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山大隊到興安縣城六十多裡,九點多鐘,張廣到了縣城。 進城後到了縣裡的國營商店,裡麵人頭攢動,正是熱鬧的時候。張廣給媳婦買了盒雪花膏,又暖和了十幾分鐘,然後從商店裡出來,騎著車走街串巷。 “收骨頭,一分錢一斤。”張廣扯開嗓子吆喝起來。 現在辛苦點沒什麼,以後就不用去當農民工了,老了也不用去翻垃圾桶。不過,再到老的時候,視頻該刷得刷,小說該看得看,長知識。 如果重生前多刷點多看點,是不是就能有更好的賺錢法子了?至於南下倒騰東西,可不敢去了,自己還年輕,可不能走在犯罪的道路上。 當下,收骨頭似乎還是個新鮮事,有不少問的,賣的卻極少,大多數都當垃圾扔了。 張廣受到啟發,找到個環衛工,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 張廣上前笑著問:“老哥貴姓?” “有事?”男子看了看張廣,疑惑的問道。 張廣指了指自行車後麵的麻袋,說:“我收骨頭,問問你這裡有沒有,一分錢一斤。” 一番交談,男子姓劉,張廣從他運垃圾的倒騎驢裡翻出不少,上稱一稱,三斤多,張廣給了四分錢。 然後換了條街,如法炮製,又和一個環衛工約好,給他攢著骨頭,過兩天來收。 中午的時候,張廣在飯店吃了碗麵條,又轉悠了兩條街,才騎車往回走。 到家的時候,林彩英已經做好了飯,小米飯,豬油渣,排骨燉土豆,吃的張廣有點撐。 吃完飯,張廣到父母那裡,讓父親和大哥得空給做幾個曲盒,張國興得知張廣要用骨粉喂豬,仔細詢問了一番,叮囑張廣謹慎些,別冒險。 母親一再囑咐,去縣城路上小心點,末了又偷偷塞給他一塊錢和二兩糧票。張廣抱著母親親了親,老太太一邊笑一邊打開他,“去,多大人了,沒個正形!” 出了院子,張廣揣在兜裡的手緊緊攥著錢和糧票,鼻子酸酸的,有媽的感覺真好,那份關心、那份疼愛,讓人如此的享受,隻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那麼的美好。 回到家,把錢和糧票交給林彩英,林彩英說:“媽又給你錢了?” 張廣點了點頭,“嗯,偷偷給我的。” “你拿著吧,有什麼用得上的該買就買,別舍不得。” “我媳婦真好!”張廣抱起林彩英在地上轉了個圈。 振東在炕上說:“爸爸,我也要轉圈。” 林彩英打了張廣幾下,“快放下,抽什麼風,哄你兒子去。” “好的。” 到除夕前,張廣又跑了兩趟縣城,收了八十多斤骨頭,找了個破麻袋裝好紮緊,放在院子一側的雞架上。 空氣中鞭炮味越來越濃,老百姓不管怎麼節省,過年的鞭炮是不會省的,無論如何都要有個動靜。 張廣自然也準備了,而且還買了一盒小的鞭炮,東北這邊叫小洋鞭。他拉著林彩英和他揪著一個一個的放,振東看的躍躍欲試,張廣便把小鞭炮插在雪堆上,抱著兒子去點,振東害怕,點了幾次點不著,張廣就握著他的小手,點著後抱著他往回跑,鞭炮響起,小院裡也傳出父子倆歡快的笑聲。 張廣翻出振東的小燈籠,裡麵放上一小段蠟燭,振東立刻興奮的蹦蹦跳跳,拎著燈籠要去找幾個哥哥玩,張廣便帶著他去找振江。 三十這天一大早,林彩英開始打漿糊,求大隊衛生所老中醫寫的春聯拿出來,奶奶和母親剪的掛千(流蘇)準備好,夫妻倆一個抹漿糊,一個貼。屋裡貼完了貼外麵,金雞滿架、肥豬滿圈、出入平安等等。 貼完春聯貼年畫,年畫買了兩張,一張是《楊八姐遊春》,一張是《千裡送京娘》,最後,張廣又把燈籠掛到大門上。 頓時,小院裡滿是節日的氣氛。 忙活完,林彩英開始切酸菜剁肉餡,夫妻倆一起包餃子。 鞭炮聲越來越密集,一整天都不會停,振東已經和幾個哥哥玩瘋了,滿村子跑。 晚上八點,張廣打開廣播。裡麵傳出聲音: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張廣不由自主的手頓了一下,多少年沒聽過這個節目了。 化好的凍梨,糖塊、瓜子也都拿了出來,一家人其樂融融。 十點鐘,兒子閨女都睡了。夫妻倆開始煮餃子,煮好了餃子又一起放鞭炮、發紙。 回屋叫醒兒子,小家夥迷迷糊糊的吃了兩個餃子,然後又沉沉睡去。 夫妻倆吃了餃子,等到十二點半才睡下。 第二天,一家四口回到父母家。 林彩英和李秋芳、劉春紅把周淑琴攔在了廚房外,有她們三個就夠了。 老太太閑不住,總想到廚房幫把手,張寬便拉著母親坐到了炕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陪著母親聊天。 中午,豐盛的團圓飯準備好了,紅燒鯉魚,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回鍋肉、蒜泥血腸,還有皮凍。 炕上一桌是女人和孩子,地上一桌是男的。 張續拿過一瓶本地特產興安大曲給幾個人滿上,舉杯碰了碰,張廣仰脖悶了一大口,這種酒度數不高,也沒有那麼辛辣,入口後咂麼咂麼,還有點淡淡的糧食的甜味,很好喝。 母親在炕上喊道:“他爸,你們幾個慢點喝,別喝多了。” “不能,又沒外人,他們幾個也不貪杯。”張國興說道。 張續拿著酒來到炕桌前,“你們也喝點,這酒度數低,也不上頭。” 周淑琴看著三個兒媳,“你們喝吧,我不喝。” 張續拿過個小碗,倒了點酒遞給母親,“媽,你喝點,喝點白酒有好處,驅寒活血。” “我可不喝,怪辣的。” “不辣不辣,您嘗嘗。” 周淑琴拗不過兒子,隻好接過碗嘗了嘗,然後一皺眉,“還是辣,端走吧,我可喝不了這玩意。” 奶奶嗓子不大好,張續便沒給倒。 張續給自家媳婦和兩個弟妹倒了一點,又回到座位。 吃了團圓飯,倒上茶水,端上凍梨、花生。老人們給孩子準備了紅包,照例在孩子那走個過場,然後父母“幫忙”收好。 張續兄弟三人互相也給各家孩子準備了紅包,雖然是送過來還回去,但過年了,必須有這個形式,給孩子討個吉利,當然,張寬是吃虧的,因為他家隻有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