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三、第四論,便是要修到何者境界,要從何處開始修行。二子清心,且聽我言” “道途萬裡,始於跬步,人族修仙第一步,便是內視自觀 內觀觀什麼?觀的是性靈,是慧光 雖說凡九竅者皆可修行,但那些披毛一族若得機緣靈氣入體,便可內觀。披毛一族有靈無慧,生的蠢笨,所以那點性靈慧光如暗室明燭,開始修行如走進暗室,一眼內視,燭火自明 踏入道途易,卻走的很緩慢,道途漫漫其修遠兮,所以造物主給予他們悠長的壽元 而人族生有靈慧,這靈慧天地造物對人族的饋贈,也是對人族的桎梏詛咒。人就是太過聰慧了,慧光耀耀如晝,那性靈便如白晝隱星,目不可查。 慧光承欲,人欲駁雜,所以人欲滾滾的眾願紅塵遮擋性靈,無盡業火燎燒性靈,就如同千山萬障疊巒壁,此為心障” ‘是意識壁’! ‘胡說,明明是認知障’ ‘哈哈哈,我突然想起來,葉子說道祖姓李名耳時,把那老頭嚇得一激靈,真是好笑’ ‘這雲彩是個好東西,時速怕是能有50節了吧’ ‘閉嘴,別擾我聽道’ ‘.....’ “修道有八境,問道、道體、練心、道基、道果、斬紅塵、道神、逍遙遊。 這八個小境界又可以歸納為四個大境界” 素山道人拂塵一揮,拂塵玉絲分出數縷來,玉絲如墨在青雲之上勾連出幾個境界的名字 這玉字字形修長優美、轉圜流暢;其筆畫纖細而剛勁挺拔,其結構嚴謹而神采俊逸;字體為大小一致的豎長方形,懸在青雲之上,浮現出青玉色澤,細細瞧去,當中還有斑斑鎏金之色流轉,靈動非常,顯得極具美感。 ‘這是什麼字體,大學生’ ‘看著像是篆書,但是咱那邊的篆書自行都比較圓潤一點,大多都還帶著甲骨文象形文思的味道,篆書如鳥如畫,這幾個字看起來更為工整、更為修長。大學生?大學生呢?怎麼沉默了?’ ‘...別吵了,讓我想想,我肯定見過這種字體’ ‘俺咋瞅著像道士黃紙上寫的那種呢’ ‘不對,對了!’ ‘啥對不對的?不就是幾個字嘛,依俺看....’ ‘是中山篆!’大學生在葉明識海之中喊出聲來,聲音之中夾雜著復雜的喜悅和一絲難以置信 ‘中山篆?’葉明也好奇地加入討論,素山道人見他沉思著,也暫停了授道 ‘對!就是中山篆!’大學生按捺住驚喜,向識海會議的另外三人同步這一信息 ‘77年,考古界發掘了戰國時期中山王墓,墓中出土的器物上刻著這種篆體,家中有長輩愛好金石拓印,專門買來這種字帖臨摹,所以我曾在家中見過這種篆體’ ‘哈哈哈,我們真的有可能再穿越回去!’張海員也興奮起來 ‘那趕緊讓老道講啊,那些小說裡不都說了嘛,破碎虛空就能回到地球了。’ 之前的那些虛無縹緲的創世故事和過於抽象的哲學談玄,都讓這個樸素的廚子昏昏欲睡,但他燉牛骨湯閑暇時也曾閱文無數,尤其喜歡那些庫庫升級然後打敗一個又一個BOSS怪的修仙網文 此時聽聞境界升級就可能回家了,頓時也不困了,也聚精會神的聽著素山道人講授大道,生怕漏掉隻言片語 素山道人見葉明抬頭,閉目望來示意他接著講授大道,心中泛起一絲暢快笑意 ‘俊徒佳旭,入吾轂矣’! 他清了清嗓子繼續說下去 “首先是道初三境,問道尋我、鍛煉道體和紅塵練心 其次是得道築基,凝結金丹的道基境界 再之上邊是修紅塵、斬紅塵凝結道嬰的道果、斬紅塵、道神三境界 最後便是逍遙遊” 素山道人頓了頓,有些悵惘,似是心中對這些境界又無限的懷念與向往 “這八個境界並不是完全依靠體內真氣的多寡劃分的,突破境界的障壁在於道心的歷練與升華。我門中就有前輩先賢朝夕之間鑄就道基矣,也有先賢道心破碎,從道神境界一跌再跌,直至跌落凡塵 故此你二人切不可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的錘煉心境” 二人起身作揖,口稱受教 素山道人擺擺手,繼續講道 “第一個境界是問道境 要問道求真,是為了心念通達神識無偽,蠃鱗毛羽昆生而有靈,但隻有人族,生而有靈慧。靈慧善偽,天地神鬼皆可欺,唯有人本心不可欺。 問道求真無非求一個‘真我’,這個問道求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並不是說通過柴扉問道就境界大成、道心通達了。 這是一個貫穿人族一生的‘叩問’——何為真我? 這靈慧天地造物對人族的饋贈,也是對人族的桎梏詛咒 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人生在世,悠悠百載,多少人‘我不知我’渾噩一生呢?又有幾個旁人能為我‘知己’呢? 即使是很多得道修士,機關算盡、忙碌一生,最終也沒能全性祛偽 但很多鄉野賢士,一聲未曾修真,也能一朝頓悟全性祛偽” 葉明聽得入神,沉吟出聲“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素山道人撫掌大笑,“正是詩中真意,問道就是問我,問我為誰?問我何憂!問我何來去?問我欲何求”! 郎朗笑聲驚散雲邊烏鳥,素山道人心有所悟,顯得精神有些振奮,接著說到 “第二個境界是道體境, 要多讀書,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呼吸自然,與天地共鳴,吐納天地靈氣,將天地靈氣化作我之真氣,拓寬丹田氣海容納真氣,漸通經脈竅穴,身強體健,發掘肉身潛力,然後神通自得 這也是你們入山後要做的事” “這第三境界是練心境 要趟入紅塵,明事理知進退,洞悉人心,知旁人苦衷、曉人性貪嗔癡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歷經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方可明心近道。 知大道不可乎驟得,如此這般才可入道築基”。 “這道初三境並非在破境後便停止了,尋我、修身、問心,此三事者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