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靈韻天成(1 / 1)

元氣結構和物質結構一樣在分布上都有著一定之規,但要在浩如煙海的元氣亂象中將既有的規則梳理出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餘風將體內殘餘不多的靈氣聚於雙眼,天地元氣大海中細密如雲卷蠶絲般的元氣流變管道便現出真形,元氣管道之外則是純粹、無序、狂暴的天地元氣,將散亂的元氣管道擠壓得更為混亂。   凝神觀察身周三尺內的元氣結構片刻,他抬手掐訣,以陰神時期的凝練靈氣之法將混亂的元氣加以控製、約束,而後再對元氣管道進行細致精微地規整、連接和重塑。   最後,則將元氣拘入到連成一體的元氣管道中,使之貫通如一,如此,便水到渠成。   僅這小小的丈許之地,就花了餘風將近半個時辰才梳理完成。   這時他已是額頭見汗,口中也不由自主地吐出一口濁氣。   不過能將第一步工作完成,接下來應該會快上不少。   他微微點頭,卻忽覺身下有些許濕意傳來,這是?   水?沙粉化成的水?   原來如此。   餘風終於明白過來,那海水之所以會凝成沙粉狀,就是因為其內中的元氣結構被破壞,使之完全獨立成一粒粒最基本的形態。   而一旦將元氣結構還原後,那沙粉狀的水便也還原成最尋常的狀態。   當然,餘風還原的並非是水的元氣結構,而是天地間最一般、最普遍的元氣結構。   如果說天地間最普遍的元氣結構是一張隻有橫縱網格的白紙,那麼世間萬物的內中結構就是在這紙上的文字以及、畫作。   兩者的繁復程度絕不是一個等級的。   以餘風目前的能力,理清一般的元氣結構已非易事,而若要去探明自然造物的內中結構那無疑是天方夜譚。   搞清楚了這片透明沙海形成的原因,餘風心頭微喜,忙起身將不遠處的一小塊青沙捧入手中,而後,凝神梳理起青沙周圍的元氣結構來。   片刻後,看著掌中的一捧綠葉碎屑,他再次點了點頭。   世間萬物,大到宇宙諸天萬界,小到山丘砂石草木,都是由天地元氣孕化而來。   而造成所有造物形態、質性差異的根源,除了其本身的基本構成不同之外,還在於捏合、編織、排列這些基形的元氣結構不同。   眼下這些沙粉便是構成世間萬物的最基本形態,他們並未損壞,隻是將他們組合拚接成自然造物的元氣結構碎裂了。   就像一道由磚石砌成的城墻,不是因為每一塊磚石都碎成粉末才倒塌,而是因為將石頭粘合在一起的黏土消融,磚石由一而萬,不成整體,所以一推便會散掉。   餘風將周圍碎掉的元氣結構重新塑就之後,這些沙粉便會自動與這些元氣管道聚合,進而將自身還原成自然造物最正常的形態。   當然這些造物內中的結構並不是由餘風塑造而成,而是其原本的慣性使然。   因為千萬年來,其內中結構就已經完全固化,即使破碎一時,許久後,也會自然還原。   即使沒有餘風去主動梳理和重塑元氣結構,這些造物的天生秉性也會慢慢將周圍的元氣歸攏,以用於自身形態的重組。   當然,若沒有人為乾預,這個過程將會極為漫長,動輒便是成百上千年。   如此說來,造成這仙境內一切變化的根源應當是在這元氣結構上,這些造物的破碎並非是某個存在以巨力將其生生壓碎,而是將天地元氣結構和造物內中結構同時挑亂後,使其自然崩解成最基礎的形態。   而能將整個清夷仙境所有造物的元氣結構瞬間撥動、混亂,這神通也太過驚人。   沉吟片刻,餘風收回思緒,再度盤膝坐下,將心神重新放到梳理天地元氣結構的工作上來。   而他這一坐,便是七日過去。   重將十裡之內的元氣結構重塑完畢,以使神識能夠鋪開到一個足夠安全的距離,餘風終於有時間來觀察附近的各種靈液。   此時,因為附近所有的沙粉之物都開始重新還原為原本的形態,一片範圍不大的淺海得以再度浮現。   其上的五行靈液則在海麵上暈散開來,將澄澈的海麵染成一塊五色錯雜的幕布。   但其中卻沒有青色。   因為餘風在梳理元氣的過程中,有意將附近液坑中的木行靈液都收集了起來。   畢竟,這與他功法質性相合的靈液可是現成的靈力,用來填補他體內乾涸見底的靈氣可說是效果極佳。   這些天來,他將自天變以來的種種思緒和情緒平復,也思索了接下來的行事目標,並據此做了簡單的規劃。   當前他最重要的事情無疑是恢復修為,然後再向外探索,以探明造成這一切變故的緣由,以此謀劃後路。   到時再看是想辦法回轉修真界,還是就這樣任其自然,此生就在虛空中無盡的漂流。   