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乞丐到將軍——醒家橋,流淌著英雄故事(1 / 1)

奔出東洋沖 劍夫子 2532 字 2024-03-17

★作者劍夫子   天高雲淡,金風送爽,丹桂飄香。10月7日,我們徘徊黃桃基地,徜徉詩歌客棧,並與陳總/楊總共進午餐。爾後奔赴東洋渡,折返澧水大橋,返回途中,專程探訪醒家①(ga)橋兒——一個名氣很大的小地方。   要說醒家橋的地盤,確實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孩童時代,就常聽媽媽等上一代老人說起,所以有些時候,它也會走進我的夢鄉。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醒家橋的土地上。有心的朋友不要著急,欲知醒家橋的前世今生,且聽我從頭說起。   奔騰的澧水,從湘西北的崇山峻嶺中奔騰東來,它雖然躋身湖南四大水係,卻隻能排在末位;但在金慈銀澧這片綠色土地上,它理所當然地坐上頭把交椅,並且成為水係王國裡的“當紅明星”。   就算同樣浩蕩的漊江,也不辭辛勞,一路“追星”,終於在永安渡旁,追上了澧水並熱情地擁抱;至於其它   慕名“追星”的大大小小的溪流,更是不計其數;在這樣的“追星”一族中,醒家橋下的這條小溪,一點也不起眼。   溪流確實很小,從三峰(合)山蜿蜒而來,卻擁有一個非凡的名字——仙人溪。流到東洋渡身旁,它毫不猶豫地撲進澧水的懷抱;就有一座橋橫跨其上,自然也很小。但橋因人而名,因為就在這不起眼的橋下,誕生了一位大人物,一位鼎鼎大名的將軍——孫開華將軍。   秋陽斜照,涼風瑟瑟。在這樣的水畔,這樣的橋頭,加上敦宏師兄繪聲繪色地講解,仿佛穿越歷史而身臨其境。孫將軍的傳奇人生,濃縮成以下幾段文字:   ★於絕境中降生。孫母家境極為貧困,曾受惡少欺負,幸遇一精壯後生,出手相救,後結為夫妻。婚後丈夫重病,有孕的孫母,出外乞討為生。至東洋度一帶,饑渴難忍,胎動腹中,欲向“報國寺”求助,被惡僧相拒,於醒家橋下臨盆,生下將軍。   ★於困厄中長成——醒家橋一帶的鄉民,宅心仁慈,聽聞此事後,紛紛送來“吃喝”(飯菜),幫助這一對苦難中的母子。傳說橋旁有一石頭大碗,裡麵的飯菜天天都是新鮮的。滿月以後,孫母不願繼續打擾鄉鄰,帶著“九兒”沿澧水上行,一路乞討,至永安渡旁的青山一帶,又得善人相助,遂安住下來,相依為命。   ★於關鍵處立威。據史書記載:孫將軍諱開華(1840年-1893年),乳名“九兒”。慈利縣誌記錄其為柳林鋪人。   清鹹豐年間從軍,曾率軍與太平軍、撚軍作戰。轉戰多省,朝廷賜號“擢勇巴圖魯”,累官至提督。清光緒初年,歷任福建漳州總兵(相當於軍分區司令員或軍長),署陸路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中法戰爭時,駐守臺灣滬尾,大敗法國侵略軍,殲敵二千餘。封世職,幫辦臺灣軍務,光緒十九年(1893年)病卒,賜謚號壯武。   陳宏巖師兄是個有心人,曾專程實地考察。在永安渡的南側,青山的地盤上有一個石馬村,就是當年將軍母子輾轉托身的地方,曾立有高大的石碑,記載著將軍的故事;而河邊供行人南來北往的小渡口,就叫將軍渡。“青山處處埋忠骨”,青山/石馬/石碑/將軍渡,印證了將軍的故事,寄托著人們對將軍的無盡思念……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幾百年過去了,澧水還是這樣浩蕩奔騰,仙人溪,還是這樣潺潺流淌。油綠的橘樹,漫山遍野,林中的金果,在秋陽下熠熠生輝。小溪兩岸,高大的柳樹,濃蔭匝地,綠樹叢中的樓房,隱約可見,但當年的“報國寺”卻蕩然無存,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隻有將軍的故事,人們口耳相授,流傳至今。   橋頭巧遇一位健談的老人,與我們聊起當年的故事,歷經滄桑的臉龐上,寫滿追慕先賢的自豪……   醒家橋兒,一座不見正史的小橋,卻是一座偉大的橋。   這是一座古老的橋。因為有河就有渡,有水就有橋。橋因溪而架,伴河而生,醒家橋自然與溪河同壽;   這也是一座善良的橋。危難時刻,它敞開懷抱,接納了臨盆的弱女乞丐,庇佑了年幼的生命;   這又是一座神奇的橋。且不說乞丐臨盆時的“二龍相會”,也不說橋畔永遠吃不盡的石頭碗,單說橋下誕生的這位苦孩子,日後竟然成為一代名將,威震華夏——就足夠人們傳誦千代,寫成一代英雄傳奇啦。   “匆匆地我走了,正如我匆匆地來。”我們帶著圓夢後的許多感慨,帶著無盡的歷史沉思,和醒家橋揮手告別。   感謝你,醒家橋,危難時刻,你僅僅憑著單薄的身子,接納了一位弱女,沒想到竟催生了一位將軍;   感謝你,敦宏師兄,你生動地講述,帶著我們穿越歷史,更添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感謝你,宏巖師兄,你不辭辛勞地考察,佐證了將軍的故事,豐富了美篇的內容。   青山不老,碧水長流。再見吧,醒家橋兒!你的名字鐫刻在故鄉的土地上,與將軍的故事一樣,永久流傳……   【說明】   ①醒家橋兒:“家”,在東洋沖方言中讀作“ga”(嘎),橋後加上“兒化”,又名孟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