生命。即使現在肺結核還是常見傳染病。隻是國家重視,醫療條件好了,肺結核治療也免費了,肺結核不在那麼可怕。我就記得小學老師的女兒初中就得了肺結核。 肺結核在現在學校也經常用,一方麵因為它是呼吸道傳染病,非常容易通過飛沫或呼吸道或消化道或飲食傳染。而且它的潛伏期長,有些人感染了不發病,很容易忽視。同時,感染而沒有發病的人有傳染性,他或她傳染給別人,別人發病了而自己可能沒事。 我因在學校分管體衛藝工作,對肺結核知識略知一二。有個肺結核專家電話與交流,他說:A感染了沒有發病,A傳染給B,B發病了,然後做篩查,發現A也感染了。A及其家人還認為是B傳染給Ta,對B有意見。實際上,一定要有意見,應該是B對A有意見。但另外兩個人,可能是相反的情況。故醫生說究竟誰是傳染源,並不好界定。所以,實際肺結核傳染病防治中,溯源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預防與治療才是最重要。早發現早治療才是最重要。 世界上很多事情往往這樣,真正的真相被少數人知道,少數人不說,所謂的“真相”其實是假象,甚至真相永遠沒有被人知道。 世界上很多事情,當事人如果不說,便沒有人知道。比如說,C同學的一支筆放在桌子上,E同學看見是D同學順手牽羊拿走,但E同學從來不說,忘記或保守了這個秘密,C同學一輩子都想不明白:她的那隻筆怎麼就莫名其妙不見了。她也許認為是風吹走了或老鼠拖走了等等。 去年夏天,自己家裡飯廳桌子上擺了包裝小麵包,我早上看過,是8個,中午看還是8個,下午回來,沒有注意多少。晚上吃小麵包時發現少了一個。我問內人:你吃過小麵包嗎?內人說:沒有。我當然相信內人不可能在這件事情上講假話,畢竟就是一個小麵包而已。 那奇怪了?家裡沒有來客人,家裡就兩個人。一個小麵包不翼而飛,沒有道理呀!想來想去,一籌莫展。我不敢吃剩下七個小麵包了,我想象豐富,糾結於這裡麵有問題,小心為妙。我就沒有動這七個小麵包,讓它放那裡。過了兩天,又少了一個。我納悶極了。 我家有天外來客?小鳥飛進來吊走了?後者猜想有可能性,因為周圍確實有小鳥,它們也有能力飛進來乾這事。至少,道理上說得通,天外來客就不可能。如果可能,我就是全世界名人了。 我百思不解的事情,發生在身邊。但真相還是知道了。有一天我炒菜時,搬動一下煤氣罐。我分明看到了麵包躺在角落。雖然不是兩個而是一個。但這真相大白了。 不可能是內人惡作劇,顯然唯一可能“作案”的是老鼠。我覺得老鼠在這件事情上非常有趣,主人不在家,它們在我家裡大鬧天空,肯定跑到桌子上快樂地玩耍,聞到麵包的氣味,出於本能就想小麵包往“家”裡拖,可能還沒有完成任務或中間路上遇到什麼事情,就半途而廢,丟在煤氣罐下麵角落了。 我的分析就是這樣,我認為真相就是這樣。我釋然了。 二姐得了肺結核,我們家任何人沒有埋怨她。隻是吃飯方麵她用自己專門的碗與筷子。 二姐夫男朋友家更沒有嫌棄她,反而二姐男朋友父親特別拿出錢給二姐看病買藥。其實,過了半年左右,我在達縣中學讀高三,有一個周末下山到城裡看病,在柴市街遇到二姐和二姐夫(他們關係特別好,現在依然如此)。二姐夫還給我五塊錢。 我內心非常感動。本來二姐治病就非常花錢而且因為是傳染病,大家是擔心與害怕的。但二姐夫一家與她能夠患難與共、視二姐如“自己兒女”一般,不得不說他們家是善良而值得信賴的一家。 事實上,二姐的病大半年就痊愈了,然後在我讀高三的時候,他們結婚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我在學校,因為那時正是1989年備戰高考如火如荼的時候,不是周末,父母親也沒有告訴我。 二姐結婚了,雖然她不聰明,但她有極高情商。二姐夫有生病的父親、不是非常熟悉農業的母親(會抽煙,有點相信迷信)、一個妹妹兩個弟弟,房子非常小,土地也不多。但二姐成為他們黎家的正式媳婦後,依靠自己的勤快、特別會處理事情、威信高,不到一年時間就把他們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完全變了一個家似的。 直到現在,二姐依舊是家裡的主心骨,二姐夫的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已經生活得很好,但二姐在他們家基本上就是“當家人”那種威信。當然,二姐夫媽媽健在,從輩分上說二姐還是媳婦,是一個好媳婦。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個好家庭,這話非常正確。 我們每個人在在生長過程中都可能生病,小病可能很快痊愈。但有些病,象肺結核、風濕、腎炎等等病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徹底好的。這時,首先,我們自己要重視和有信心,病不能拖、也不能不管,因為不經過治療就能夠自愈的病少,多數是拖不好的。其次,需要我們要告訴自己家人或朋友,大家一起努力。第三,一定要相信醫學和醫生。到合適的醫院看病,不要相民間土方、不要相信鄉村醫生(個別有經驗的除外),更不能相信迷信。最後是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要調節心態,配合醫生,堅持正確的治療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心情。隻有做到上麵幾點,每個青少年在成長中遇到的疾病都是能夠治好,不會影響我們今後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