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魏年紀大了,也還清了負債,就停止養火雞了。他計劃把兩個小農場賣掉,貨幣全部換成糧食等物資。 鬆林農場有雪水人工湖,有六間養雞棚的大麵積房屋,即便不做養殖,也可以當作倉庫使用。所以,價格合理的鬆林農場上架不久後就轉手了。 荒漠農場雖然是荒草雜樹叢生的小綠洲,但是至今沒有穩定的水源。為了荒漠農場容易賣出去,小魏用六分塑料水管從上千公裡外的水源地給農場接通活水,沿途還要用水泥砂漿把塑料水管包埋,避免被各種野生動物咬破漏水。雖然水流比較小,也是源源不斷了,關鍵是其他水管賣價高,小魏也舍不得。 這樣一來,荒漠農場雖然其他人還是無法大規模養殖,至少用來度假休閑還是綽綽有餘的,小魏花了幾年時間最終還是找到了買家。從此小魏成了流浪的老漢,不過他不去聚集區生活,而是一直在河邊露營,時常用拖網捕魚,晚年過得也不算無聊。 新移民越來越多之後,終於有人開起了淡水魚肉加工廠,從漁民那裡低價收購河裡泛濫的外來魚種,漁民除了從加工廠獲得收益,每次也能從當地領取到生態治理補貼。漁民捕撈得越多,收益也就越高。生態治理補貼一方麵是鼓勵漁民捕殺外來魚種,另一方麵也有要求漁民放生保育本地魚種。 這些加工廠主要是把收購的外來魚種加工成魚肉丸子,因為新移民愛吃,當地人也會跟著吃一些。另一方麵就是把外來魚種加工成寵物糧食,高蛋白營養寵物也愛吃,再加上性價比,銷量還是不錯的。這樣深加工之後,利潤率比單純作為飼料的蛋白原料要高得多。小魏偶爾也會把漁獲出售給加工廠,要不然隻有捕撈沒有出售,時間長了就會被同行漁民發現這個異常情況了。 外來魚種的繁殖生長速度還是比不上眾多加工廠每天的高產能,並且河裡不但漁民數量多了,每位漁民的捕撈量也高了。外來魚種要生長幾年才變成大魚,卻被漁民一次下網給抓了。這樣一來,外來魚種的密度逐漸就被人為控製了下來。如今小魏也跟其他漁民一樣,不但每次下網之後等待的時間逐漸變長,每次捕撈到的外來魚種個頭也逐漸變小,其中需要放生的本地魚種占比也逐漸提升。 這種趨勢可以預見的是,當漁民的收益維持不了他們一家生計的時候,大部分的漁民就會轉行,或者是去遠洋捕撈,或者是去各個地方做工人等等。 這個轉變也相當於歷史上不斷出現的淘金熱,當人們發現外來魚種資源量大而且值錢的時候,大部分人蜂擁而上,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資源也就慢慢枯竭,時間長的可能需要經歷幾代人,時間短的可能也就十幾年的時間。所以人口數量越多的地方,就會被迫變得更卷,不斷地把一個地方的無主資源瓜分掉,得利者就成了守財奴如農場主工廠主等。其他人就被迫趕往下一個方向,可能倒在路上,也可能最終也變成了得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