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最是同窗情-我與際雄的那些城南舊事一【情緣今生】(1 / 1)

奔出東洋沖 劍夫子 2407 字 2024-03-17

★作者劍夫子   ★奔出東洋沖,是父母的期冀,也是童年的夢……   資深媒體人劉際雄,是我的老鄉,也是我的同學,更是我的朋友——這全都是真的。   幾十年來,和際雄的結識交往,跨度確實很大,誇張一下都可以說歷史悠久了。憑借神奇思維,濃縮幾十年歲月,有大背景也有小鏡頭,按下快進鍵,猶如《城南舊事》的電影,從我眼前快速閃過:   【背景一】際雄是東洋沖的名人,大名鼎鼎,人們提起他,總是翹起大拇指,誇他為“東洋沖裡一支筆”,意在稱贊他是從東洋沖奔出來的才俊。   漊江和澧水牽手,把慈利分為前河和後河,“東洋沖”屬於“後河”,這裡就是際雄的家鄉。   若論影響,際雄作為報界名人,早就超越東洋沖,走向三湘四水,甚至在全國都享有很高知名度,這是真的。請看他低調的自我介紹:   劉際雄,男,湖南慈利人,原湖南教育報刊社總編輯、中國教育報湖南記者站原站長、編審,國內資深教育新聞人。賦閑後專習清新散文創作,不少篇什不脛而走,為微信群友點贊。   【背景二】際雄是我的老鄉,這也是真的。我們同處東洋沖裡,他在南山之麓,我住北山腳下,一南一北,似乎也不遠。   雖然地處偏遠的山旮旯,又處在困厄的年代,但是後河人時代相傳,講究“耕讀為本”,連孩子滿歲“抓周”,也要放上算盤和筆。如果小伢兒抓了算盤和筆,長輩們就認為這個伢兒將來會讀書,“算盤筆溜……”就喜得合不攏嘴巴……   據我猜想,際雄當年抓周,肯定算盤和筆一把抓。慈利人都曉得,“後河出人才,伢兒俺讀書攥勁!”   ——際雄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成長起來的,屬於“攥勁讀書”的佼佼者,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他曾經是我父親的學生,我父親同樣也教過我;我還曉得,際雄的父母跟我媽媽一樣,曾經語重心長地叮囑他,“要攢勁讀書奔出去”;   或許,孩童時代,我們還做過同樣的夢:翻越大山,奔出東洋沖,看看山外邊的世界。   為了這個夢想,我們一直在路上,等到第一次握手,竟然走了20多年。   ★分鏡頭一/高考-冬天裡的春光   時針撥回40年前。那時,他師範畢業,在東嶽觀中學任教,風華正茂;我呢,蝸居風自洞,正當“孩子王”——官方說法“民辦老師”,年記工分3000,月補大洋5元。   我有緣和他相識,源於偉人,始於高考。因為小平同誌復出,恢復高考招生。我這個隻讀6年書的“小學生”(當然是超齡的),在親人和朋友們的鼓勵下,麻起膽子參考,竟然僥幸上線。   1977年的冬天,第一次和他見麵,是在縣招待所,在那裡填報高考誌願。一間簡陋的平房,甚至連桌子都沒有,我們隻好因地製宜,就趴在窗臺邊/椅子上填報誌願。   不知是因為寒冷還是由於激動,我的手都有些發抖。見我寫得慢,際雄主動說,“劍平,我來幫你填。”我自然沒有拒絕,他當然寫得又快又好。   初次見麵,“一表”之助,猶如冬天裡的春光,溫暖著我的心房。   ★分鏡頭二/受傷-被子上的陽光   第二次是在常德師專,準確地說,當時沒有見麵。那是1979年的4月,我在師專臨澧分校四新崗,因龍卷風加冰雹襲擊,頭部受傷,住進臨澧人民醫院。被臥書籍等行李,是同學們從廢墟中扒出來運回師專的。   等我返回學校,已是一個星期之後。這才想起去尋找我的被子,卻驚奇地發現,被子洗得乾乾凈凈,疊得整整齊齊,就躺在我的床位上。   晚上躺在乾凈的被子裡,上麵似乎還有太陽的味道,更多的是友情的溫度。   後來經過打聽,才曉得是際雄主動幫的忙。但他一直沒有對我說,後來我向他求證,他說記不得了……   ★分鏡頭三/筆記-每一頁都有用   第三次是在1980年,際雄找我借筆記。際雄一直都是用功的人,但不知因為什麼緣故,《心理學》漏了一些筆記,於是就找到我,借《心理學》的筆記補寫。我愉快地借給他,他及時地歸還我。   當時我就想,際雄的優秀,並非什麼簡單的“運氣好”,他每一步都走得紮紮實實,連筆記都不漏掉一頁。   當然,這隻是他緊張學習中的一首小插曲,就像掠過天空的一陣微風,或者池塘裡的一圈漣漪,卻像無言的老師,婉轉提醒我,“每一步都要走好!”(未完待續)   ——2024.1.22於長沙鳳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