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長衫禮遇(下)(1 / 1)

長衫禮遇 天宮瀾蔚 2459 字 2024-03-17

掌櫃來了,勸那些短衣幫不要生事。短衣幫散了,站在桌前大口喝酒,不過目光仍落在趴在地上的孔乙己身上。我心中惻隱,將他的拐杖放在他的身邊。他舉起頭來看我,眼中泛著淚。我不敢看他布滿血絲有漆灰的眼睛,我走開了。他左手拿起拐杖慢慢撐起身體,站起來一點又重重的摔下去,站起來,摔下去,……他沒能站起來,也許他的身體哪處又折了。他放棄了拐杖,匍匐向酒館門外前進,眼睛直直地看著門外的長衫。門外人過,車過,牛過。仍不見孔乙己過。他一步步都艱難,酒館裡沒有人幫他,有的是看他笑話,拿他尋樂的人。他終於到了,雙手攬過長衫擁進懷裡,悶在滿是腳印,車轍,泥土的長衫裡哭泣。但沒有人聽見,隻聽見酒館裡,街道上的人聲。孔乙己繼續爬,出了我的視線,出了人聲處。   孔乙己爬到了一棵榕樹下,抱著長衫,垂著頭,眼神渙散。榕樹下有一口井,一位老伯在舀水,一桶桶地往驢車上搬,準備離開時看見了榕樹下的孔乙己,看見他身前的長衫,俯下身來去搖他的肩膀,問:''你是讀書人麼?''孔乙己不語,害怕又是來取笑自己的人。老伯坐下來靠在榕樹旁,對他說:''你不說我也知道你是讀書人,曾經我也是讀書人,像現在的你一樣,年輕時好好念書,考取功名,可清王朝的天一下就翻了,我一個功名也沒撈著,我不甘淪為下層人,可後來我發現若虛若有的東西,棄了也好,至少很多路可以選,哪條路都暢通。不至於固囿於一隅,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既虛偽又虛無,我想這不是讀書人願意看見的。脫了長衫,放下身段,清理偏見,一身自由,現在的我是杏花村的書堂的堂長呢!杏花村,在魯鎮西邊,隻有五裡遠,在那裡有我的價值,你也一樣會有價值的。如果你願意,可以當孩子們的國學老師,當然也會有不錯的報酬。''孔乙己終於出聲:''你帶我離開魯鎮吧。''老伯為他邁出這艱難的一步感到高興,扶著他坐上了驢車。老伯一邊趕車,一邊對他講:''你且瞧瞧這清王朝的宮門斑駁幾多時了?你這長衫也該脫了。''   一路上孔乙己仍舊抱著那半截長衫,抬著頭看兩邊的景色:綠意叢叢,杏花白雪。他踏上了一條破局的路,光明,暢通,自由。他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是怎樣?杏花雨告訴他,會是一條異於先前人生的路。驢車在鋪滿杏花的小徑上突突地走著,遠處盡頭是被杏花簇擁的小村。清風吹過花,花瓣飄落在孔乙己的長衫上,像是繡在了又破又黑的長衫上。   杏花村的書堂叫做杏花書堂,孔乙己成了六個孩子的國學老師。他新上任,穿一件教書先生的灰布長袍,胸前別著一朵淡紅色的杏花,戴一副老花鏡,花白的胡子,頭發打理得整整齊齊,身形又高大,有老先生的風姿。他拄著拐杖走進學堂,有意挺直腰板,站在課桌前對六個孩子問好。六個孩子也站起身對他微微鞠躬,齊聲喊:''先生好。''孔乙己聽到這樣的稱呼,愣了一會兒,眼淚湧出眼眶,才知道自己是教書先生了。他心裡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是感傷還是欣慰?他示意孩子們坐下,開始了第一堂國學課。第一節國學課名為《端正》,他翻開講義,向孩子們講:''什麼是端正,乃為三也,身正,言正,心正。讀書人要明得事理,行為舉止要端正,不可有下作之為;讀書人有操守,不出口傷人;讀書人能自律,不可心生歹念。三者端正,是做人的基本。''   孔乙己在杏花書堂感到自己的價值。他同孩子們講很多,講讀書人的修養,講生平故事,講傳統經典,講社會更迭,講國殤現實。孩子們也同他講很多,講花草,講童真,講歡笑,講理想。他們亦師亦友,處於平等的一個關係。孩子們稱孔乙己為孔先生,他上課時心裡偷偷笑著,做夢時會笑醒,走路時會笑跌。他從沒這麼開心過,這是第一次,不過還會有很多次。   一年,兩年,孔乙己仍是給孩子們上國學課。他坐在書桌前,拿著毛筆在紙上寫字,慢慢地手中的筆落在書桌上,他頭一垂,眼一閉,氣一斷,竟死了。但仍是端坐的姿勢。孩子們都在復習孔乙己布置的講義。他們處於一個時空,近在咫尺,又天各一方。   孔乙己真死了,孩子們哭了。孔乙己帶走了兩年對他而言最珍貴的記憶,留下了兩年來創作的隨筆錄——《孔先生的手劄:長衫禮遇》。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堂長老伯給六個孩子讀了孔乙己的開篇手劄,這樣寫道:''這本隨筆錄是從成為杏花書堂的國學課老師的時候開始的。在這兩年裡,我真正感覺到了人生的意義和讀書的真諦了。當孩子們喊我先生的時候,我愣住了,我反思像我這樣一個連秀才都沒有撈著的讀書人也配先生的稱呼嗎?我想,既然孩子們喊我一聲先生,我就應該擔起這份責任。我給孩子們講傳統經典,孩子們給我講新奇軼事。他們的新思想,新觀念更新了我的傳統且迂腐的觀念。孩子們有童真童趣,我也有些返老還童了。這本手劄我之所以取名為《長衫禮遇》,一來我曾經是讀書人,穿長衫,或多或少讀過一些書,識得幾個字,才有幸到杏花村裡當了國學老師。二來是脫了長衫,放下了心中的成見,沖破千斤重的枷鎖,選擇了新的道路,於我而言,是一種禮遇。另外,我想對未來的孩子們說:未來的你們肯定會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到時候準備謀生時沒有技能營生,因囿於讀書人的身份或多方的壓力而不甘做底層人的營生,那麼就可能是隨了曾經的我,舍不得脫去長衫,思想腐朽,偏見太深。我告訴你呀,要試著向外麵看,會有無限發生的。這部手劄獻給曾經的我,現在的我和未來的你們。''孩子們讀完了孔乙己的手劄,讀懂了孔先生的兩年是先生的新生。   孔乙己葬在杏花林,杏花林下著杏花雨,飄落在他的墳頭。布滿花瓣,淡靜自由,生於喧囂,歸於寧靜。那件灰色長袍上別著的杏花粉嫩出水,為什麼呢?孩子們天天換呢。有了想念就有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