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水上遊樂場-奔出東洋沖(1 / 1)

奔出東洋沖 劍夫子 2102 字 2024-03-17

★童年水上遊樂場   ——不該遺忘的堰塘   ★作者劍夫子   【題記】古老的堰塘,記錄著童年的生活,沉澱著鄉村的歷史……   我家老屋旁的堰塘,作為蕓蕓眾塘中的一員,自然也沒有專用名字,但不管有名無名,它總是靜靜地躺在那裡,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默默地供人們取用,為我們提供各種免費服務。   夏天,它是我們男子漢的遊泳池,也是我發蒙的遊泳學堂,但鄉下人不講“遊泳”叫“洗冷水澡”。不管你是砍柴,還是栽秧割穀,隻要你是個男子漢,從這裡路過,又剛好是中午,肯定擋不住堰塘的那一番柔情。斯文的就脫下短褲,以純“真理”(真理就是赤裸裸的)的身子下水;性子急的,連短褲子都不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撲通”一聲跳下去。先捧幾捧水洗把臉,紮幾個“汆孔”(潛水),打一會“撲泅”;或者像哈蟆(青蛙)那麼來幾哈,學名應該叫“蛙泳”;最後再“蹬一會ya·meir”(仰泳),算是放鬆歇哈氣,這是最輕鬆的一種方式,連毛主席都特別喜歡的。   如果幾個伢兒碰到一路噠,再加上張家三叔(張登福)的話,那就更加有趣噠。不管是紮“汆孔”(潛水),還是打“撲泅”;或者像哈蟆(青蛙)一樣,反正都是要比試比試的,不分出個輸贏,硬是不放過手的(罷休)。三叔的“撲泅”打得好,水花濺得老高老高,那“撲通撲通”的聲音驚天動地。打水仗就更有刺激性,一zhang(群)人把個堰塘攪得風生水起,伴隨著伢兒俺的尖叫聲,是沒有槍聲的戰鬥。我們盡量把巴掌立起來,用力朝前推,把水推到對方頭上去;攻擊的同時還要防守,要瞇著眼睛,盡量避開對方推來的水花,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遊戲。還是三叔最厲害,他的巴掌大,力氣也大,我們幾個伢兒都不是他的對手。直到我們一個個累得氣喘籲籲,人人都變成落湯雞噠才停戰。有時候還打“水漂”,薄薄的瓦片,隻要一到三叔手裡,就變得特別有勁特別神奇,它歡樂地跳躍著,從堰塘這頭飛到堰塘那頭去;我們當然搞不贏,但還是喜歡湊熱鬧,可惜不容易找到合適的瓦片和石片……   就這樣,大大小小的男子漢們,洗掉了滿身的汗氣,也洗去一些辛勞,直到有人喊“吃飯噠——”,才慢慢兒走上堰堤,好像還意猶未盡,有些舍不得,濕淋淋地慌天忙地跑回家……   也有圖涼快而出事的。如我的一位遠房表哥,名叫李東海,做完“工夫”過身,一身坨子汗,等不及噠就朝堰塘裡蹦,結果腿子抽筋,不幸淹死噠。   “東海”老表中等個子,敦敦實實的,大方爽直,待人熱情。上山砍柴駛牛打耙,都是一把好手,遊泳也算是高手……但人有旦夕之禍福,老天從來不商量,“東海”卻淹死在堰塘裡,真是可惜噠。要是神話中的那個“精衛女娃”聽到港(講)噠,隻怕就會路見不平飛來相助,這個淹死“東海”的堰塘,恐怕就有些危險了?   那個出事的碼頭(地方):我記得是在李遠兵老先生門前那個尖凹堰塘裡,就在我家屋後;也有人說是在我家院前的堰塘裡……記憶已經模糊,一時無法確認。   轉眼又到冬裡,尤其是落雪下淩的日子,堰塘為我們帶來不少樂趣,也給寂寞的日子增加了一抹暖色。   那年頭,天氣好冷好冷,堰塘裡結了好厚的淩片(冰),提水的碼頭,都要用鋤頭砸個洞。常聽老人家說,“好伢兒不冷。”準確地說,應該是“不怕冷”。盡管穿得單薄,有時凍得“聳”(發抖),鼻孔外還吊著清鼻涕,但我們這些伢兒俺還是不願宅在屋裡,抽空空兒就朝外邊跑。“少年不知愁滋味”,隻要喜歡,即使在冷澀的日子裡,也總是能找到樂子的。比如“冰上飛漂”:先找來幾個薄薄的石片,或者是破瓦片,在淩片上麵打漂漂兒,看哪個的漂漂兒打得多飛得遠……   接下來,我們就麻起膽子(小心翼翼地),在淩片上慢慢兒走,似乎能聽到“吱呀吱呀”的響聲,但淩片硬是沒破,但到底還是有些怕,於是就拖來腳盆(洗澡的木盆),裡麵隻坐一個,其餘的幾個就在邊上推,幾個伢兒換班,就在堰塘角角裡推來推去,推得熱火朝天,推得背心裡開始出麻麻兒汗……不知是淩片太厚,還是老天保佑,如此“溜冰”的幾個伢兒,一個個活蹦亂跳,一直都沒出過事……   到而今,堰塘滿是淤泥,隻剩下荒草萋萋。張三叔安眠在故鄉的黃土下,一起打水仗“打漂漂”的童年夥伴,都已經垂垂老矣,天各一方,難得相見……   哎,我遠逝的故鄉,回不去的童年,那不該被遺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