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混入(1 / 1)

明朝好老爺 寧海叢子 3279 字 8個月前

除了蒸汽機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技術發明在18世紀60年代出現,為工業革命展開奠定基礎。英國人理查德·阿克賴特於1769年發明水力紡紗機,利用水力紡織棉紗,比以前手工紡織快得多,而且質量更好。英國人詹姆斯·哈格裡夫斯於1770年發明珍妮紡紗機,可以一次紡出多根棉紗,大大提高紡紗效率。   鐵路最早由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於1814年發明,速度很慢,隻能用於礦山運輸。直到1825年,斯蒂芬森建造世界第一條公共鐵路,連接英國達靈頓和斯托克頓,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4公裡,可運輸乘客和貨物。1830年,斯蒂芬森又建造世界上第一條城際鐵路,連接英國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速度可達每小時48公裡,而且可運輸大量棉花和煤炭。鐵路的建設,使得英國工業化進入一個新階段,也引起歐洲大陸和北美效仿和競爭。因此,鐵路的建設時間,也就是19世紀40年代,被認為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時間。   ......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使得工業品數量和質量都有質的飛躍,從而促進市場擴大和貿易增加。讓英國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工業國家,在海外擁有最大殖民地,讓工業品和資本遍布全球,形成所謂的“世界工廠”和“世界銀行”。   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使得人們從農村遷徙到城市,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勞動,從自給自足轉向商品交換,從封建等級轉向社會階層。也影響人們思想和文化,使得傳統宗教和神學轉向現代科學和理性,從保守觀念和價值轉向開放思想和創新,從封閉文化和藝術轉向多元文化和藝術。也催生一些新思想和文化流派,這些思想和文化流派,為後來思想和文化發展和變革提供靈感,也引發一些思想和文化問題和爭論,人類文明正式邁入新篇章。   ......   “孫教授,上回說的事兒聯係好了,他們正往您給的地址去,估摸半個小時能到。”   “可幫了大忙,家裡沒事過來坐坐。”   “嗬嗬,到時可別嫌煩。”   ......   不久前一致認為確實沒有合適衣裝應對換季的於夫人孫教授,羅夫人小俞及羅夫人小俞閨蜜章丹參與完南京路商場新品促銷,回返路上,孫教授提了一句想弄些艦船、機械模型和零部件,當然,要是能聯係上一小型加工廠更好。   小俞一聽,巧了,她老爸也就是羅卜他老丈人的好友便是乾這行的,於是痛快應下。人她老爸效率挺高,幾個電話下來,便讓人趕過來了……   ......   泰安徂徠山徂徠村地頭。   “諸位大伯,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況且身為統帥,豈可輕易犯險?”   “遼啊,有你這句話,大伯們很是欣慰。小小年紀,老大人似的,多把心思用在吃飯上,別影響長個兒。”   骨頭看著眼前這個親手教導成長迅速的一臉凝重的小正太,成就感滿滿,寵溺地揉了揉小正太的頭,又正色誨人不倦道:   “大德勝小德,小德勝無德;大德勝大力,小德敵大力。力生敵,德生力;力生於德,天下無敵。故力者勝,一時者也,德愈久而愈勝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窮,而力可窮。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   小張遼撓了撓滿腦門子問號盡量驅除困意,劇本套路不該這樣式的......   “既然小張遼也默認贊成,咱就該予以尊重,收拾妥當,代號仙佑行動開啟。”   ......   寧陽縣,西漢時漢高祖於寧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縣,因山南為陽,故名寧陽。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東靠洸水,北接汶河,南臨泗水,濟南產棉,兗州多煤,加之又屬黃河水係,自古漕運興盛。奈何如今災荒連年,早不復當年模樣。   城門口處三五成群難民聚攏,老弱居多,形羸衣薄,雙目無神。   ......   “站住,一群人鬼鬼祟祟,莫非明軍奸細?”   “可不敢亂說啊軍爺,俺們便是此地農戶。荒年沒了收成,地主為富不仁趁機逼迫俺們賣地換糧,沒了地,尋思著縣城謀個活計,途中遭了山匪,妻離子散。俺們僥幸逃脫,剝樹摳草就著那點兒口糧勉強撐到現在,軍爺開恩吶。”   隊伍裡口齒伶俐的本地漢子察言觀色,從容哀求,聲淚俱下,情感豐富。那守城門的兵卒估計也有同樣遭遇,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受其感染,見確實本地語言,又青壯居多,語氣緩和許多,有心提醒:   “如今堂主廣招義士,收納兵源。何不參軍,至少有口飯吃不是?”   “那感情好。實不相瞞,俺們途中聞聽寧陽義軍驍勇異常,屢敗官兵,又願替百姓著想,早存投軍之意。此物乃祖傳寶器,削鐵如泥,欲獻於將軍,不知......”   “將軍事務繁忙,由我代勞便是。那邊報名,領了衣物兵器,自會有人領入軍營。”   “多謝軍爺通融,來日必定報答!”   “客氣啥,都是同鄉苦命人,去吧。”   ......   骨頭等人獻了匕首,報了名額,領了衣物,進了軍營。因著人數近百,又被小頭領分散各處,這樣也不錯,正好四處撒網。收拾妥貼,見兵士營房空地曬太陽,便湊過去閑扯。   “兄弟新來的吧,瞅著眼生。”   “小弟寧陽縣東平村農民,李維。荒年欠收,又沒了田地,便來縣城投了軍,好歹是條活路。”   “哦?兄弟可知東平村西頭李有貴?”   “自然知曉,前段時間大批人隨村裡長者去了登州府治下,說是勤勉做事,可保衣食無憂,不知兄弟何有此問?”   “李維兄弟有所不知,那李有貴是俺二姐夫,數月前逃荒,家中老人惦記,便讓俺前去探望,不曾想全家沒了蹤跡,至今音信全無。適才老弟說起才順口一問。隻是......唉。”   “兄長莫急,與我同來投軍老鄉可能知曉一二,待我喚他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