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戰艦(1 / 1)

明朝好老爺 寧海叢子 3913 字 8個月前

上海別墅內,孫教授電腦旁。   瓦爾密號風帆戰列艦是19世紀法國海軍所建造一級木質風帆戰列艦,長64.05米、寬18.11米、吃水8.61米,滿載排水量達5826噸,可容納船員1100名。被認定為純風帆動力所能推動最大極限設計,同時也一直保持最大純風帆動力戰列艦記錄。當時來說無疑是最強大存在。   瓦爾密號是世界上少數幾艘擁有四層炮甲板風帆戰列艦之一,另外兩艘是西班牙至聖三位一體號(滿排約4950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號(滿排約5000噸)。作為比較,留存至今英國海軍名艦三層炮甲板勝利號滿載排水量3556噸。而美國海軍精神圖騰,老鐵甲憲法號滿排僅有2200噸。   1838年瓦爾密號布勒斯特開始建造,1847年建造完成,1849年服役。   ......   不同於大部分風帆戰列艦內傾艦體設計,瓦爾密號艦體兩側垂直,使其有更大內部空間,可更從容在中上層甲板安裝重型火炮,缺點是穩定性欠佳,重心偏高。原本設計最下層炮門應高於水線2米降至1.7米,不得不在水線下安裝兩個木質穩定片,十分有限提高了穩定性,並且最下層炮門離水線距離也上升至1.85米。   瓦爾密號服役時裝配50門三十磅加農炮,16門發射爆炸彈的八十磅加農炮,38門發射爆炸彈的三十磅加農炮,12門三十磅卡倫炮。   1854年瓦爾密號參加克裡米亞戰爭,作戰過程中航行操縱困難,時常需要蒸汽動力船拖曳。在蒸汽動力戰艦拿破侖號拖曳下,使用舷側火炮轟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由於不能適應現代戰爭,於1855年被解除武裝,前往法國海軍學院作為一艘訓練艦。   1864年瓦爾密號加裝蒸汽發動機,輔助風帆使用,轉換成混合動力。   ......   “錢老板,您看這幾艘艦船模型,火炮樣式,這幾款蒸汽機車型,還有其中一些零部件能弄不能?需要多久?”   “技術含量倒沒多少,就是麻煩的很,兩三個月得要。”   “這麼久?多招人一天之內可行?”   “啊?這實在......哎,對了,記得之前橫店拍清朝戲有劇組下過訂單,跟你這幾款非常相似,當時多造了些以備不時之需。孫教授不如去看看,若還是不行,就算三頭六臂也不成啊……”   有三頭六臂了都,就不會說聲“變”?話題又扯開了,說“變”有用了誰還乾這個,消滅銀河係怪獸可管?   下足功夫查找資料,難得中意就這幾款,此時有些氣餒的孫教授胡思亂想一氣,便去看存貨了。   ......   浮山鎮辦公署   穿越眾人依舊各忙各的。羊桑,於明,阿貴三人讀書之餘由小黑陪同四處體恤民情。小花被兒童團征用,春漸暖花欲開,閑散婦人們便結伴小青山挖野菜,薺菜,茼蒿,山馬紮,香椿......野菜嫩綠嫩綠的,正當時節,包餃子,蒸包子,炒雞蛋這些太奢侈,大多回去拌個涼菜,煮個野菜糊糊......   兒童團也在采摘的隊伍中,小花負責警戒,能攆個兔子啥的更好。兒童團的采摘屬勤工儉學,可以賺得積分在學校大食堂兌換水餃,包子之類的飯食。自己吃些,餘下的帶給家中弟弟妹妹,記在自個兒小賬本上,等他們長大些賺了積分再慢慢還。教育弟弟妹妹要趁早,這是孔融讓梨事件之後由小啟航發起的一次團內討論並全體一致通過的決議……   ......   小黑循著小花氣味領著三人不覺中也來到小青山下,見眾人忙碌,有心嘗試一下,本著自己挖的野菜就是香原則,混進人群......   “這個可不敢要,有毒。”   “那個倒沒毒,可真是草。”   “大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連俺們團裡小孩都不如,要認真反省!”   ......   仨貨頓覺沒臉,地縫太小,囑咐幾句山中野獸出沒,春天懷崽兒,急需口糧,一定注意安全,便懨懨回了公署,於是也便有了仨貨版的一日三省吾身:   論武力:足踢老弱,拳揍幼兒;   論謀略:朝如青絲暮成雪;   論相貌:人麵不知何處去;   論身材:武大不及也;   論技能:尚可飽腹;   論文采:稍遜風騷;   論長處:差之毫厘;   論持久:分秒必爭;   論自律:來日方長;   論德品:顧左右而言他;   論見識: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論家世:吾本簷上三寸雪;   論人緣:相聚相散本無意;   論財力,論文憑,論…   ......   不論了,再論無顏見浮山父老了都,唉。三人棄筆從戎去了軍營......   幾位老爺子回公署見著褶皺的紙張,狗刨的字跡,頹廢自我調侃的反省,卻各自認真寫了批注。   其一: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其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其三: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其四:嗬嗬。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老道來公署沒找著人,見了批文,琢磨了一會兒,也留了一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寧陽縣城白蓮教眾軍營   東平村村西李有貴一家逃難至登州府即墨縣浮山鎮,因抗擊倭寇有功,又勤勉做活,如今住進寬敞新房,還磚瓦玻璃的,日子風生水起的事跡傳揚開了。   普通細節版本的有。小的孩子學堂讀書,大的加入鎮上團練,李有貴媳婦憑自己本事棉紡作坊升了小管事,李有貴父母則養殖基地幫工,李有貴本人因著一手祖傳泥瓦技藝混了個建築工地小工頭,人人都能賺積分貼補家用,現如今已是二級居民+,用不了多久就三級了。對,據說人那邊積分等級製。一句話,多勞多得。   有些玄乎的版本也有。曾經一大鎮子餓得前胸蹭後背了都,偶然一次海邊祭祖,愣是祭出兩頭巨鯨,一鍋燉不下那種巨,疑似浮山鎮福澤深厚,故受祖先神靈庇佑,祥瑞降臨。之後又有幾萬難民湧入,照單全收,大冬天竟未一人凍死或餓死,神奇不?   軍營兵卒大多本地饑民,各村逃荒的村民誰不識得,骨頭幾人帶的這百十漢子也在其內,隨便都能扯出一個熟人,輕鬆圈出一村老熟人,沒幾日,一傳十,十傳百,軍心有些浮動......   ......   “堂主,探子來報,明軍萬餘眾奔咱縣城來了!”   ......