之前在天變時元氣結構崩散的剎那,他就本能般使出了自身最後的保命手段,七元化真應劫秘法,也即化繭渡劫。   以神魂寄入檀中元胎,再外化周覆全身,借此得以護得性命無礙。   雖然被後續的靈液洪流沖出了一界之地,但在繭化之下,他也沒受到什麼傷害。   當初,這法門在方不語手中施展時,連巫神後裔所化血水都能夠滲入,雖然其中有方不語有意攝取的緣故,但某種程度上也說明這法門不算最頂尖的那一類應劫法門。   而此次餘風能以之化險為夷,多半還是那無生蓮蓮絲的緣故。   當時他修習此術時因缺少水雲絲以織就繭形,故而用了重塑真身遺留的蓮絲作為代替。   這無生蓮來歷神秘,以此物修成的渡劫之法,多半才是此次他能幸存的關鍵。   而由於他前麵將全身的靈氣都用在施展化繭渡劫之法上,體內靈氣消耗得幾近於無,雖然他在蘇醒後也借金丹凝萃了一些,但還是難以止渴。   此際,匯聚成百丈之地的滿滿一池靈液池水便是他的充饑之物。   這一池木行靈液不僅品相極佳,質性更是極為精純濃鬱。   更讓餘風意外的是,在靈池之下,竟凝結了一層玉石般的物事,這卻是真正的靈玉了,比他用來塑就肉身時所用的軟玉品質高出十倍有餘。   但這靈池匯聚不過幾日,不應該這麼快就凝聚出靈玉才對。   他皺眉觀察片刻,發現在這層靈玉之內竟有隱隱青碧色奇異靈文光華浮動。   細觀之下,卻見這靈文並非是什麼文字,而是因大量精純靈氣聚集在一起而引發的靈力共鳴。   查閱長生經記述,他才知道這竟是修士所稱的靈韻。   靈韻天成,可遇而不可求。   按照經訣所載,若有修士得遇木行靈韻,隻需合身駐入其中,再經長時間參研感悟,便能從這靈文韻律中解悟出真正的木行真意來。   靈韻在前,但現下清夷仙境內局勢不明,難免不會再起其他變故。   餘風長時間停留此地,多少有些不安全。   眼下可不是什麼靜修的好時機。   他看著那跳躍的靈文光華,皺眉沉思片刻,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畢竟這天成靈韻可是極為難得的物事,這次若是錯過了,下次就不知要等多久了。   但在開始靜修之前,他還得做一番準備。   靈池寬有百丈,深達十丈。餘風先是將池中部分靈液化入自身,以補充體內靈氣消耗,而後再將碧靈陰髓植入池外海域之中,遍生碧潮陰生木以作為木行遁法的介質。   而後再將幾年前兌換的一套防禦陣法布下,以兩儀玄天罩的陰陽絨傘作為補充。   最後,則以六魂心鈴作為陣眼,這物事用在此處並非是為了防禦,而是感知。此物強於神魂情緒方麵,將之與另外兩套防禦手段結合,可最大程度發揮其預敵作用。   而後,他身形移動,直落靈池之底。   靈者,幽也,玄也。韻者,諧也,律也。靈韻者,幽律也,玄理也。   靈韻,乃是天地萬物所處的一種難言的玄妙狀態。   這不是某種可以辨明和解釋的物象,也不是某種可以生成或抵達的狀態,而是一種天地造物間偶然的相偕變化,就如同佛門所謂的‘緣’一樣,非自然而然不可得。   當然,它也無法理解,隻能感知、感受、體會。   當餘風以神魂去觸動那浮動跳躍的靈文光華時,也並未懷著探其究竟的念頭,而是將心念、心神探入其中,試著與那光華一起躍動、閃爍。   在這之中,他內心全無雜思他念,隻有隨著那靈文韻律一同脈動、舞動的安然、喜悅與寧靜。   就像午後的清風拂過草地,心念隨著青草一同起落伏躍,神魂似在這一片生機湧動的浪潮中沉醉、安眠。   恍如一夢。   當餘風從這無知無覺的安寧喜悅中醒來時,時間已有一月過去。   此時,他仰躺在一片靈玉之上,迷蒙的青色天光灑入眼簾,將內裡還未完全醒轉的心神徹底喚醒。   一覺過去,他的心神也似被那安寧洗過一般,變得恬靜而祥和。   此時,就算整個清夷仙境都陷入到完全的虛無與黑暗,他相信自己也能淡然處之。   一刻鐘後,他將身形移出靈池之外,平復心內的多餘情緒,轉而打量起自身的變化。   其實,要說形體上的顯著變化那是沒有的,真正有變化的是自家的心境和修為。   木行真意。   餘風雖然在靈韻中感受到了木行真意的存在,但卻完全無法用語言去準確地描述出,什麼是木行真意,什麼是它真正的形態,以及真意中蘊藏的無盡神韻和深妙玄理。   他隻能以心神去感知它獨有的生機和脈動,而後將自己的神魂去貼合、去體會那真意的堅韌、柔和、曲直變化、以及勃勃生機,直至與神魂契合無間。   也因此,他並沒有理解什麼是木行真意,但他感受到了,也切實的體會到了。   