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記事-故鄉風景一(1 / 1)

奔出東洋沖 劍夫子 1967 字 2024-03-17

作者劍夫子   【題記】故鄉的水井自然很多,每一口井裡都藏著故事,但資格最老的還是我們“老家溶”的井。   我們智慧的祖先,追趕著水源居住,就像電影中常見的鏡頭一樣:熱戀中的男子追逐美女——這叫逐水而居。   在我的家鄉,有院子的地方必定有水井,院前一口塘,院旁一口井。這是一個標配,古老的歷史至少應該上千年了吧?   我家居住的李家灣自然也是這樣:東頭,緊挨著張家姑嗲的墻腳,一顆桃核形狀的水塘,堰堤也是大路,連接著外麵的世界;水井卻有些任性,發了點小脾氣,它竟然躲開院子,甚至拂袖而去,落在一個叫“老家溶”的地方。   “老家溶”,顧名思義,溶裡原來一定是有人家的,不過從我懂事起,“溶裡”就沒看到一戶人家。幾個院子都散落在老井旁邊,我們李家彎和貓兒咀趙家二媽的房子,就算是靠得最近的。   如同故鄉的“老屋/老鋪”一樣,凡用“老”字命名的碼頭,都沉澱著鄉村的歷史,記載著童年的故事。   老井麵積並不大,那汪汪的一團,約一米見方,南邊井沿鋪著一塊砂巖板,平平整整的,挑水時把水桶放在巖板上,就不會沾泥巴。   老井裡麵的水,一年四季都是那麼清亮,照得見人影子。春夏多雨,水也沒有長胖,秋冬常晴,水也不見減肥。哪怕百日大旱,它仍舊清水長冒。周圍的許多水井都乾噠,連北山腳下的楊家院子和任哥哥(卓尚任)屋裡,也趕早到這裡來挑水。我們院子和趙家二媽家,是固定的常年老客戶,“近水樓臺先得月”——當然是先得水嘍。   我輟學回家。大約就從那時開始,從媽媽的肩膀上接過了挑水的擔子。當時的我,瘦骨伶仃,身單力薄,隻好用兩隻小桶來挑。一隻小木桶,家鄉話叫提水桶兒,一隻是父親買來的鐵皮桶,稍微大一點,於是一頭重一頭輕,一頭高一頭低,也就是鄉裡人說的“撅頭擔”。俗話說,願打單身漢,不願挑“撅頭擔”,可見挑“撅頭擔”這事很是讓人惱火的。就這樣過了兩年,父親才買來新水桶,應該是中號的,一滿擔水不足100斤,這才結束了“撅頭擔”的日子。   挑水的時間,盡管沒有人發紅頭文件,大家不約而同地都趕早晨和黑噠時候。清早挑水自然最棒,那水清亮亮的,涼浸浸的,太陽從雞公坡後麵升起來,水裡就浸著太陽,但是要起早床。日頭落土,人們收工了,趕到老井邊,挑那麼一擔兩擔;有時打夜工,收工很遲,月亮起來了,就挑著一擔月光回家。熱天裡那幾個月,路邊野草上,滿滿的露水珠,赤腳踩在上麵,甚至有一種“紮骨頭”的感覺……   老井北沿橫著一條大水溝,是從關田溶水庫引過來的,緊挨北山腳下,自東向西,一路蜿蜒,溝堤也是大路。大熱天裡,不時有匆匆的行人,幾步跨到井臺上,蹲下身子,澆水凈手,再雙掌捧水,仰起頭來一飲而盡。咂咂嘴巴,又來一捧……   在溝井之間,有一麵小小的斜坡,那裡一年四季長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草,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老井左右都是水田,而井臺南邊突然就矮下去一米,都是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梯田,野著性子朝下邊鋪去,一直鋪到西流溪邊上。   老井仿佛一麵鏡子,四周像是無邊的動畫。春夏秋冬,五彩斑斕,煞是好看。光是那一抹金黃,至今仍在心田裡搖曳。春天,溶裡的油菜花開了,滿溶金黃;秋天,稻穀成熟了,每一坵田裡,都裝滿了金黃——在山風的吹拂下,一漾一漾的,那是“金浪”……   而今的家鄉,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農夫山泉,真的好甜”;而今的老井,野草萋萋,已經荒廢,連那汪汪一碧的井水,也隱身不見了……   哎,故鄉的老家溶——老字號的水井,記載著鄉村的嬗變。因為古老,你沉澱著太多的思念,也因為古老,你必然走向衰敗,你一頭連著蠻荒,一頭卻通向未來——這就是你的宿命。   你還親眼見證了我的成長,我是喝著你的水長大的,從這裡走向山外邊的世界……   哎,故鄉的老家溶——老字號的水井,“相見時難別亦難”,你是我揮之不去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