這給他帶來的變化就是,自身與木行靈氣更加親近以及、協調。   這在修為上的體現便是,他邁入到了結丹中期之境,這是真實修為上的結丹中期,而不是戰力計算上的。   而後,他試著將神通展開,發現之前的各類神通不僅在威力、距離和速度上都有提升之外,最重要的一項則是,遁法。   木行遁法,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最重要的神通之一,亦是他對敵的核心手段所在。   而眼下,這遁法不僅在距離上提升到六裡左右,最重要的是,眼下他施展遁法不再需要草木等木行造物作為介質,而隻需靈氣便可施展。   換句話說,隻要是有木行靈氣存在的地方,他便剎那可至。   這提升雖然明麵上看起來不算強力,因為正常情況下木行靈氣隻在體內,外部世界一般隻有天地元氣存在。   而在體外凝練靈氣的手段,餘風目前還不具備。   但這隻是明麵上而已,因為這遁法有此提升後,他近身搏殺時的利器就又多了一項。   靈氣外放,以短距瞬時移位,在關鍵時刻,這可是絕佳的製勝之法。   而後,他專門用了半天時間來探索和熟悉新的各類神通的威力和邊界。   這之後,他才將幾樣法寶和陣法撤下,看著一池消退近半的靈池,沉默不語。   一池精純的木行靈液,可作為必要時的靈氣補充,但眼下他也沒有足夠大的儲物袋將其全部收走。   沉吟片刻,他隻好將靈池底層的靈玉收入袋中。   隨後,做了行前最重要的一件事:重練七元化真應劫秘法。   此法作為他最重要的保命手段,先前已將結繭用去,如今還得重新練就才行。   功法法決他早已駕輕就熟,隻是在凝元化真上多花了些時間,另外則是以蓮絲織繭上。   眼下他沒有秘法必需的水雲絲,隻能以儲物袋中的蓮絲作為代替。   隻是,蓮絲所剩不多,隻剛好夠這一次之用。   一次就一次吧,餘風對這無生蓮也沒辦法奢求太多。   半個時辰後,他將一切準備完畢,隻身向北而去。   天兀山在北部的赤明和陽界和太明玉完界的交界處,餘風雖然不知道天變發生的具體緣由,但僅以常理推斷,這座撐天神山多半與變故有著極大的關聯。   畢竟,這天地間散逸的五行靈液絕不可能是從虛空中蹦出來的。   而從之前他在沙海中偶得的幾塊冽星石推測,如今這天兀山恐怕是完全倒塌了,且是在萬物崩解之後才倒塌的,若不然,這鎮幽臺上的石頭也不可能完好的飛到這裡來。   虛空甬道斷絕,天兀山倒塌,這兩件事絕非是星君所能為的。   而在清夷仙境,仙尊或元神這樣的人物存在的可能性也幾近於無,因為奉天神道對五行宗的覆滅是完全徹底的,不可能留有這樣的人物逃脫其手。   如此推斷,導致這兩大變故的手段,可能是仙尊之上的。   但使出這一手段的卻是星君,某一位或幾位星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這種手段能在仙境裡出現,必然是極早之前就存在仙境裡的,要不然也不會成功瞞過仙尊和仙尊留下的陣法。   且這些人能成功做成這兩件事,必然對清夷仙境極為熟悉。   如此說來,出自五行宗的神靈,有著最大的嫌疑。   但,為何?   若是為了報滅宗之仇的話,損傷不了仙尊以上的人物,這報復就跟撓癢癢沒什麼區別。   畢竟,隻要有香火,星君隨時都能有。   但仙尊可不同,一百位星君裡邊都不一定能出一個仙尊。   而若是逃亡的話,倒多少有點可能。   因為隻要將虛空甬道完全毀掉,就徹底脫出了神主的視線。   以後無盡虛空宇宙,自然盡可去得。   但若是逃亡,又為何要把天兀山毀掉?這可是五行宗秘藏之類的所在。   而那五行靈液對五行宗門人來說,可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就這樣讓其在清夷仙境內肆意流淌,這可是多大的浪費啊。   餘風在趕路之餘,也在思索這些變故內中可能的緣由,但更多的則是猜測。   因為線索實在不多,而且他行了好幾百裡路,也沒見到一個活人可以詢問、探討。   此間,因為全境內的元氣結構都盡數崩散,他在飛行時根本沒法將神識展開,隻能憑借肉眼把握周遭情況,這讓他的行路速度比平時慢了幾乎一半。   也因此,他隻能白天趕路,夜間修煉,幾天時間才走出四五百裡之地。   不過這日,他卻遇到兩個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